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6 12:1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沁园春·长沙》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传统经典篇目,是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材的第一课,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本单元是这一任务的开端,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沁园春·长沙》不仅是开端的开端,而且是毛泽东诗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所以引导学生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品味词中博大的意境,领会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慨,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积累字词,品味关键词语;背诵诗歌。 2.诵读诗歌,把握词的意象和意境,概括画面,并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4.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学习伟人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重难点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积累字词,品味关键词语;背诵诗歌。 2.诵读诗歌,把握词的意象和意境,概括画面,并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方式与策略 1.诵读法:出于对诗歌体裁的特点及学情的考虑,我采用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反复品读,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逐步使他们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 2.联想和想法法:联想和想象是诗歌学习的一对翅膀,在分析和鉴赏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美。 3.讨论探究法:围绕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情怀,并创设讨论和探究的气氛,生生之间互动,师生之间互动,教师走到学生中去,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既要驾驭也要放手,要去倾听、去感悟、去引导。 4.比拟鉴赏法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通过直观的展示湘江秋景图、主席照片、主席书法手迹等相关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 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伟人是不应该为历史和后人忘记的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曾写到:我们深深感觉寂寞。〞一位日本友人说,就凭这句话,毛泽东就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这位静卧在大理石、花岗岩建筑中的老人仍然感到深深的寂寞吗? 毛泽东是诗人,又不仅仅是诗人。他至少集五种角色于一身。他是点燃旧中国对抗烈火的农民运动组织者,“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军事统帅,赋予马克思主义一种新的东方伦理的哲学家,全世界最庞大的行政机构的政府领袖,同时又是一位情怀如火,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走进他的《沁园春·长沙》。 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5分钟
全诗有两处问号?有疑才有问,那么这两处疑问是在什么情景下发生的?作者找到答案了吗? 带着这个疑问首先进入对上片的解读: 诗人是在什么的情景之下,生发“谁主沉浮〞的疑问的?引领学生从上片中找到相关的典型意象并进行分析和鉴赏。鉴赏的过程中,要适时点拨学生抓住“遍、尽、透、争、击、翔、竞〞等关键的词语,透过这些关键的诗眼、词眼来感受景物特征。 通过初读课文和疏通课文,由质疑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和鉴赏的兴趣。 10分钟
1.在朗诵的根底上,请学生们概括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分别找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并概括全词描述了哪几幅图画。 ⑴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其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⑵上阕的关键词是看下阕的关键词是忆。 ⑶四幅图画寒秋独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2.请同学们齐读上阙看领起的七句,看看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大美表达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⑴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⑵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⑶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最好 为什么 层林尽染 染,写出了色彩浓烈。 百舸争流 争,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 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发奋、强劲有力之状。 鱼翔浅底 翔,突出了鱼儿自由轻快之态。 竞自由 竞,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教师补充:诗词特别讲究炼字,除了上面几个字外,比方开头一句的立字也很有韵味。独立不仅说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沉着!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 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品意象,品语言,发挥想象力,一幅幅充满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秋色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尽显诗人的拿云大气!诗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上阙通过写景抒情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在对诗中的意象进行把握和鉴赏的过程中,其实也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教学环节,理解鉴赏、体会意境。通过品读、美读,教师范读等,点拨学生感悟:诗歌的美主要在于它的意境美,意境不美,尽管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也会缺乏整体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诗人在上片用这样一幅湘江秋景图,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开阔、自由、充满生命力。 10分钟
课堂小结: 1.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和方法。 2.布置课外作业,背诵课文、搜集课外经典语言对白、思考“我的青春之歌”,为单元主题活动作准备。 通过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习视野。 5分钟
板书设计
教学特色与反思 1、教学特色 (1)注重朗读与语感培养; (2)创设情境与拓展应用; (3)注重学法指导。 2、可取之处 (1)从学生来说,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水平,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答复问题比较积极,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3)从教师的角度看,备课比较充分,课堂调度适当,多媒体运用熟练; (4)整体上看,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教学成果。 3、缺乏之处
(1)因时间有限,个别问题讨论浅尝辄止,未能充分展开; (2)在多媒体操作上有个别不恰当之处; (3)语言表达应该更加简洁、有针对性。 4、改进措施 (1)加强对学生参与度的调控和引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教学水平,以便更全面地反馈和拓展古文知识; (3)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