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一、单选题
1.数学图像可以表示物质化学变化中的相关性质。根据下列图像得出铜、镍、钯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正确的是( )
A.铜>钯>镍 B.镍>铜>钯 C.镍>钯>铜 D.钯>铜>镍
2.用煤炭制取H2的工艺中气化反应为:,该反应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3.今年5月,某市研发出7μm超薄铜箔,该项技术全国领先。铜能加工成铜箔是利用铜的( )
A.导电性 B.延展性 C.可燃性 D.抗腐蚀性
4. 用久的水壶内会有一层“水垢”,成分之一是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生成的碳酸钙,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5.随着科学科技的发展,各种材料在生活生产中广泛应用,下列材料在物质分类上属于单质的是( )
A.合成塑料 B.合成纤维
C.合成橡胶 D.纳米金属材料
6.铝镁镍合金在航空航天中有广泛的应用。小科为了探究铝、镁、镍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进行了三组实验,只有③中金属表面有固体析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镁>铝>镍 B.镁>镍>铝 C.镍>镁>铝 D.镍>铝>镁
7.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 B C D
X 化合反应 纯净物 单质 化学反应
Y 氧化反应 混合物 化合物 化合反应
A.A B.B C.C D.D
8.近年来,中国空间站多次实现航天员进驻。航天员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氧气,而中国空间站的氧气是100%可再生的,其制取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参与该反应的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1
C.图中共有1种氧化物
D.构成反应物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质量比为1:2
9.芯片是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Si)为材料制成的。硅及其氧化物能发生如图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③属于置换反应
B.Na2SiO3中Si为+4价
C.上述反应中共生成三种可燃性气体
D.Si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0.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CaCO3 CaO+CO2↑ B.H2O+CO2=H2CO3
C.H2+CuO H2O+Cu D.BaCl2+H2SO4=BaSO4↓+2HCl
11.在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反应完成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有CuCl2,则一定有FeCl2
B.若反应完成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无CuCl2,则可能有FeCl2
C.若反应完成后Zn有剩余,则溶液中有ZnCl2,无CuCl2和FeCl2
D.若反应完成后Zn有剩余,则溶液中有ZnCl2,无CuCl2,可能有FeCl2
12.某实验室的药品按物质分类放置,部分药品摆放如下表:
药品柜 甲 乙 丙 丁
药品 CuO、MnO2等 HCl、H2SO4等 KOH、Ca(OH)2等 NaCl、CuSO4等
若科学老师需要KClO3固体,他能取到该药品的药品柜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经实验测定某物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
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不可能是混合物
C.不可能是化合物 D.一定是纯净物
14.某合金由两种金属元素组成,取该合金60g投入足量稀硫酸中,反应完全后,测得生成H23g,则合金的组成不可能是( )
A.Fe与Zn B.Mg与Cu C.Na与Al D.Al与Fe
15.小敏阅读教材得知:将铜片和锌片同时插入稀H2SO4,可以组成一个电池(图甲)。那么该电池的正负极与什么有关呢?对此,小敏做了三组实验,并借助灵敏电流表进行判断(图乙),发现该电池的正负极与金属活动性强弱有关且存在一定规律。据此判断,下列金属片组合可以使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图丙)的是( )
A.a铝片、b镁片 B.a铁片、b锌片
C.a铁片、b铜片 D.a铜片、b银片
二、填空题
16. 是一种糖类物质,它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也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17.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1)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5H2O。已知Cu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则铜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由“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可知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 。
18.如图所示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均填容器下的字母)。若C瓶中CO2和CO所含的氧元素的质量相等,则CO2和CO中碳元素的质量比为 。
19.如图所示是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存在的一处不足之处是: 。
(2)改进后,实验过程中氧化铜先变成亮红色,后又变成了黑色,从实验操作上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20.现有①氧气,②空气,③二氧化碳,④氯酸钾,⑤硫,⑥水等八种物质,其中属于单质的有 ,属于化合物的有 ,属于混合物的有 (填序号)。
21.有一包固体,可能由 R 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固体组成,科学兴趣小组将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并开展以下实验,已知步骤Ⅱ中无气泡产生,且白色沉淀部分溶解。请回答:
(1)白色沉淀 X 的组成为 。
(2)原固体中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物质是 。
22.人类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
材料一:晋朝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记载“以曾青(硫酸铜溶液)涂铁,铁赤色如铜”
材料二:南北朝的陶弘景说“鸡屎矾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
材料三: 1625 年德国化学家格劳贝尔意外发现将金属放入酸中会“消失”。
材料四: 1766 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六种金属与酸反应,发现产生“可燃空气”,燃烧会产生水。
材料五: 1865 年俄国化学家贝开托夫在大量实验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
(1)请解释“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这一变化的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用银、铜、镁三种金属重复格劳贝尔实验,会“消失”的金属有 。
(3)若向含有相同质量的CuSO4和FeSO4混合溶液中放入一定质量的锌片,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固体的组合和质量大小关系可能是 。 (可多选)
三、实验探究题
23.实验室有一包没有标签的白色固体粉末,老师告知同学其可能由氯化钾、碳酸钾、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检测该白色粉末的成分,科学兴趣小组取一定量样品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1)上述实验中,“操作Ⅰ”的名称是 。
(2)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组成白色固体粉末的物质有 。
(3)步骤①中不能用 BaCl2 溶液代替 Ba(NO3)2 溶液,其理由是 。
24.小明为了探究铁粉和硝酸银、硝酸铜溶液反应的先后顺序,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反应过程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铁粉质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小明提出两种猜想:猜想一:铁粉先和硝酸铜反应;
猜想二:铁粉先和硝酸银反应。
(1)实验中可以判断铁粉先与硝酸银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2)有同学提出通过对图乙各线段的分析也可得出正确结论。请结合图乙曲线解释他这样说的原因: 。
(3)结论:当一种活泼金属和两种活动性位于其后的金属盐溶液反应时,这种金属总是优先和 的金属盐溶液反应。
25.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BaCl2、FeCl3、KCl、CaCO3、Na2SO4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证实其组成,做了以下实验:
⑴将这包固体粉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过滤,得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
⑵向(1)所得的白色沉淀加入盐酸,沉淀部分溶解,放出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实验判断,该粉末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可能含有 。
26.纳米铁(单质铁)在环保领域应用广泛。以菱铁矿(主要成分为,不考虑杂质)为原料可以制备纳米铁。小明对制备得到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Fe;猜想二:;猜想三:Fe和
[查阅资料]
[实验探究]小明利用如图装置,对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1)向装置A中加入稀硫酸后,A中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小明判断猜想一正确。小海认为小明的判断不合理,理由是:
(2)若猜想三正确,小明搜集到的证据是
(3)根据本实验探究目的,请写出上述多余的装置及判断理由
四、解答题
27.为测定某含有杂质的锌粒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取一定量锌粒样品于锥形瓶中,分3次每次加入100.0g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杂质不参加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 次加入100.0g稀硫酸过量。
(2)计算锌粒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3)实验后反思,锥形瓶中若有氢气残留,会导致锌的质量分数测量值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8.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CH4O)是减碳的一个研究方向,其中一条转化路径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1)甲醇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
(2)甲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3)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种。
29.LPG是指经高压或低温液化的石油气,简称“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等物质, 其燃烧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
(1)LPG有轻微麻醉性,过量吸入,会使人缺氧窒息甚至死亡。家庭瓶装LPG常添加适量的乙硫醇,使气体泄漏时变得极易察觉。乙硫醇作为瓶装液化石油气的添加剂应具有的性质是: (可多选) 。
A.有臭味
B.助燃性
C.可燃性
D.易溶于水
E.不与液化石油气反应
(2)中国已向全球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小明家平均每月用2瓶液化石油气,每瓶液化石油气的净含量为14.5千克,若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由阔叶林吸收,平均1平方米阔叶林每月能吸收3千克二氧化碳,试计算小明家由液化石油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需要多少面积的阔叶林才能实现碳中和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以丁烷代替液化石油气计算,化学方程式为: 2C4H10+13O28CO2+10H2O)
(3)瑞安市部分小区已启动燃气置换工作,用天然气替换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1千克液化石油气和1千克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CO2的质量如图所示。请结合图表分析燃气置工作的意义: 。
30.汽车尾气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同时也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按照中国的国家标准,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2H5OH+3O23H2O+2CO2。
(1)乙醇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完全燃烧1千克乙醇汽油和等质量的普通汽油,前者能减少多少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知1千克普通汽油完全燃烧约能产生3千克二氧化碳,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C
16.【答案】葡萄糖
17.【答案】(1)+2
(2)强
18.【答案】BCE;D;1:2
19.【答案】(1)通氢气的导管没有伸入到试管底部
(2)实验结束时,没有先撤去酒精灯,继续通氢气防止铜再次被氧化(合理即可)
20.【答案】①⑤;③④⑥;②
21.【答案】(1)Mg(OH)2、BaSO4
(2)KNO3
22.【答案】(1)CuSO4+Fe=FeSO4+Cu
(2)镁
(3)ACE
23.【答案】(1)过滤
(2)氯化钾、碳酸钾
(3)BaCl2 中有Cl- 影响氯化钾的检验
24.【答案】(1)铁粉表面有银白色物质出现
(2)相同质量的铁粉与硝酸银反应溶液质量减小比与硝酸铜反应溶液质量减小更多
(3)更不活泼
25.【答案】CaCO3、Na2SO4;FeCl3;KCl
26.【答案】(1)碳酸亚铁可以和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之后溶液也会变成浅绿色并且会有大量气泡产生
(2)装置B中溶液变浑浊,装置D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E中固体变蓝色
(3)E;D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即可证明固体中含铁
27.【答案】(1)2、3
(2)解:产生氢气总质量是0.4g+0.2g=0.6g。
设锌粒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是x。
x=97.5%。
(3)偏小
28.【答案】(1)1:4:1
(2)50%
(3)2
29.【答案】(1)A;C;E
(2)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
2C4H10+13O28CO2+10H2O
116 352
14.5kg×2 x
解得:x=88kg。
若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由阔叶林吸收,平均1平方米阔叶林每月能吸收3千克二氧化碳,
则小明家由液化石油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需要阔叶林的面积为:88kg÷3kg/m2≈29.3m2。
答:小明家由液化石油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需要29.3m2的阔叶林才能实现碳中和;
(3)燃烧相同质量的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天然气放出的热量较多,且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小,有利于碳中和
30.【答案】(1)有机物
(2)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 ,故1Kg的乙醇汽油中含普通汽油0.9Kg和乙醇0.1Kg
已知1千克普通汽油完全燃烧约能产生3千克二氧化碳 ,故0.9千克的普通汽油完全燃烧约能产生2.7Kg的二氧化碳
设0.1Kg的乙醇完全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2H5OH+ 3O2 3H2O+ 2CO2
46 88
0.1Kg x
解得x=0.2Kg
1Kg的乙醇汽油产生的二氧化碳总质量为0.2Kg+2.7Kg=2.9Kg
故前者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3Kg-2.9Kg=0.1Kg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