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6 14:5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回忆我的母亲
一  内容解读
1.勤劳善良的持家能手.
文章的第1段总领全篇,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既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由,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这段中的“悲痛”“爱”“勤劳”“回忆”等词语的内涵十分丰富。“勤劳”两字总领全文,以下对母亲的许多回忆,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我爱我母亲”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2.出色的劳动能手。
文章第2段至第7段,叙述在贫苦的家境里母亲所表现出的高贵品质.母亲承担着做母亲和农妇的双重负担.她是个劳动能手,她的高尚品德对幼年的作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她不仅终日操劳而且聪明能干,尤其可贵的是,她任劳任怨,而且同情贫苦的人。第7段最后,“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一句对母亲在贫苦的家境里所表现出的高贵品质做了总结.
3.坚强不屈的劳动妇女。
第8段至第9段写了两件事。第一,写在农民和地主的斗争中,母亲从切身的经验里增强了朴素的阶级意识,并启发了作者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在生活困苦的情况下,母亲节衣缩食,东挪西借,送作者去读书,反映出母亲要求摆脱贫困和欺压的骨气。
4.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
第10段至第12段写了三件事.第一,在新旧思想的尖锐冲突下,在作者遭到守旧豪绅反对的情况下,母亲给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的作者许多慰勉。第二,写作者在把母亲接出来后不久,她因为劳动惯了,还是回家继续劳动.第三,写作者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母亲知道儿子的事业,知道党的困难,不论与作者有没有联系,她都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是她对儿子献身的事业的实际支持。这几件事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革命阶段,母亲给作者的启示、鼓励和支持。这些启示、鼓励和支持,无不表现着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勤劳本色和伟大之处。第13段是对第8-12段的小结。
5.值得怀念和赞颂的劳动妇女。
文章第14段至第17段抒发母亲离作者而去所带来的哀痛和自己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作者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的人,她身上体现着不被任何困难压垮的坚强意志.这些正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赖以进步的最可贵的品格。所以,作者的母亲是伟大的,她是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历史的伟大人民的一员。在这里,作者把母子之情与对民族、人民以及共产主义事业的热爱融汇在一起了。
二  技法总结
1.结构清晰。
全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一生,紧扣母亲的特点选材,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先具体叙述和描写,最后概括叙述和议论抒情.文章开头一段交代写作的缘由,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全文的总纲。中间的第二部分,是主体,以写母亲的“勤劳”为主,同时写了母亲多方面的特点,两层之间互相照应,衔接自然。最后几段,重在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章法清楚,结构严谨。
2.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
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3.语言平实,感情真挚.
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却深深打动了读者,真是“于朴实中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
三  主题概括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1.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红军总司令.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春和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转战晋、察、冀、鲁、豫等地,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随后又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2.作品背景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下午2时,延安各界代表1 000多人集结在杨家岭大礼堂,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延安农民劳动英雄田二鸿、工人劳动英雄郝作明和士绅商民代表均参加了此次追悼大会.
悼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为“唯有劳动人民的母性,能育劳动人民的领袖”.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挽联为“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追悼会在低沉的哀乐声中开始,全体起立默哀.主祭人朱德、康克清就位,敬香献爵。然后由谢觉哉代读朱德祭文。这篇祭文曾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刊登在《解放日报》上。
3.回忆录
回忆录属于记叙文,它把能够体现被回忆者性格特征、表达文章主题的多个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会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佃农(diàn)   迁徙(xǐ)   溺死(nì)   妯娌(zhóu)   衙门(yá)
蛮横(hènɡ) 瞒着(mán) 辍学(chuò) 慰勉(wèimiǎn)
2.解释下列词语。
(1)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2)任劳任怨: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3)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4)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5)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节,减省;缩,缩减。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线,即母亲“勤劳一生",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2.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感谢母亲”,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文章在平实的叙述中,也穿插着议论和抒情.要注意找出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理解其含义,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4.细读文章,体会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导入一 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的爱之一,关于描写母亲的诗歌、俗语,大家能想到哪些呢?
儿行千里母担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母亲》
母亲就像一处安谧宁静的港湾,为我们的心灵提供栖息之所.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感受伟大的母爱。
让我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目标)
导入二 母亲,是鼓励史铁生勇敢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母亲,是冰心心中守护着红莲的荷叶;母亲,是孟郊眼中春天温暖的阳光。母亲,对于朱德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元勋之一朱德是如何用文字来赞颂自己母亲的。
二  自主学习
1.了解作家作品
2.检查预习情况
三  整体感知,走近母亲
1.请读文章第1段。思考:朱德的母亲给他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
【明确】这段话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缘由:作者的母亲去世了,他很悲痛,他很爱自己的母亲,所以才写下了这篇回忆录。从这段话我们知道,朱德的母亲给他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勤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件体现出来的.(PPT出示)
PPT展示:
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
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
“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侧面)
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
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
【明确】母亲在家庭中勤劳能干、勤俭持家,任劳任怨.(板书)
四  深入分析,感知母亲
朗读第3-7段,第11、13段,说说母亲具有怎样的品质.
1.研读第3、4段
第3段:“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第4段:“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还要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由此可见,母亲是个劳动的好手,特别能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总是"强调母亲经常如此,说明母亲特别地勤劳、特别地忙碌。
【明确】第3、4段写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
2.研读第5段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我”从私塾回家,常看见母亲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会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明确】第5段写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我"默默地帮母亲干活。从侧面反映了母亲的辛劳.
3.研读第6段
儿时虽然生活艰苦,但母亲仍能用巧手调制出美味的食物。体现了母亲的聪明、能干。母亲还会亲手纺线做衣,而且不易穿烂。体现了母亲的能干和勤俭持家.
【明确】第6段写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这里也体现了母亲的聪慧、能干.
4.研读第7段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这两句说明母亲的勤劳.“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明确】同样写母亲每日辛勤劳动,体现她的任劳任怨。
5.研读第11段
1919年,“我"把父母接出来,但他们离开土地就不舒服。父亲去世后,母亲继续劳动,说明母亲热爱劳动.
【明确】第11段写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
6.研读第13段
去年(1943),家信中说母亲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说明母亲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劳动.体现母亲的勤劳。
【明确】第13段写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
教师小结:作者通过这些事情,着重写了在家境贫困时母亲所表现出来的勤劳能干、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的高尚品质。
五  课堂小结
本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在那平实的叙写中,在那简洁、朴素的文字里,充满了对母亲的真挚深沉的爱与怀念。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识了这位勤劳能干、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的母亲,这节课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去感知她身上更多的美好品质。
二  研读课文,亲近母亲
除了上节课我们探究的勤劳能干、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的品格,朱德的母亲还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再读课文7—13段,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研读第7段
母亲“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明确】写母亲与家人和睦相处、同情帮助贫苦的人,突出她宽厚仁慈、随和善良的特点。
2.研读第8段
1895年,地主欺压佃户,威胁“我"家退佃,逼“我们”搬家,又遇上天灾,庄稼没收成。写“我"家的悲惨遭遇。但母亲并没有灰心,体现了她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品质。她更加地同情穷苦农民、反感为富不仁者。
【明确】反映了她爱憎分明、宽厚仁慈、有朴素的阶级意识。
3.研读第9段
“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蛮横,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反映了旧社会穷苦人家摆脱贫困和被欺压命运的强烈愿望,可以看出父母有长远的目光。
【明确】通过写父母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表现出母亲的目光长远。
4.研读第10段
“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明确】表现了母亲顾大局、识大体,支持“我"走革命的道路。
5.研读第12段
“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明确】突出母亲的坚强和勤劳能干。
抗战以后,“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明确】说明母亲支持革命,表现母亲的识大体。
【教师小结】作者不仅把自己的母亲放在了家庭生活中去描写,更把母亲放在了一个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去写。写出了母亲这么多美好的品质,刻画出勤劳的母亲形象和支持革命的母亲形象.
三  深入分析,感恩母亲
作者在回忆往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
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1)“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第5段)
【明确】母亲让“我”学会劳动。母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使“我”从小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
(2)“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第7段)
【明确】母亲教给“我”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品格。
(3)“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第8段)
【明确】这句话说明母亲对于朱德之后选择革命这条路,具有深远影响.母亲是“我"反抗压迫的启蒙者.
(4)“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第10段)
【明确】母亲理解、支持“我”的正义行为,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5)“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第14段)
【明确】母亲不仅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而且还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
2.朱德的母亲在哪些方面对他产生了影响?朱德对此的态度是怎样的?
作者链接(PPT出示)
朱德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军队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明确】作者的母亲不仅在生产生活方面影响他,还在精神上影响了他。她不仅教朱德生产的知识,还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朱德拥有革命的意志.因此,朱德说:“我应该感谢母亲.”他要报答母亲的恩情。
3.作者决定怎样报答母亲的深恩?(PPT出示)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PPT出示)
4.作者为什么要把对母亲的爱与对民族和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明确】母亲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也正是像母亲这样平凡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了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时作者已经将对母亲的爱上升到对党和人民的热爱。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多么高尚的革命情怀啊!
四  畅谈收获
1.请说说,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感悟)。
【明确】情感态度:爱父母、爱祖国、爱人民.
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明确】①列举一系列事件,我们由这些事件就能分析出母亲的精神品质,说明这些事件具有代表性,它们是典型事件。我们在写作时要学会抓住典型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板书:典型事件)
②按照时间顺序将事件串联起来。课文3-7段写作者小时候的事,第8段写1900年前后的事,第9段写1905年自己去读书的事,还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文章脉络却十分清晰、有条不紊,结构也十分严谨.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写作,使文章有条不紊、结构严谨。(板书:时间顺序)
③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优秀的品质,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动人.那我们在写作时,也要能够抒发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读者。(板书:真情实感)
五  课堂练笔
请同学们回忆有关母亲的往事,选取一两件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具体叙述描写出来,并注意体现你的感情.
六  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整日劳碌
聪明能干 任劳任怨 周济穷人
反抗压迫
支持革命遭受更多的困难
被迫分两处住下
供“我"外出读书
给“我”许多慰勉教给“我"与困难
做斗争的经验,
教给“我”生产的
知识和革命的
意志尽忠于民族和人民,
尽忠于中国共产党
爱母亲交融·升华爱党,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