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故都的秋 任务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1 故都的秋 任务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8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6 16:1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秋韵的哀与美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选自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体悟自然”,旨在通过精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通过多个角度欣赏文学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并且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而这一单元所选的篇目有几个共通之处:均有对景物的精彩描写,实现情与景的完美融合;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悟,意蕴丰富,能够引发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更为深刻的感悟;语言优美,完美符合写景式抒情散文的语言美特点。而《故都的秋》又被设计在本单元的第一篇,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教学主题设计为感悟“秋韵的哀与美”,引导学生探寻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心理,在体会作者选取的能表达内心丰富情感的景物中,逐层进行深入阅读、学习与探究。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与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六单元同属“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而前几个单元的阅读与写作主要集中在诗歌、人物细节、文学短评和议论文几个方面。通过这些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文本赏析能力,能够通过阅读结合作者生平把握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感受审美情趣,拥有一定的审美眼光。在以上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本单元着重强调通过涵泳作品,获得审美体验以及对其艺术价值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目标
(1)体味故都秋景清、静、悲凉的意味,学习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2)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获得审美体验;
(3) 探究作者审美情趣的由来,进而深度理解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情感及创作意图。
教学方法
1.创设具体情境,通过情境任务驱动
2.细读评鉴
3.合作式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
本课教学计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从文本入手,着手分析《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所描绘的五幅秋景图,并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同学们以小组为主体扮演画家,选择最能体现故都秋天特点的一幅画。
第二课时将关注点从文本上升到作者在文本中独特的审美情趣,感受物哀美学。同时将《我与地坛》、《飞鸟集》中对衰败的描写与课文进行横向对比阅读,进一步感悟此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愁绪寄诸秋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承载着杜牧对秋枫的赏爱;“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流露出马致远由秋日勾起的思家愁绪。“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让人感受到李太白在秋高气爽中的豁达。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又寄托了他怎样的情感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单元目标:
1.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还要进一步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2.分析和把握文意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能够把握作者抓住景物突出特点并加以刻画表现景物独特之美的手法。感悟作品中暗含的作者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景结合的特点。
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能够从用词、句式等方面入手,对一些精彩语段加以分析、品味。
4.在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基础上,学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单元学习重点要求:
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对文章的选择集中在写景抒情这一板块中,旨在通过感受、品味作家语言与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同时通过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和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文本蕴含的审美价值,把握作品中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文本整体特点: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字里行间中都流露出一种物哀的美感,将秋韵的“悲凉”当作美的审美旨趣这一观念与其在日本的留学经历脱不了关系。整篇文章也被此种感情基调笼罩上一层淡淡的哀愁。“秋味”是全文的关键词,整篇文章围绕着北平之秋,从景物中寻秋味、从对比中品秋味、从文化中知秋味。
结构脉络:
整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2段,概括秋的整体特征,简要描写各地秋天的不同景色
3-11段,细致而具体地描写了故都的秋天
品析“秋”的人文意蕴
13-14段,对比南北之秋,表现自己的喜爱
从整体脉络来看,《故都的秋》很好的符合了散文中“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征,文章中各部分的布局较为松弛,但都紧扣着“秋味”这一文章主线。文章首段即为“秋景”定调——清、静、悲凉,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但这时如果直接顺着这个感觉向下写,不免落俗,于是郁达夫宕开一笔,将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相比较,突出北国之秋的浓烈与酣畅。之后便着笔具体描写北国之秋景,生动细致地描绘了: 秋院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闲话秋雨图、观赏秋果图这五幅画面,并且不将目光放置在皇家园林、自然景观等地,而是专注刻画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写罢秋景,笔锋一转开始品析秋的人文意蕴,指出“感秋”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所共有的情绪,是文学艺术共有的表现主题,而后笔调回转,提出中国文人最能感触秋的深位,并强调这种秋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彻底。最终以议论和抒情收尾,再一次将南国与北国的秋天相对比,首尾呼应使结构紧密完整,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文章情感,表现自己对北平之秋的深挚怀念。
三、具体研习
学习任务一:解读标题,品故都秋之韵味
活动1:讨论题目《故都的秋》能不能改成《北平的秋》,为什么?
师:在讨论中要明确不可以,因为“故都”二字含有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底蕴,眷恋的情感,悲凉的感受。而改为“北平的秋”则失去了此种文化底蕴以及悲凉、哀美的感受。
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概括秋景特征
活动2:阅读文章3-11段,小组合作找出作者选取了哪些故都的秋景,这些景物可以概括为哪几幅画面?
生:(读完3-11段后交流)作者选取了:驯鸽、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风、秋雨、果树等景物。
可以概括为:秋晨庭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
活动3:尝试概括郁达夫笔下秋日景物的整体特征
生:清、静、悲凉(文眼)
学习任务三:
活动4:创设情境:今年恰逢郁达夫先生诞辰126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著名作家,省艺术馆将举行“笔绘故都秋”艺术画展,现向各位著名画家征稿,要求:选择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描绘的五幅秋景图作为创作文本,可以进行适当的艺术再创造。请同学们分为五组,分别代入我省五位知名画家选取最能体现秋的“清、静、悲凉”气氛的图画,并说出你的理由。
组1:我们选择秋晨庭院图为主题作画,首先“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突出了秋景的“静”这一特点,写出了城市的宁静以及作者内心的安宁。同时郁达夫在此选择租住一椽破屋住着,“破屋”在主题上更与“故都”的“故”字相贴合,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与故都整体氛围更为契合,同时破屋所带来的“破败”、“萧条”之感,也贴合北平秋天的悲凉之感。
师:各位小画家们观察的非常细致入微,是的,郁达夫从破屋中得到了一种“以悲为美”的独特审美体验。那么其实这种审美取向,也是历代文化人所共有的一个追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曾提到:“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没错,文人总会通过其敏感的触觉感受自然,透过自然景物感悟其背后的文化意蕴,郁达夫是如此,我们熟知的很多作家亦是如此,由此完成审美的超越。
组2:我们选择秋槐落蕊图,作者着笔在槐花的落蕊,写到槐花白中带黄,写树影和灰土上留下的扫帚的丝纹,都是冷色调。而这些景物展现出在秋天美好的事物纷纷凋零。贴合了秋景的“悲凉之感”寄寓了作者自身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悲哀。
师:不错,小画家们选择的这个主题也很好。郁达夫写秋天的落槐,给北平秋天添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这“一大片、一大片”的落蕊,也显示出了生命的凋零之感。这也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对于秋天,有人想到的是丰收的果实,有人则会想到美好事物逐渐走向凋零。作者的内心情感与审美情趣不同,对笔下景物的选择也会发生改变。同时,作者在描写这幅画面时集中使用了听觉、嗅觉、触觉和视觉多感官描写来体会秋的悲凉,那种“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那“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如果不能细细观察,是绝不会有如此具体而微小的感悟的。这也启发我们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拥有敏感的审美触觉,耐心寻觅生活中的美。
组3:我们选择第三幅图画:秋蝉残鸣图。作者在描写时刻意突出了蝉的“残”字,显示出一种伤感的情绪。因为从课外我们了解到,蝉在阳光下生命极其短暂,
可能在地下十七年的沉寂,只能换来一个盛夏的肆意鸣叫。而作者写作时正值秋天,是蝉生命的末尾,它们已经不像盛夏那样可以发出充满激情的鸣叫,只能用“衰弱的残声”证明自己依然存在,显示出秋天生命的衰弱与终结,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同时郁达夫能够听见秋蝉残鸣,也从侧面突出了秋天的北平清静的特点。
师:这幅画面选的也很好。“蝉”的叫声除了显示出北平的清幽之外,其实它在我国古典文献诗词中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被秋蝉凄切的啼唱声包围的故都给人一种冷清、凄凉的感觉。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们联想一下柳永的《雨霖铃》开头: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正是渲染了一种这样的气氛。张炎也写到:“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而郁达夫在此就是将蝉赋予了悲凉的色彩,无处不在而又时断时续的蝉声,带给人的是生命将终的悲凉与愁苦。
组4:我们组选择的是秋雨话凉图,作者对故都的秋雨有着一种喜爱的情绪。但在这种情绪中又引入了”一层秋雨一层凉“的都市话语。同时还在这副画面中加入了对韵脚的描写,说北方人念“阵”总是像“层”字,有一种歧韵的美感。
师:不错,那我们在想想,都市闲人在这里话秋凉,只是说秋凉吗?在他们的这种悠闲中,是否也包含着一种落寞与惆怅呢?大家想象一下在这越来越冷的秋天,在屋檐下闲坐着无所事事叹着天凉,是否也与作者此时清、静、悲凉的心绪相符合呢?本身处在北平这一大都市,这些岐韵在京腔的加持下,也多了一分高雅的生活情趣。而郁达夫能够敏锐捕捉到都市闲人们发出的对秋天生命衰微的微小叹息,也显出他完全将自己融入了这一秋景中,他认为这种这平平仄仄的歧韵“来得正好”,正说明他是极喜欢这种清、静、悲凉的氛围和意境的。
组5:我们组选择的是“秋果奇景图”,作者不写秋季丰收的果实,反而注意到西北风吹过时处于灰尘沙土中的枣子,描写沾满灰尘的golden days,是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本是代表着喜悦的秋果,在郁达夫笔下却多了一份将落的衰败意味,给我们一种悲凉的感觉。
师:非常好,刚好我们同学分别选择了这五幅画面。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别人看。”在我们心中,秋果无疑是丰收的象征,联系着喜悦、愉快的情绪。而郁达夫却着笔描写秋果蒙上尘沙,将要被西北风无情摧残的这一画面。看见这些将要被西北风摧残的果实,他是否也会联想到自己的故都也正在被异族侵略者践踏呢?这又将其笔下景物的悲凉升华了。那么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走近郁达夫,通过知人论世,尝试感悟其为何有一种这样的悲凉情绪。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4:阅读以下文字,通过了解其生平,思考作家郁达夫的心绪
PPT :
他偏爱凄寂的情调,衰飒的气氛。郁达夫柔弱的心性,气质,都使他更缠绵于既往。用了流畅的白话,他写的最熟也最美的,是古老的主题 :离人的别绪,羁旅的哀感,客居的乡愁,——漂泊人间此身如寄的孤独感。 ——赵园《论小说十家》
1923 年的秋天,一般人对我的态度改变了, 我的对于艺术的志趣,也使大家明白了……就说我是一个颓废者,一个专唱靡靡之音的秋虫。 ——郁达夫《〈鸡肋集〉题辞》
龙儿的病报,本是在广州得着,匆促北航……到家之夜,一见了门上的白纸条儿,心里已经是跳得慌乱,从苍茫的暮色里赶到哥哥 家中,见了衰病的她,因为在大众之前,勉强将感情压住。草草吃了夜饭,两人只有紧抱的 痛哭,痛哭,痛哭,只是痛哭。 ——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
活动5:独立思考,通过以上材料总结郁达夫的愁绪从何而来
生1: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郁达夫在北平的遭际对他写作情感与写作风格有了很大影响:长子因病意外夭折,几位要好的知己也被埋在郊区之外的坟山。痛失爱子与挚友,让其对眼前景物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审美情趣,捕捉到了北平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
生2:我认为郁达夫作品中的愁绪与其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在秋院中望着天空,只有破屋与牵牛与其作伴,这时不免回忆起旧时在北平与故友、爱子的欢欣时光,也难怪整篇文章都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师:无论是个人遭际还是社会风云都使郁达夫将自己主观上的悲伤情怀,融入对故都秋景的描绘之中。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 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哀与美交融的特征,因哀而美,因美而哀。
学习任务5:课外对比阅读,探讨悲凉的审美意蕴
PPT:
材料1: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史铁生《我与地坛》
师:阅读以上文字思考,地坛的破败为何会让作者感受到美的体验?
生1:我认为史铁生对地坛的感悟和郁达夫对破屋的感悟是相似的,地坛斑驳的装饰、坍圮的高墙,散落的玉砌雕栏与破屋的萧条败落产生了一种悲凉的共鸣。
生2:这种美并不是华丽的装潢、现代的道路可以让人感受到的。这种美来源于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师:非常好,看来我们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体验,能够从文字中感悟悲凉的美学。
材料2: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师:同学们阅读这一句话,思考为何诗人说死像秋叶一般静美?
生3:我认为秋叶之美在于凋零时的寂静,悄无声息地从树上飘落,生命由此走向终结。
生4:秋叶凋零预示着死亡的到来,但它面对死亡并未发出哀鸣,而是静静地飘落,重新回归大地。坦荡面对死亡,宠辱不惊,正是秋叶的美。
师:不错,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同学们已经能够从生命的衰亡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学。郁达夫欣赏“衰草”“落蕊”,和我们刚才欣赏凋零的秋叶一样,实则都是在深刻地感悟生命。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具备初步的审美体验,感悟自然景物之美。通过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和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文本蕴含的审美价值,把握作品中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同学们尝试深入情境体会作者郁达夫在作品中刻画的五幅秋景并对其进行具体赏析。再通过引入郁达夫在北平的相关材料,知人论世,走近作者感悟起悲凉哀美的审美情趣。最后引入两则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尝试独立感悟其中蕴含的审美特点,将在课上培养的独特审美眼光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一年四季,时节更替,春花,夏叶,秋风,冬雪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着你的心灵,引发你的遐想与回忆。
尝试写作一篇散文,从四季中任选一个季节展开描写。
附录1: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板书:
第二课时板书:
附录2:学习资料
郁达夫生平介绍:郁达夫,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5%99%E6%B1%9F / 154399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3%81%E8%BE%BE%E5%A4%AB / _blank )富阳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F%8C%E9%98%B3 / 5973384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3%81%E8%BE%BE%E5%A4%AB / _blank )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0%8D%E5%8F%A4%E5%B1%8B%E5%A4%A7%E5%AD%A6 / 2567564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3%81%E8%BE%BE%E5%A4%AB / _blank ))和东京帝国大学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9C%E4%BA%AC%E5%B8%9D%E5%9B%BD%E5%A4%A7%E5%AD%A6 / 16794562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3%81%E8%BE%BE%E5%A4%AB / _blank )(现东京大学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9C%E4%BA%AC%E5%A4%A7%E5%AD%A6 / 149972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3%81%E8%BE%BE%E5%A4%AB / _blank ))。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8%9B%E9%80%A0%E7%A4%BE / 238059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3%81%E8%BE%BE%E5%A4%AB / _blank )”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2%89%E6%B2%A6 / 2661921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3%81%E8%BE%BE%E5%A4%AB / _blank )》《故都的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5%85%E9%83%BD%E7%9A%84%E7%A7%8B / 668264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3%81%E8%BE%BE%E5%A4%AB / _blank )》《春风沉醉的晚上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8%A5%E9%A3%8E%E6%B2%89%E9%86%89%E7%9A%84%E6%99%9A%E4%B8%8A / 44874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3%81%E8%BE%BE%E5%A4%AB / _blank )》《过去》《迟桂花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BF%9F%E6%A1%82%E8%8A%B1 / 8864703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3%81%E8%BE%BE%E5%A4%AB / _blank )》《怀鲁迅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0%80%E9%B2%81%E8%BF%85 / 700142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3%81%E8%BE%BE%E5%A4%AB / _blank )》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岛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8B%8F%E9%97%A8%E7%AD%94%E8%85%8A%E5%B2%9B / 884049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3%81%E8%BE%BE%E5%A4%AB / _blank )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4%B8%AD%E5%A4%AE%E4%BA%BA%E6%B0%91%E6%94%BF%E5%BA%9C / 569389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3%81%E8%BE%BE%E5%A4%AB / _blank )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9D%A9%E5%91%BD%E7%83%88%E5%A3%AB / 797138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3%81%E8%BE%BE%E5%A4%AB / _blank )。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6%B0%91%E6%94%BF%E9%83%A8 / 3507699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3%81%E8%BE%BE%E5%A4%AB / _blank )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郁达夫《还乡后记》(1923 年):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点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 自然地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若希望再 奢一点,我此刻更想有一具黑漆棺木在我的旁边。最好是秋风凉冷的九、十月之交,叶落的 林中,阴森的江上,不断地下着渺蒙的秋雨。我在凋残的芦苇里,雇了一叶扁舟,当日暮的 时候,再送灵柩归去。小舟上除了舟子以外不要有第二个人,棺里横卧着的若不是我寝处追 随的一个年少妇人,至少也须是我的至亲骨肉。我在灰暗微明的黄昏江上,雨声淅沥的芦苇 丛中,赤了足,张了油纸雨伞,提了一张灯笼,摸到船头上去焚化纸帛。
相关历史背景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 年 7 月 15 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 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
1932 年,“一·二八”事 变,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抗战;
1932 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3 年,日军相继攻陷山海关、承德;
1934 年,日军侵华策略变化,“满洲国”改名为“满洲帝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