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陈涉世家——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课前导学
一、知识预习
1、作者简介
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从20岁起游历全国各地,考查史迹,采集史料,搜集历史传闻逸事,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公元前108年他继任父亲太史令的官职。3年后(24岁)开始编写《史记》。公元前99年因上书替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阉割)。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约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2、知识链接——《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字。体例有五种:本纪(12篇,记帝王的言行和事迹),世家(30篇,记王侯兴衰),列传(70篇,记重要历史人物言行事功,包括将相、游侠、刺客、商贾、酷吏、医卜、优伶及少数民族等,有专传、合传之分),表(10篇,按编年的方式记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书(8篇,记载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及各种典章制度的专篇文章)。
3、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阳夏( jiǎ ) 辍耕( chuò)
垄上( lǒng ) 鸿鹄( hú )
闾左( lǘ ) 適戍( shù )
烹食( pēng ) 忿恚( fèn huì )
罾( zēnɡ ) 笞( chī )
蕲( qí ) 六七百乘( shèng )
2.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贬谪。)
(2)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3.一词多义
(1)令
①令辱之(动词,使,让)
②陈守令皆不在(名词,县令)
③召令徒属曰(动词,号令)
(2)故
①广故数言欲王(副词,故意)
②扶苏以数谏故(名词,缘故)
(3)然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连词,表示转折,可是,不过)
②吴广以为然(形容词,表肯定,对)
(4)道
①道不通(名词,路,道路)
②伐无道(名词,道义,正道)
(5)应
①佣者笑而应曰(动词,回答)
②宜多应者(动词,响应)
(6)将
①上使外将兵(动词,统率,率领)
②项燕为楚将(名词,将领)
(7)之
①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助词,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助词,相当于“的”)
④令辱之(代词,指吴广)
4.古今异义
(1)今亡亦死(古义:逃跑;今义:多指死 )
(2)等死,死国可乎(古义:同样;今义:多指等候,等到)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私自、偷着;今义:隔阂,隔开)
(4)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今义:经常)
(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今义:十六或十七,表约数)
(6)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
(7)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这里指当地有势力有地位的人;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5.词类活用
(1)失期,法皆斩(名词用作状语,按照法律)
(2)陈胜王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夜篝火(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4)狐鸣呼曰(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5)忿恚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表判断)
(2)省略句:上使外将兵(“使” 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守丞死,乃入据陈(“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
(3)倒装句:祭以尉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尉首祭”)
二、课前小练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扶苏以数谏故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B.吴广以为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
C.为坛而盟 士卒多为用者
D.辍耕之垄上 二世杀之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将军身被坚执锐 B.固以怪之矣 C.为天下唱 D.辍耕之垄上
3.下列加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的心里已经非常懊悔,但拉不下面子来给她道歉。
B.我永远忘不了爸爸那次严厉的训诫,是它把我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C.两位阔别多年多年的老友意外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D.我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发展特色农业要因地制宜。
4.对下列句子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苟富贵,无相忘。”反映了陈胜有远大的志向和与同伴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情感。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反映了陈胜与众不同,在青年时期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C.“天下苦秦久矣”这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批判了帝王将相世代相袭的谬论,反映了农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的气概。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鲁迅盛赞这部作品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郭沫若曾称赞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C.《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代表人物,被誉为“民族魂”。
D.古代地理中,山南水北为阳,因此“汉阴”指汉水的北岸。古代座次也讲究方向,座位以西为尊,主东宾西。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金乌”和“羲和”等。
B.“朝服衣冠,窥镜”中的“镜”并非玻璃做成,我国古代铜镜为多,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上镜”,指某人在影视镜头中的相貌比本人好看,也指某人出现在影视中。
C.《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足下事皆成”,其中“足下”是对人的敬称,出自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D.“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7.“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36个兵法策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中许多计谋是借助比喻定名的。下列计谋的定名都借助了比喻的一项是( )
A.远交近攻 顺手牵羊 反客为主 B.围魏救赵 以逸待劳 偷梁换柱
C.打草惊蛇 浑水摸鱼 调虎离山 D.暗度陈仓 金蝉脱壳 欲擒故纵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都是“屡次”;B.正确,对/然而;C.筑造/被;D.到,往/代指扶苏;故选A。
2.答案:D
解析:A.“被”同“披”,穿着;B.“以”同“已”,已经;C.“唱”同“倡”,倡导,发起;故选D。
3.答案:C
解析:C.有误,狭路相逢: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词义和“阔别多年的老友”矛盾。
4.答案:C
解析:“天下苦秦久矣”这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是起义的导火线。故选C。
5.答案:D
解析:古代地理中,山南水北为阳,因此“汉阴”指汉水的南岸。
6.答案:A
解析:“金乌”“羲和”都是太阳的别称。
7.答案:C
解析:A项中“顺手牵羊”借助了比喻;B项中“偷梁换柱”借助了比喻;C项全部借助了比喻;D项中“金蝉脱壳”借助了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