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邹忌讽齐王纳谏——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课前导学
一、知识预习
1、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战国策》即由刘向编订而成。《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事。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2、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邹忌 (zōu) 昳丽(yì) 朝服 (zhāo)
衣冠 (ɡuān) 窥镜 (kuī) 谤讥 (bànɡ)
间进 (jiàn) 期年 (jī) 妾 (qiè)
孰 (shú) 谏 (jiàn) 寡人 (ɡuǎ)
2.一词多义
(1)朝
①朝服衣冠(名词,早晨)
②入朝见威王 (名词,朝廷)
③皆朝于齐(动词,朝见)
(2)孰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代词,谁)
②孰视之(形容词,同“熟”,仔细)
(3)上
①受上赏 (形容词,上等)
②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向上级呈递)
3.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
(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方位词)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4.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以……为美。)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与坐谈(省略主语和宾语,应为“邹忌与之坐谈”)
(3)倒装句: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二、课前小练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与“齐国之美丽者也”一句中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客之美我者 B.臣之妻私臣
C.由此观之 D.燕、赵、韩、魏闻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隐蔽)
D.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
3.下面句子的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吾/孰与徐公美 D.邹忌/修八尺有余
6.下面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B.忌不自信。(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C.暮寝而思之。(译文:晚上躺着想这件事。)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译文:几个月以后,经常有人来进谏。)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通过叙述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强调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的好处。
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广开言路。
C.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打比方,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8.填空。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末年__________将其编订成书,其体例为__________。全书共33篇,__________策,着重记录了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B项和题干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D两项都是代词。
2.答案:C
解析:“蔽”的意思应为“受蒙蔽”。
3.答案:A
解析:A.倒装句,应是“忌不信自”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其余三项都不是倒装句,是正常句式;故选A。
4.答案:C
解析:C.句意:大小官吏和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授予上等赏赐。“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是动词,作谓语,“寡人之过者”是名词,作宾语,应在“面刺”后停顿,正确断句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故选C。
5.答案:A
解析:正确划分为:今/齐地/方千里。
6.答案:D
解析:翻译应为:几个月以后,还不时有人来进谏。
7.答案:D
解析:“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
8.答案:刘向;国别体;12;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