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地球系统 二、学习内容 10.1天气和气候 ①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三、学业要求 1.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 2.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4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不断地相互转化。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水循环无论是对于生命来说,还是对于地球本身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水循环能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使得水成为可再生资源。水循环造成了不同的天气现象,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水循环也深刻地影响着地球表层结构的形成、演化和发展。本单元就是帮助学生将地球上的水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宏观的认识,形成水在陆地、海洋、大气循环的科学大概念。 本单元用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做主题,涉及水圈与大气圈这两个主要概念。该主题能够很好地将两个主要概念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大概念。因为在水的循环过程中形成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所以本单元还给学生提供探究天气现象形成原因的机会,让学生比较几种天气现象的不同,设计模拟成因的探究实验,运用实验结果以及示意图辅助解释不同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系统”的高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云和雾》《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前三课在内容上呈现并列的关系,分别从原理层面对这些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解析。将云和雾、露和霜、雨和雪两两对应放入一课,是因为两者的形成原因相似或接近,有的只是形成过程中的温度差异导致了不同。这三课在教材内容的组织呈现上,都是先观察现象,从现象层面比较不同,然后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其成因,最后借助相关的示意图进一步描述其形成过程。二、三两课还进行了阅读节气资料、认识更多降水形式的拓展延伸。最后一课是综合学习认知,将这些天气现象的形成与水的循环相结合,便于学生将头脑中零碎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自然界水循环的科学大概念。整个单元在结构上显现出分分总的关系。
主题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以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天气现象,能够对一些气象要素进行简单测量,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这些都是学习水循环的基础。但学生的知识相对零碎,没有将一些天气现象的变化置于地球水圈的大情境中,缺少对水循环系统的认知。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能够描述云、雾、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理解大自然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科学思维:通过模拟实验、解释模型等方法研究天气现象的成因。 探究实践:能够借助模型图来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 态度责任: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短视频导入,揭示主题 播放登山识别不同视角的云与雾的视频,聚焦研究的主题。 设计意图:设计悬念,激发探究兴趣,让学生知道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距离地面高度不同罢了。
任务2 名称:雾的形成 通过人造雾实验,探究雾的成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的情况外推到实际情况中去,进而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雾是如何形成的。
任务3 名称:云的形成 出示模型,通过一些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解释云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建构模型和解读模型,在帮助学生认识云是怎么形成的同时,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谜语导入,揭示主题 通过猜谜的方式,引出露和霜,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导入,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任务5 名称:比较露和霜 通过图片展示露和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采用维恩图的形式记录露与霜的不同与相同。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露与霜的不同,聚焦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为接下来的造露和造霜作铺垫。
任务6 名称:做造露和霜实验 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将在自然界夜晚发生的事情直观地在学生面前显现出来。采用先演示,再分组的形式进行模拟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有利于学生推导出自然界露与霜的形成过程。
任务7 名称: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阅读书中的文字资料,解释白露、霜降两个节气的由来。回忆二十四节气歌,说出还有哪些节气与天气现象有关。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第3课时 任务8 名称:复习导入,揭示主题 出示云形成模型图,复习云是怎么形成,进而提出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有一天降落下来会变成什么,板书课题。进而引导学生探探雨中嬉戏和玩雪情景,聚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初步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同时设置悬念,激发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任务9 名称:比较雨和雪 欣赏雨中、雨后、雪中、雪后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雨和雪的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了解雨和雪都是典型的降水形式,都是由云中降下的水,为下面解析它们的形成原因作铺垫。
任务10 名称:模拟雨的形成 采用猜想加验证的方式,将大自然中难以觉察的宏观现象或缓慢过程微缩进课堂。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有利于学生建构雨的形成过程的概念。
任务12 名称:自然界雨和雪的形成 展示示意图,分析描述自然界中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雨的形成在小学课堂比较容易模拟,但如果从原理及现象层面模拟雪的形成则很难,所以借助示意图来描述雨、雪的形成过程。同时,雨、雪的形成是有共性且相关联的,将它们整合在一张图上便于比较认识。
任务13 名称:分析更多降水特点 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更多降水特点。 设计意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降水形式及其特点。
第4课时 任务14 名称:问题导入,揭示主题 用一个大的问题情境来涵盖这节课的教学:天空中年年降水,为什么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天上的水降不完的原因。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同时,让学生知道地球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
任务15 名称: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根据示意图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设计意图:用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图来解释水循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模型图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水循环的大概念认知。
任务16 名称:模拟水循环 通过视频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利用简便的水循环组装模型,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将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微缩呈现,直观形象。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云和雾 1.能根据距离地面的高度识别云和雾。 2.做人造雾实验,解释雾的成因。 3.根据实验和示意图,解释云的成因。 第2课时:露和霜 1.观察露和霜,比较它们的不同。 2.做人造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3.阅读白露、霜降节气的资料,认识有的节气与天气有关。 第3课时:雨和雪 1.观察、比较雨和雪,分析它们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2.模拟雨的形成,解释雨的成因。 3.解读示意图,描述大自然中雨、雪的形成过程。 4.观察雪花的形状,交流更多的降水形式,认识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 第4课时:水滴的“旅行” 1.观察实物场景图,解释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 2.观看示意图,描述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 3.做水循环的模型,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评价指标 第1课时:云和雾 1.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科学观念) 2.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科学思维) 3.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探究实践) 4.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与类推,知道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存在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责任态度) 第2课时:露和霜 1.了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与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科学观念) 2.运用实验、阅读等方法,知道露和霜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科学思维) 3.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探究实践) 4.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弘扬传统文化。(态度责任) 第3课时:雨和雪 1.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科学观念) 2.运用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结合示意图解释雨和雪的成因,了解更多降水特点。(科学思维) 3.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了解更多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特点。(探究实践) 4.能够积极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大胆质疑,以事实为依据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探究结果。(态度责任) 第4课时:水滴的“旅行” 1.知道自然界中的水是不断循环的。(科学观念) 2.运用分析、归纳、概括,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水循环的模型。(科学思维) 3.能够根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探究实践) 4.初步建立水循环的动态平衡意识,意识到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下列节气中,夜间会形成的小露珠挂在花草上,清晨阳光照射下变得晶莹剔透的是( ) A.寒露 B.白露 C.霜降 2.自然界的降水总是降不完。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水能不断得到补充 B.地表水也不间断地蒸发到空中 C.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多 3.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雾的诗句,比如唐代王昌龄的“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说明了雾只有在温度( ),以及 ( )含量充足的条件下才可以生成。 A.较低 水 B.较高 水 C.较低 水蒸气 4.要使聚集在高空的水再回到地面,所依靠的途径是( ) A.降雨 B.降雪 C.降水 5.关于露和霜形成时的温度条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形成露时的温度比形成霜时的温度低 B.形成霜时的温度比形成露时的温度低 C.形成露时的温度和形成霜时的温度一样 6.关于雨和雪,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B.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水 C.它们都是水的液体形态 7.天气转冷,教室窗户上出现的小水珠在窗子的( ) A.外侧 B.内侧 C.两侧 8.在深秋或寒冬的早上,我们看见菜叶上的霜是( ) A.气态的水蒸气 B.液态的小水滴 C.固态的小冰晶 9.下列是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的实验步骤,排序正确的是( ) ①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 ②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 ③组装好水循环模型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10.在制造霜和露的实验中,杯子下面垫一块毛巾的作用是( ) A.灭火 B.增加水蒸气 C.防止水滴流下来弄脏桌子 【参考答案】 1.B 2.C 3. C 4.C 5.A 6.B 7.B 8.C 9.C 10.B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冬夜,室内的水蒸气常在窗的玻璃上蒸发成冰晶。( ) 2.做人造雾的实验时,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内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 ) 3.冰雹也叫雹,在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 ) 4.节气“霜降”这一天一定会出现霜。( ) 5.降落到地面的雪,融化后全部流入江河湖海。( ) 6.江面上水蒸气含量充足,容易形成雾。( ) 7.水在自然界是循环运动的。( ) 8.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 9.地下水没有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 10.雪花的形状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规则的外形,并且都是固体。( ) 【参考答案】 1. √ 2. 3. √ 4. 5. 6. √ 7. √ 8. √ 9. 10. √ 三、连一连,请将下列天气现象与之对应的成因用线连接起来。 ①云 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距离地表比较近 ②雾 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距离地表比较远 ③雨 气温很低时,云层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 ④雪 云层中的小水点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融化形成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 1.时不时的雨总会从天而至,那天上的水有没有降完的时候,为什么? 2.冬天的早晨,小明发现紧闭的玻璃窗内侧有很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室内水蒸气形成的还是室外水蒸气形成的?这天早晨,小明家室外的温度高还是室内的温度高? 【参考答案】 1.没有。江河湖海、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热,不断地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水蒸气在空中受冷变成云,云变成雨、雪等落到地面;地面上的雨水和融化了的雪水有的渗入地下,地下水又会汇集流出地面形成泉水流入江、河、湖、海,于是水在海洋、天空、陆地之间永不停息地循环。自然界中的水都在不停的循环当中,降水仅仅是整个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天上的水是降不完的。 2.这些小水珠是室内水蒸气形成的。这天早晨,小明家室内的温度高。 五、实验题 “人造雾”实验。 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堵住量筒口。 1.在量筒内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 ) A.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B.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微粒 C.增加空气的温度 2.过一段时间,观察量筒内的现象,发现( ) A.量筒内产生了雾 B.量筒外产生了雾 C.量筒内外都产生了雾 3.冰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题干中的步骤,观察量筒内的现象,会发现什么?为什么? 5.根据上面的实验和如图,我们可以推测,云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 _______受热向上运动,在高空遇冷凝结成众多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飘浮在高空中。 【参考答案】 1.B 2.A 3.降低温度,加快雾的形成 4.不会产生雾或造成雾效果不明显,因为温差小。 5.水蒸气 小水滴 小冰晶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天气现象:云、雾、露、霜、雨、雪 (水蒸气遇冷)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海洋 水循环: 大气 陆地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露和霜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露和霜。将这两种天气现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成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种对比,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主题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第三个活动是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正好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学习者分析 露和霜也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自然天气现象,学生也并不陌生。五年级的孩子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可以通过回忆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猜测露和霜的形成,能较为熟练地用维恩图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初步具备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和观察描述、归纳概括的能力,为后面研究水的循环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与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科学思维:通过学习知道露和霜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探究实践: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责任态度: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规律的”科学观点。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难点:做造霜的实验。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观察露和霜,比较它们的不同。知道露是液态,霜是固态能基本能不能做人造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知道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而形成能基本能不能阅读白露、霜降节气的资料,认识有的节气与天气有关。认识古人高超的智慧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名称:谜语导入,揭示主题教师活动1 1.让学生猜谜语:打一自然物。 (1)小小珍珠真淘气,太阳出来她躲避, 贞洁玉身惹人喜,请你猜猜她是谁。 (2)一夜风吹白花开,花从水气凝结来,今宵人间住一夜,明天日出回天台。 2.课堂小调查: 你见过露或霜吗?在什么时候?在哪儿?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整理。 学生活动1 猜谜语: 露 霜 自由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猜谜导入,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环节二:比较露和霜教师活动2 1.观察图片,哪些是露,哪些是霜? 2.仔细观察,露和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示学生从形态、颜色、形成时间、附着物等方面思考回答。 整理维恩导图。 3.教师重点讲解露和霜的科学概念。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表物体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当地面或地物表面温度降到露点(0℃以上),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就会有水汽凝结,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表物体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地面或地物表面因散热而降温至0℃以下时,附近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而凝华成白色晶体,即霜。 4.在韦恩图上,我们可以继续填写露和霜的哪些不同点?学生活动2 回答: 学生把比较的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活动意图说明:观察比较露与霜的不同,聚焦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为接下来的造露和造霜作铺垫。环节三:做造露和霜实验教师活动3 露和霜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怎样设计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播放实验演示视频。 1.实验需要哪些材料? 2.讲解实验步骤与方法 (一)造露 (1)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察杯子的外壁。 (二)造霜 (1)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察杯子的外壁。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在造雾和造霜的实验中,杯子的外壁有什么不同现象? (2)当冰水的温度是______ ℃时,杯子的外壁露珠;当加盐后的冰水温度是______ ℃时,杯子的外壁有白色的冰晶。 (3)为什么要在杯子底部加一块湿毛巾? (4)加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 (5)将杯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6)通过实验,你能解释露和霜是怎么形成的吗?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资料。 教师强调: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学生活动3 观看演示实验 铁桶、电子温度计、湿毛巾、冷水、碎冰、盐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组内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步骤。 造雾:有细密的小水珠,即露珠。 造霜:有白色的霜花出现。 根据测量实际情况填写 增加杯子四周的水汽含量。 加盐后杯内的温度明显要比加盐前低,加盐后杯子外面形成了霜花,而不是液态的小水珠。 杯子的温度回升,杯壁的霜花会慢慢融化成小水珠。这说明霜也是水的一种固体形式。 试图解释。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动手实验有利于学生推导出自然界露与霜的形成过程。环节四: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教师活动4 1.播放视频,了解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回事。 2. 阅读“二十四节气歌”,指出二十四节气分别指什么?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3. 二十四节气中,哪两个节气与露、霜的天气有关?学生活动4 观看视频,交流。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白鹭、霜降活动意图说明: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7.板书设计 露和霜 0℃以上 露 水蒸气 凝结 0℃以下 霜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填空题 1.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______℃以下,接近地表的_______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2.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叫_____。 3.造霜时,在冰水中______,可以让温度更低。 4.露和霜都是_______遇冷而形成的。 二、选择题 1.下列节气中,夜间会形成的小露珠挂在花草上,清晨,阳光照射下变得晶莹剔透的是( ) A.谷雨 B.白露 C.寒露 2.今年11月底,连续几天降雨后气温骤降,夜间气温已达到零摄氏度以下,周末清晨梓晗和爸爸去停车场开车出行,小明会在汽车引擎盖和挡风玻璃外侧上看到水蒸气凝华成的( ) A.露 B.雾 C.霜 3.关于露和霜形成时的温度条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形成露时的温度比形成霜时的温度低 B.形成霜时的温度比形成露时的温度低 C.形成露时的温度和形成霜时的温度一样 4.在制造霜和露的实验中,杯子下面垫一块毛巾的作用是( ) A.灭火 B.增加水蒸气 C.防止水滴流下来弄脏桌子 三、判断题 1.北方冬天的早晨,地面上的物体常常会覆盖着一层白霜。( ) 2.节气“霜降”这一天一定会出现霜。( ) 3.夏秋季的早晨,植物叶子上的小水珠,等到太阳出来就会消失。( ) 4.露和霜的不同之处是露是液体,霜是固体。( ) 5.露、雾、霜是三种不同的物质。( ) 【参考答案】 一、1.0 水蒸气 2.霜降 3.霜降 4.加盐 5.水蒸气 二、1.B 2.C 3.B 4.B 三、1. 2.√ 3.√ 4. √ 5.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模拟和阅读二十四节气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露和霜这两种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露和霜的形成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同时,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学生还了解了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第2课时
露和霜
(苏教版)五年级
上
01
教学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与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01
02
通过学习知道露和霜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03
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
科学观念
04
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规律的”科学观点。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新知导入
猜谜语:打一自然物
一夜风吹白花开,花从水气凝结来,今宵人间住一夜,明天日出回天台。
小小珍珠真淘气
太阳出来她躲避
贞洁玉身惹人喜
请你猜猜她是谁
露
霜
新知导入
你见过露或霜吗?在什么时候?在哪儿?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时间 地点 特点
露
霜
探究新知
比较露和霜
观察图片,哪些是露,哪些是霜?
露
露
霜
霜
探究新知
比较露和霜
仔细观察,露和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露
霜
形态、颜色、形成时间、附着物
露
霜
相同点
探究新知
比较露和霜
● 液体
● 无色
● 小水珠
● 多形成于春夏以及初秋的夜晚
● 固体
● 白色
● 冰晶
● 多形成于深秋及冬天的夜晚
● 都是在夜晚形成的
● 都是由水蒸气在遇到冷的情况下形成
● 一般都附着在地表的花草树木或是建筑物上
探究新知
比较露和霜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表物体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当地面或地物表面温度降到露点(0℃以上),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就会有水汽凝结,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什么是露?
探究新知
比较露和霜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表物体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地面或地物表面因散热而降温至0℃以下时,附近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而凝华成白色晶体,即霜。
什么是霜?
探究新知
比较露和霜
在韦恩图上,我们可以继续填写露和霜的哪些不同点?
露
霜
相同点
形成于0 ℃以上
形成于0 ℃以下
探究新知
人造露和霜
露和霜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怎样设计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探究新知
人造露和霜
实验材料
铁桶
电子温度计
湿毛巾
冷水
碎冰
盐
探究新知
人造露和霜
实验步骤与方法
(一)造露
(1)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察杯子的外壁。
探究新知
人造露和霜
实验步骤与方法
(一)造霜
(1)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察杯子的外壁。
探究新知
人造露和霜
在造雾和造霜的实验中,杯子的外壁有什么不同现象?
有细密的小水珠,即露珠
有白色的霜花出现
造雾
造霜
探究新知
人造露和霜
当冰水的温度是______ ℃时,杯子的外壁露珠;当加盐后的冰水温度是______ ℃时,杯子的外壁有白色的冰晶。
探究新知
人造露和霜
增加杯子四周的水汽含量。
为什么要在杯子底部加一块湿毛巾?
探究新知
人造露和霜
加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
加盐后杯内的温度明显要比加盐前低,加盐后杯子外面形成了霜花,而不是液态的小水珠。
探究新知
人造露和霜
将杯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将杯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温度回升,杯壁的霜花会慢慢融化成小水珠。这说明霜也是水的一种固体形式。
探究新知
人造露和霜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通过实验,你能解释露和霜是怎么形成的吗?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探究新知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回事?
探究新知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阅读“二十四节气歌”,指出二十四节气分别指什么?
探究新知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二十四节气中,哪两个节气与露、霜的天气有关?
白露
霜降
探究新知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花草树木上,形成密布的小水珠。早晨,经阳光照射,这些小水珠看上去晶莹剔透,因而得“白露” 之美名。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
霜降为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1.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______℃以下,接近地表的_______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2.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叫_____。
3.造霜时,在冰水中______,可以让温度更低。
4.露和霜都是_______遇冷而形成的。
课堂练习
填空题
0
水蒸气
霜降
加盐
水蒸气
1.下列节气中,夜间会形成的小露珠挂在花草上,清晨,阳光照射下变得晶莹剔透的是( )
A.谷雨 B.白露 C.寒露
2.今年11月底,连续几天降雨后气温骤降,夜间气温已达到零摄氏度以下,周末清晨梓晗和爸爸去停车场开车出行,小明会在汽车引擎盖和挡风玻璃外侧上看到水蒸气凝华成的( )
A.露 B.雾 C.霜
课堂练习
选择题
B
C
3.关于露和霜形成时的温度条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形成露时的温度比形成霜时的温度低
B.形成霜时的温度比形成露时的温度低
C.形成露时的温度和形成霜时的温度一样
4.在制造霜和露的实验中,杯子下面垫一块毛巾的作用是( )
A.灭火 B.增加水蒸气 C.防止水滴流下来弄脏桌子
课堂练习
选择题
B
B
1.北方冬天的早晨,地面上的物体常常会覆盖着一层白霜。( )
2.节气“霜降”这一天一定会出现霜。( )
3.夏秋季的早晨,植物叶子上的小水珠,等到太阳出来就会消失。( )
4.露和霜的不同之处是露是液体,霜是固体。( )
5.露、雾、霜是三种不同的物质。( )
课堂练习
判断题
√
√
√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露和霜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
作业布置
二十四节气中,还有哪些节气与天气现象有关?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