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湖心亭看雪——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1.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湖心亭看雪”中“湖心亭”交代了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了事件。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2.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
B.湖中/人鸟声/俱绝
C.有两人/铺毡对坐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下列句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
B.湖心亭一点
C.上下一白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7.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及下船②过犹不及
B.①上下一白②长堤一痕
C.①是日更定矣②是金陵人
D.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哀转久绝
8.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崇祯(zhēn) 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
B.雾凇(sōng) 沆砀(hàng) 毳衣炉火(mo)
C.一芥(jì) 长堤(dī) 更有此人(gèng)
D.强饮(qiáng) 喃喃(nán) 铺毡(zhān)
9.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拏/一小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童子/烧酒/炉正沸
10.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其”字与“问其姓氏”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如土石何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其船背稍夷。 D.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1.下面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都,全部。
B.是日更定矣 是:这。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而已:罢了。
D.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更多。
12.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13.“我想成为我生活的诗人!”这是尼采的话。他告诉我们要把生活过成一首诗,留意季节的转变,欣赏每一次雪飘,珍视简单的问候,感悟生活点点滴滴的美,做一个幸福的诗人。
1.【欣赏雪飘】南川金佛山也下起了今冬第一场雪。雪花纷纷扬扬地落在金佛山上,山上的天街、索道站、金佛寺、绝壁栈道等景点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雪花,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这提前到来的初雪将使金佛山提前迎来冰雪节。请你为金佛山冰雪节拟一条宣传标语,诚邀各地游客前来赏雪。
2.【诚挚邀约】张华同学跟着爸爸去邻居李叔叔家讨论周六(12月29日)一起去威宁县旁边的草海赏雪的行程安排。可是邻居李叔叔一家饭后出去散步了,家里没有人,请你替张华同学写个留言条留给李叔叔,约好明晚7点再洽谈。
3.【珍视问候】立冬了,北风起了,猝然间丝丝寒意散尽了一年的灿烂,浓烈了母亲温柔的牵挂,也催发了我们感恩的蓓蕾。寒冷的日子里,电话那头的母亲仿佛愈加啰唆,总是絮叨着添衣保暖。晚自习后母亲打来电话问候,“孩子,冷不冷 温度又下降了哦,明天最高只有13 ℃,要加件毛衣……”你左手握着电话,说:“__________。”
14.对比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 ①雪子:雪粒,往往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击,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黄庭坚。
(1)请解释下列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 拏:_________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_________________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_________________
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_________________
⑤辄复不遂 辄: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两点。
15.用白描手法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片段,描写景物并抓住特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这是一种巧妙的侧面描写。
2.答案:C
解析:“叫金陵的人”错误,“金陵”是地名。
3.答案:C
解析:应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答案:C
解析:作者孤芳自赏,没有表达出“与民同乐”的情感。
5.答案:D
解析:正确的停顿为: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答案:C
解析:A、B、D项中“一”的意思是数词“一”,C项中“一”的意思是“全”。
7.答案:D
解析:A项分别是“等到”“达到;B项分别是“全”“数量词,一道”;C项分别是“这”“判断词”;D项都是“消失”。
8.答案:A
解析:B项“毳”读“cuì”,C项“芥”读“jiè”,D项“强”读“qiǎng”。
9.答案:B
解析:正确的划分应为“余/拏一小舟”。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1.【示例】一夜冰雪悄然至,金佛山上风景异。
2.李叔叔,您好!
今天爸爸和我来您家商量周六出去赏雪的行程,刚好您不在家。明晚7点我们会再来,请在家等我们。
张华
2018年12月26日
3.妈,我知道了,我穿得不少,您放心,您也要多穿点,注意不要感冒
14.答案:(1)①撑(船)
②还
③酒杯
④客居
⑤总是
(2)①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②晚上下起了大雪,(我)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大雪所阻挡。
(3)湖中人鸟声俱绝 夜的寂静(或:寂静)
(4)【甲】文趣在:①夜晚独往湖心亭看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雪粒敲击竹子传来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看书。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应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如:“更”,属于一词多义,句中意思是“还”;“白”属于古今异义词,古义是“酒杯”,今义是“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重点词语:莫说,不要说;似,像。②重点词语:登舟,登船,坐船。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借助湖中人鸟声全无,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一句,借助能听到雪粒敲击竹子的声响,从听觉角度反衬夜的寂静。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中,作者一个人,更定时分,在别人都待在家里的时候,独往湖心亭看雪,可见其情趣的与众不同;在湖心亭,巧遇赏雪之人,把酒言欢,亦可见其情趣高雅。【乙】文中,面对雪夜出行受阻的情况,作者聆听雪粒敲击竹子传来的声音并自在读书,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据此作答,意到即可。
【参考译文】
【乙】晚上下起了大雪,(我)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大雪所阻挡。然而竹林中雪粒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火苗,随意看几卷书,也是很有趣的。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顺流而行,遇阻而止,任由它吧。(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啊。
15.答案:早晨起来,漫天大雾。乳白色的大雾笼罩着大地,到处白茫茫的一片。走在路上,几十步以外就看不清人影;从浓雾中望去,前方的建筑、树木只能隐约可见。雾气里,听见车声却看不见人影,只有车灯像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
冬天带来的寒气遍布每个角落,就是晴朗无风的时候,天也是干冷干冷的。光秃秃的树木可怜巴巴地立在江滨路两旁,曾经生机勃勃的小草也终于支持不住,枯黄了。草地上的小花也进入了梦乡。北风吹来,小树在寒风中挣扎着;小草匍匐在地上,好像害怕这突如其来的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