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范进中举——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前导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范进中举——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前导学(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6 17:0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范进中举—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前导学
【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著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儒林外史》等。《儒林外史》是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
写作背景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的图。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欲熏心。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这些卑陋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剥削阶级的腐朽和没落,作品对他们的批判与讽刺,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功名富贵的鄙弃,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设进士科。唐代以后,它成为皇帝笼络士人,豢养奴才,加强统治的工具。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更加严密,考试题目仅限于“四书”、“五经”,必须写八股文,使知识分子变成思想僵化的“禄蠢”。《儒林外史》开头,作者就通过王冕之口,对科举制度加以抨击:“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书中塑造了范进、周进等一批热衷于科举功名的腐儒和恶霸形象,许多人物都以当时的实有人物作为原型。这种揭露和批判,触及了当时突出的社会矛盾,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政治倾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字音词义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绾头发( wǎn ) 啐( cuì )
作揖( yī ) 带挈( qiè )
相公( xiànɡ ) 醺醺( xūn )
行事( hánɡ ) 长亲( zhǎnɡ )
腆着( tiǎn ) 报帖( tiě )
解元( jiè ) 荼毒( tú )
轩敞( xuān ) 拙病( zhuō )
商酌( zhuó ) 星宿( xiù )
忌讳( huì ) 后襟( jīn )
锭子( dìnɡ ) 攥着( zuàn )
少顷( shǎo qǐnɡ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高邻:对邻居的尊称。
拙病:难治的病。
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轩敞:高大、宽敞。
现世宝:丢脸的家伙。现世,出丑、丢脸。
烂忠厚:忠实厚道得没有出息。
世先生:对有世交的平辈的敬称。世,表示世交,指两家世代有交往。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摸门不着:意思是被骂晕了,不知该怎么办。
不省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文学知识
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以下各朝,在这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儒学(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为礼闱或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词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考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知识练习】
1.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 斯威夫特。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乡试,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举行的一次全省考试,由秀才或监生去应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B.律诗一般共有8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他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卖油翁》《岳阳楼记》都是他的作品。
B.《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有《羊脂球》《悲惨世界》等,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C.明清科举制度中,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秀才”。
D.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以及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以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以干支纪年,“丙”属天干,“辰”属地支。
4.文中有许多表称谓的词语,下列对文中各种称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
B.“我小老”是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C.“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谦称,是旧时人们拉关系时的客套语。
D.“生”是旧时对读书人或晚辈的称呼,如“晚生”是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5.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明清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探花”“榜眼”。
B.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同乡。
C.《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小说家吴敬梓。
D.《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称为“回”或“节”。
6.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对中举前后的范进饱含同情,但又看不起他的卑微懦弱、逆来顺受,嘲笑他热衷功名利禄以至麻木不仁。
B.作者刻画的胡屠户是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不堪的市侩形象。
C.文章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世态的炎凉和政治的黑暗,更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D.从“张乡绅拜会范进”可以看出张乡绅为人热诚、友好、大方的特点。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
B.范进、胡屠户是课文中的主要人物。
C.《范进中举》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先写范进中举前的情形,再写中举后的情形。
D.范进发疯的情节,既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也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8.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第三回。这部书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_________小说,主要描写_________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_________,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
(2)根据明清科举制度,__________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__________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__________,也就成了秀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
__________(省一级考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举人,其中第一名叫__________,第二至十名称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有误,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BCD.正确。故选A。
2.答案:A
解析: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3.答案:D
解析:A.《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作品。B.《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作品。C.乡试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亚元”。
4.答案:C
解析:“世先生”是敬称。
5.答案:A
解析:殿试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6.答案:D
解析:从“张乡绅拜会范进”可以看出张乡绅趋炎附势的特点。
7.答案:B
解析:范进是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而胡屠户是次要人物。
8.答案:(1)儒林外史 讽刺 明清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 吴敬梓
(2)童生 学政 进学 乡试 解元 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