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司马光》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司马光》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用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聪颖机智,沉着冷静的七岁男孩形象。言简意赅,易于理解。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起到重要的作用。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美好品质”,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这也将成为本课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4.体会司马光沉着、勇敢、机智救人的品质。
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方式与策略 教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等。 学法:对于文言文中难理解的部分,我会引导孩子尝试主动思考,能借助注释、课文插图、联系上下文这些现成的资源进行大胆的猜测,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 “朗读感悟法”作为重点学法,贯穿于整课教学中。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一、看图猜谜语,揭示课题。 1、出示故事图,学生猜故事名字。这是哪个故事?(是的,曹冲7岁称象)这个故事呢?(对呀,孔融四岁让梨)这个故事呢?(司马光砸光)。同学们,可真聪明。 中华上下五千年,流传了许多美德故事,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力量。 2、老师带来一首儿歌,我们一起听一听。歌中的故事你们听过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人讲述司马光这篇课文。 回忆所学,这样既承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学生对文言文这种新文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5分钟
二、学习生字“司” 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字,你们认识么?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组词等。(播放写字视频) 2、教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里练写,同桌互评。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司马这是一个复姓,我们学习过姓氏歌,你们还记得有哪些复姓么?(上官 诸葛 )没错,司马光他姓司马,名光。 5、介绍司马光。(出示课件) 首先让学生观察字形,交流书写时注意什么;再来反馈指导,师示范写,生练写,师生共同评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增强他们把汉字书写美观的能力,进一步落实、突破难点,以合作互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8分钟
三、古今对比,初谈特点。 1、初步感知。 提问: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篇课文,读完了想一想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声音越来越小了,看来是快读完了,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哪里不一样?(预设:字数少,句子短,难理解等。) 2、揭示文体。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就是古人写文章用的语言。那我们怎样学习文言文呢?老师告诉大家第一个方法,读通顺。接下来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古今对比,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字数少,句子短。迁移旧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 6分钟
四、再读课文,读通读顺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随文识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读的生字及注音的字。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重点强调后鼻音“瓮”“迸”的读音。 再次朗读课文。 “提问:瓮”是什么?看看课文插图你就明白了,瓮:口小肚大的陶器。这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第二哥方法看注释。讲解多音字“没”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读准字音都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本环节我运用多次自由读的形式,使学生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此基础上读通文章。 6分钟
五、理解大意,感受品质 1、故事的主人公是司马光,文中哪一个字指的是司马光(光)。除了司马光还有那些人物,你能像老师这样把它圈出来么?开始吧!谁来说一说? 2、文中的人物找到了,他们都做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来配合读课文。 3、再交换读。你们发现了么,文言文的停顿也是有规律的,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比如,教师范读。谁来试一试? 出示课件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老师想告诉大家第三方法,读注释。这篇课文难理解的字右上角都有数字标记,根据提示我们可以找到相应的解释,这就是注释,这篇课文一共有6个注释。第一个注释告诉我们这篇课文选自。请大家也用读注释这个方法小组来说一说文中人物都做了什么? 5、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教学“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理解“庭”“戏”“没”的意思。(戏:游戏。庭:庭院。登:登上。跌:跌倒。 )组词理解。 (2)教学“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提问:面对这么危险的情况,大家是怎么做的? 用文言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众皆弃去) 6.人物对比,感受品质。 (1)关注“众人”的表现:大家是怎么做的? 重点点拨“弃”:“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离开)那你能想象一下“众皆弃去”的场面吗?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小伙伴,你会怎么做? (2)关注司马光的表现:大家慌乱一片的时候, 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你来读,并用动作演示。 随机采访:司马光你为什么不跑啊?当你持石击瓮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什么呀?咱们一起配上动作读一读。 (3)感受品质。 提问:同样是小孩子,可是做法却截然不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 小结:正因为司马光的沉着冷静,那个小孩得救了。 “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读”是他们走近文言文的主要途径。本环节第一层次的课文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出原生态的语感即可,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与朗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词句间的停顿,通过教师领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对朗读古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文言文的特点,感受文言文的节奏之美和音韵之美。 学习借助注释和插图、给生字组词、想象画面等方法,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不同,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人物动作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10分钟
作业布置 1、用自己喜欢的语言讲故事,可以是文言文,也可以是现代文。 2、读一读《铁杵成针》《王戎不取道旁李》,从中你感受到了哪些美好品质。 让学生尝试用本节课学到的学习方法来进行独立阅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板书设计 24、司马光 群儿 (戏) 一儿 (跌) 众 (弃) 光 (持) 儿(得活) 机智勇敢 沉着冷静
教学特色与反思 《司马光》是一篇具有很强教育意义的文章,以小故事的形式的告诉孩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那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教学目标: 一、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以多种方式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是学习语文很好的办法,也是颇有效果的一种方法。在朗读中,孩子们不仅识记了生字宝宝,而且理解了课文。 二、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别的小朋友与司马光的反应时,我让孩子们先自由读课文,然后请几个小朋友来演一演,通过模仿他们的动作,让孩子们真实感受理解课文。 三、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课中,别的小朋友的反应跟司马光的反应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孩子们很容易就可以体会到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孩子们相对轻松就做到了“会认、会读”,但是在说话训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虽然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还比较局限,视野不够开阔,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完整,把意思表达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