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24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2024·江苏)人工智能(Al)广泛应用于场景生成,下图为“Al棱米生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最能体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A.山体格局 B.水系结构 C.农田分布 D.村落布局
2.该景观处于( )
A.石芽为主的时期 B.石林为上的时期
C.峰林为主的时期 D.残丘为主的时期
【答案】1.A
2.D
【知识点】地貌的观察;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
类型 名称 景观特点
地面喀斯特地貌 溶沟 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
石芽 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
石林 由一系列石柱组成的石质森林
峰丛 多个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
峰林 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
孤峰 单个孤立的山峰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 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倒锥状堆积体
石笋 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 石笋与石钟乳相连在一起
1.喀斯特地貌区奇峰林立,有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读图可知,图中较多孤峰和残丘分布,因此最能体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山体格局;景观图片的水系结构、农田分布和村落布局不能体现喀斯特地貌是典型特征。A正确。
故答案为:A。
2.石芽指可溶性岩石表面沟壑状溶蚀部分和沟间突起部分;高大石芽常高达数十米,成为石林;峰林是喀斯特地貌中高耸林立的碳酸盐岩石峰群;残丘是指准平原上残留的孤立山丘。读图可知,图中有较大面积的平地,平地上有孤立的小山丘,因此该景观处于残丘为主的时期,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江苏)下图为“2024年某月1日地球昼夜状况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3.据图推断,该日是( )
A.2月1日 B.3月1日 C.4月1日 D.5月1日
4.图示时刻,北京时间大约是( )
A.6:00 B.12:00 C.18:00 D.24:00
5.经过6小时,昼夜状况是( )
A. B.
C. D.
【答案】3.D
4.C
5.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
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或时区)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或时区)及其地方时(或区时),再标出所求经线(或时区),计算出两地经度差(或时区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或区时差)。如下图所示:
3.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的北极点附近以极昼为主,且极昼区域范围较大,判断该日太阳直射点应在北半球,应为北半球的夏半年,时间应该在3月21日之后,9月23日之前的某月1日,接近于6月21日(夏至日)。2月1日和3月1日在北半球的冬半年,4月1日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相差11天左右,北极点附近应刚刚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很小,5月1日距离6月21日较近,符合图中极昼区域范围大小特征。D正确。
故答案为:D。
4.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的纽约(74°W)位于晨线处附近,说明纽约正处于5月1日日出时刻,由于纽约在40°N,位于北半球夏半年的5月1日日出时刻应在当地时间6时之前。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纽约时间是西五区的区时,两地时差13小时,故可以推断此时北京时间可能是在19时之前,接近于18时。C正确。
故答案为:C。
5.据上题分析得知,此时北京时间大约在18:00,纽约地方时在4:56附近,经过6小时之后纽约地方时在10:56附近,纽约应该已经是完全白昼,但处于上午。B图中纽约虽然在白天,但其位置十分接近其偏东侧的昏线,处于下午;CD两图中纽约在黑夜。A正确。
故答案为:A。
(2024·江苏)干线是干气团与温度相近的湿气团交汇而形成的天气系统,其形成与特定下垫面有关,常引发强对流天气。下图为“河套地区某日干线位置移动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6.此次天气过程中,20时干线位置向西移动,主要是由于( )
A.气压降低 B.气温降低 C.风向转变 D.风速减小
7.推测此次天气过程引发的对流,在夜晚将( )
A.稳定不变 B.不断增强 C.逐渐减弱 D.波动变化
【答案】6.C
7.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冷锋
【解析】【点评】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区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与风向相反
大小 由水平气压梯度决定(等压线疏则小,密则大)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6.干线是干气团与温度相近的湿气团交汇形成的,其移动与气团的运动有关。图中信息显示,在该日8时到17时干线位置东移,17时到20时干线位置西移。说明在8时到17时该地风向是偏西风,17时到20时的风向变为偏东风。风向改变是导致干线移动方向改变的主要原因。C正确。
故答案为:C。
7.在夜晚,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温度下降,大气稳定度增加,不利于对流的发展,所以对流通常会逐渐减弱。图中信息显示17时到20时过程中干线移动的距离较小,说明该地的风力较小,干线引发的对流天气会减弱。C正确。
故答案为:C。
(2024·江苏)重庆奉节的小寨天坑是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天坑,底部有堆积体和暗河。下图为“小寨天坑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8.天坑底部的堆积体总体上( )
A.沉积层理清晰 B.砾石大小混杂
C.颗粒形状规整 D.物质分选良好
9.天坑底部生境独特,生态价值高,得益于( )
A.暗河交织 B.地形封闭 C.面积狭小 D.土壤肥沃
【答案】8.B
9.B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石灰岩。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
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8.天坑是石灰岩地区,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其上部的岩石崩塌,而形成的。因此,天坑底部的堆积体是其上部的岩石碎屑物组成,大小砾石混杂,颗粒形状也不规则,没有层理构造。B正确。
故答案为:B。
9.天坑底部地形封闭使得天坑底部与外界环境相对隔离,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和生态系统,外界干扰较少,有利于独特生态环境的形成和保护,生态价值高。面积狭小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不是生态价值高的原因,天坑底部的土壤通常并不肥沃,暗河交织虽然能提供一定的水源,但不是天坑底部生境独特和生态价值高的主要原因。B正确。
故答案为:B。
(2024·江苏)巴尔喀什湖为中亚大型湖泊、风景宜人,湖泊以乌泽那拉尔水道为界,分为特征差异显著的东西两部分,沿湖中小城市发展各具特色。下图为“巴尔喀什湖周边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0.巴尔喀什湖沿湖城市大多分布于西部,主要取决于湖泊的( )
A.面积大小 B.形态特征 C.容量多少 D.水体性质
11.奎甘市位于伊犁河入湖口,该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是( )
A.畜牧业 B.园艺业 C.都市农业 D.灌溉农业
12.当前沿湖城市宜鼓励发展的产业是( )
A.金属冶炼 B.生态旅游 C.船舶制造 D.盐湖化工
【答案】10.D
11.D
12.B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点评】处方农业是指农场主在购买化肥农药之前,必须请技术人员到现场勘察,根据农作物的长势和病虫害的程度,结合用地规模,开出施用化肥、农药的处方。农场主按处方购买一定数量的化肥、农药。处方农业杜绝了化肥、农药的滥用,能够保证食品达到卫生标准。因此,处方农业生产的许多农产品,如生菜、苹果、葡萄、梨等,只要稍加水洗,即可生食。
10.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巴尔喀什湖是一个内流湖,该湖以乌泽那拉尔水道为界,湖泊东西特征差异显著。西南部有伊犁河等河流注入,稀释了湖水的盐度,湖中部狭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东部湖水盐度高,西部湖水盐度低,能为人类生产生活供水,因此城市大多分布在西部。湖泊的形状、面积和容量对城市影响较小。D正确。
故答案为:D。
11.奎甘市位于伊犁河入湖口有河流流经提供灌溉水源,且有河口三角洲形成深厚肥沃的土壤,适合发展灌溉农业。而该地水源缺乏的其他大部分地区适合畜牧业发展,故畜牧业不是奎甘市的发展特色,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消费水平低,不适合发展园艺业和都市农业。D正确。
故答案为:D。
12.该湖泊深居内陆,为一内流湖,生态环境脆弱,金属冶炼和盐湖化工对环境污染较大;湖泊附近并无丰富的铁矿等资源,不利于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且船舶制造业处于重工业,对环境业有较大污染;巴尔喀什湖为中亚大型湖泊,风景宜人,对游客有较大吸引力,且生态旅游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当前沿湖城市宜鼓励发展的产业,B正确。
故答案为:B。
(2024·江苏)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泛美公路干线总长26000km,但在巴拿马与哥伦比亚两国交界处的达连隘口段至今尚未连通。下图为“泛美公路达连隘口段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3.泛美公路建设初期,达连隘口段公路未修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震频繁,地质灾害多 B.隘口狭窄,可用土地少
C.两侧临海,风暴影响大 D.雨林密布,地势起伏大
14.达连隘口段公路至今尚未连通,除生态环境因素外,还受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建设资金 B.工程技术 C.地缘政治 D.人口数量
【答案】13.D
14.C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点评】影响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限制因素)
角度 参考术语
自然
因素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山丘地势起伏大,施工难度、工程量大,造价高;
山区“之”字形线路营运里程长、成本高
地质 稳定的地质可降低施工难度,保障运营安全
气候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酷热的干旱区;
多雨的湿润区,跨海大桥建设中的复杂的海洋气象条件及气象灾害等均不利于线路建设
水文 河网稀疏的地区,桥涵长度小,利于施工,造价低;
在沼泽地、冻土层及河网稠密区建设交通线,技术要求高,桥涵长度大,造价高
生态环境 生态脆弱、野生动物侵袭、蚊虫侵袭、生态保护压力大
13.A、该地(中美洲)区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可能存在地震等地质灾害,但这不是建设初期未修建的主要自然原因,A错误;
B、土地面积不是公路修建初期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B错误;
C、风暴只影响沿海地区,对陆地影响较小,相对来说不是最关键的自然因素,C错误;
D、该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雨林地区植被茂密,砍伐和清理难度大,地势起伏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这一段有87公里(54英里),这是建设初期未修建该段公路的主要自然原因,D正确。
故答案为:D。
14.A、对于这样重要的公路干线,资金通常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筹集,不是至今未连通的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
B、现代工程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术问题一般可以通过创新和合作来解决,B错误;
C、巴拿马和哥伦比亚两国交界处的政治关系、领土争端等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导致在该段公路的修建上难以达成一致,从而阻碍了公路的连通,C正确;
D、人口数量对公路是否连通的影响相对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江苏)上世纪90年代以前.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广泛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上的山地。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景迈山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5.农业社会时期,景迈山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 )
A.生态经济 B.规模经济 C.集聚经济 D.轮作经济
16.上世纪90年代,景迈山部分古茶林被改为现代茶园的主要原因是古树茶( )
A.种植成本高 B.生产加工难 C.运输难度大 D.市场需求小
17.景迈山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 )
A.生活方式传承 B.珍稀茶树保护
C.基础设施建设 D.人居环境改善
【答案】15.A
16.B
17.A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点评】循环经济的措施和意义
(1)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措施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开发利用沼气等新能源;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
影响 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废弃物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措施 优化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
影响 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延长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
15.读图可知,传统村落位于较高海拔,被古茶林和森林包围,海拔更高处也有森林分布,山麓更为低平的地区有耕地分布,形成了与茶相伴,依茶为生,形成了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经济发展模式,兼顾了生产、生活、生态效益,体现了与因地制宜的思想,属于生态农业;农业社会时期人口较少,经济发展不属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图中信息没有体现土地有进行轮作特点。A正确。
故答案为:A。
16.读图可知,古茶林位于较高海拔,属于高山茶,茶叶生长周期更长,品质好,市场需求大;古茶树和现代茶树种植成本和运输难度差异不大;图中显示古茶林与村落和森林交错分布,不利于规模化的管理,生产加工难,改造后的现代茶园集中成片,便于集中管理,生产加工更加方便。B正确。
故答案为:B。
17.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越发频繁,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难以传承,是景迈山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珍稀茶树的保护、技术设施的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通过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均较容易实现,不是景迈山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A正确。
故答案为:A。
(2024·江苏)“条田”是法国古代平均分配土地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使每户得到质量大致相当的土地,并能够均衡使用公共资源。美国南部地区早期的法国移民也沿袭这一做法。下图为“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农业区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8.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块呈条块状垂直于河道,这种布局主要考虑( )
A.耕作便利 B.节水灌溉 C.河道共享 D.农田管理
19.图中甲处地块平行于主河道,主要由于( )
A.河岸侵蚀 B.河道变迁 C.河床抬升 D.河谷加深
【答案】18.C
19.B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乡村的空间结构
【解析】【点评】乡村空间结构
1.概念:通常是指从事广义农业的人口为主的聚落,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即: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2.乡村的功能分区
(1)居住区:规模较小,点缀于农业生产区间
(2)农业生产区:规模较大,几乎遍布整个乡村
(3)公共用地区:规模相对较小
(4)商业用地:规模较小、等级较低
18.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条田”主要考虑的是均分质量相当土地,且可以均衡使用公共资源,因此图示区域布局垂直于河道,主要是将水源合理用到所有的田里,因此主要是共享河道;图示垂直于河道的方式耕作起来并没有太大的便利,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属于丰富水源区,主要考虑不是节水灌溉;“条田”的方式目的不是为了农田管理。C正确。
故答案为:C。
19.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出现牛轭湖,说明区域内河流侵蚀作用导致河道变迁,形成牛轭湖,进而促使甲处区域地块平行于河道;河岸侵蚀会导致河道逐渐变宽,而不是导致条田与之平行;河床抬升将导致河流淹没土地,或提高堤坝,但不会平行;河谷加深也不会导致条田与河道平行。B正确。
故答案为:B。
(2024·江苏)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0.城镇化进人郊区化阶段时,郊区的人口( )
A.增长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 B.迁出规模大示城市核心区
C.主要来自于乡村人口迁入 D.大量向周边乡村地区迁移
21.通过再城市化,可判断出( )
A.城市与乡村的人口数量基本相等
B.乡村人口的数量再次大规模减少
C.城市核心区的人口数量恢复增加
D.城市的郊区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22.经历4个阶段后,城镇化带来了( )
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 B.乡村生产生活单一化
C.地域景观多样性增加 D.区域文化逐渐差异化
【答案】20.A
21.C
22.A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阶段
城镇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人口、产业向郊区迁移 人口、产业由市中心区迁往周边的乡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示
20.结合所学知识和图文材料可知,图示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大量乡村人口和城市核心区人口迁入郊区,虽然大量乡村人口也迁入城市核心区,但是数量没有郊区数量大,因此郊区增长的人口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郊区化阶段郊区内迁出人口数量较少;图中显示郊区人口主要来自城市核心区;郊区人口少量迁入城市核心区,但没有向周边乡村迁移。A正确。
故答案为:A。
2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再城市化后,城市核心区得到充分改造,将吸引大量人口回迁进入核心区,因此城市核心区人口数量回复增加,城市和乡村人口数量再次拉开差距;经历再城市化后,乡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条件也较好,因此不会出现大规模减少;再城市化现象主要影响的是核心区和乡村,郊区的人口规模变化不大。C正确。
故答案为:C。
2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历四个阶段以后,区域内城市布局更加合理,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导致人口的流动性增加,乡村生产生活逐渐复杂化;城镇化阶段内区域内景观差异和文化差异都不会太大。A正确。
故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
23.(2024·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菜斯岛位于卡特加特海峡,面积仅118km2。中世纪以来,该岛开采地下卤水煮盐。随着制盐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利用漂浮来的大量海草替代易朽易燃的木材,传统木屋慢慢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海草房。
材料二 图1为“莱斯岛周围海域表层盐度分布及海草房景观图”,图2为“莱斯岛地下卤水形成与储存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1 图2
(1)分析莱斯岛所在海域海水盐度较北海低的主要原因。
(2)描述莱斯岛地下卤水储存的地质条件。
(3)解释莱斯岛地下卤水的形成过程。
(4)结合莱斯岛制盐方式和海草特点.说明岛内民居由本屋演变为海草房的原因。
【答案】(1)莱斯岛入海径流量较多,注入海水可稀释海水盐度;该海域是波罗的海低盐度海水流入北海的通道。
(2)上砂砾层有利于海水入侵,卤水下渗;下黏土层有利于阻断下渗,形成卤水层。
(3)海水入侵增加卤水来源;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蒸腾,盐度升高;卤水下渗经过砂土过滤,堆积在黏土层上,形成卤水层。
(4)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降水多,木材易腐,海草不易腐;制盐在高温条件下,木材易燃,海草不易燃;岛屿面积狭小,木材资源少,海峡处,海草漂浮量大,便于取材。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分析】(1)海水盐度受降水量、蒸发量、河流淡水汇入、洋流、海域封闭度影响。据图示信息可知北海与莱斯岛所在海域地理位置临近,大的气候方面应形似,降水量与蒸发量应相似。而据图中的河流信息可知莱斯岛入海径流量较多,河流注入的淡水进入海水可稀释海水盐度;如图示莱斯岛海域是连接北海与波罗的海的通道,而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低盐度海水经莱斯岛海域流入北海,使该海域盐度降低。
(2)据图示莱斯岛上层岩层易砂砾层为主,砂砾沉积物颗粒大,彼此之间的缝隙大,有利于海水入侵,也能促进卤水下渗;下层黏土层质地致密,透水性差,有利于阻断下渗,形成卤水层。
(3)地下卤水的来源是海水,当地临海,易受海水入侵影响,海水入侵增加卤水来源;受蒸发作用的影响,还有地表植被的蒸腾作用使得地下卤水盐度不断升高;卤水在下渗过程中经过砂砾层的过滤,逐渐堆积在黏土层上,形成卤水层。
(4)该岛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若建筑使用木材,则木材易腐,不利于建筑稳固,而海草原来就是在海水环境中生长,所以以海草为建筑材料不易腐;随着制盐业的发展,而制盐需要在高温条件下,建筑物中的木材容易被点燃,但海草不易燃,有利于建筑的安全;岛屿面积狭小,森林资源少,木材资源来源少,而该岛附近海域海草漂浮量大,便于取材,用材成本低。
【点评】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五步分析法”
1.确定景观的基本功能
2.找到景观的位置和占地范围
3.确定景观所在的地域范围
4.确定景观所在的文化区或文化功能区
5.判断景观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意义属于那些人
24.(2024·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苏、安徽两省因区域内部差异,通常分为北、中、南三区域。下图为“江苏、安徽两省略图”。
材料二 为加强南北联系,安徽修建引江济淮工程,于2023年建成通水通航。
材料三 都市圈是以特大或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定距离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2019年,国家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都市圈建设。
(1)写出将安徽划分为北、中、南三区域参考的自然界线。
(2)与安徽相比,从图示信息归纳江苏区域内部差异较小的主要条件。
(3)从引江济淮三段工程的命名,分别解读“济巢”“沟通”“北送”所指的功能。
(4)概述建设跨省的都市圈对江苏和安徽协同发展的作用。
【答案】(1)长江、淮河
(2)安徽多山地,江苏多平原;安徽水系多以东西方向为主,江苏水网密布,南北有京杭大运河贯通。
(3)北运:跨流域调水,增加华北地区农业、工业水源供给;济巢:调节水量平衡,缓解巢湖流域水量不足,改善水环境。沟通:完善水运交通网,促进航运发展。
(4)把安徽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就业;通过产业分工协作促进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产业布局,实现城市功能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快经济要素流动。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城市及其辐射功能;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1)安徽与江苏都是我国地跨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省份,而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是秦岭—淮河,淮河自西向东穿过安徽,淮河以北为北方地区,俗称为皖北地区;淮河以南地区又被长江一分为二,其中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是皖中地区,长江以南是皖南地区。
(2)江苏地处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多以平原为主,地形上差异不大,而安徽南部和西南部多山地,地形类型更加多样;安徽主要的河流是淮河和长江,但两条大河之间没有联系沟通,而江苏气候更加湿润,地形更为平坦,所以水网密布,且有南北京杭运河共同,在江苏内部南北水系差异较安徽小。
(3)北送是指调长江之水进入我国华北地区,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跨区域调水),增加华北地区农业、工业水源供给,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紧张;济巢:巢湖水域面积有限,水体流动性差,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为此引长江水增加巢湖的水体流动性,缓解巢湖流域水量不足,以改善其水体自净能力,缓解水体环境问题;沟通:淮河与长江的流向都是大致自西向东,缺少像京杭运河一样的南北向河流运输,而引长江水北调能沟通两大水系,完善水运交通网,促进航运发展。
(4)安徽相对于江苏资源更丰富,建设跨省的都市圈有利于发挥安徽的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安徽通过资源的开发以及积极接受江苏的产业转移,能整体调整产业布局,密切产业分工协作,有利于安徽和江苏两地的产业升级;同时安徽接受产业转移之后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就业率提升,提高居民收入;两省区产业明确分工,协同发展,能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区域功能互补;建设跨省的都市圈首要的是建设两地交通线,为此能完善两省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员和物质的经济往来。
【点评】区域与区域特征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特征
(1)整体性:每一个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组成区域的各要素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3)关联性: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如下图区域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
25.(2024·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类活动形成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近3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地区的人类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个1000年时期,气候总体温暖湿润,人类活动促进了以东西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二个1000年时期;气候多次发生暖湿、冷干交替,人类活动推动了以南北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三个1000年时期,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巩固壮大了中华民族。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空间示意图”。
(1)分析第一个1000年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人类活动以东西向为主的地理条件,
(2)结合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简述第二个1000年时期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空间变化的影响。
(3)归纳南北交融带长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遵从生态安全思想,列举南北交融带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措施。
【答案】(1)气候温暖湿润,向西迁移主要为躲避洪灾,躲避战乱;向东迁移主要为开发土地。
(2)气候变暖变湿,南北交融带界限向北移动,农进牧退。气候变冷变干,南北交融带界限向南移动,农退牧进。
(3)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水资源短缺等 。
(4)采取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还草、 改进牧业方式、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改良草场等措施, 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 通过封山( 沙) 育林( 草) 、 人工造林( 种草) 等措施, 扩大林草植被面积。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解析】【分析】(1)第一个1000年时期,气候总体温暖湿润,由于降水量较大,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几率增加,在我国越向西越偏向内陆,降水越少,且偏向内陆人口较少,所以向西迁移主要是为了减少洪涝灾害威胁,也可能是为了躲“人”,也就是可能为了躲避战乱的影响;随着气候的暖湿化,越来越多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改善而更适宜发展农业,所以人们向东迁移可能是为了开发新的农业土地。
(2)第二个1000年时期气候多次发生暖湿、冷干交替,当气候变暖湿时,原来在南北交融带界限附近以北地区由于水热条件改善,而适宜发展种植业,所以出现了种植业向北方移动,表现为农进牧退,而当气候变冷干时原来在南北交融带界限附近以南地区水热条件变差,而发展为畜牧业,出现了畜牧业向南移动的趋势,形成农退牧进。
(3)据上题分析在南北交融带反复的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畜牧业对草类植被破坏较大,种植业对乔木和灌木类植被破坏大,长期反复的破坏植被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植被保持水土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有机质来源减少,土地荒漠化加剧;在气候变干时人类过度依赖灌溉水源,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加剧,同时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4)遵从生态安全思想,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 增加绿色植被覆盖,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如采取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还草、 改进牧区方式(定期轮牧)、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改良草场等措施, 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 通过封山( 沙) 育林( 草) 、 人工造林( 种草) 等措施, 扩大林草植被面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等。
【点评】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森林火灾等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沉积物充满湖沼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
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降水少、气候干旱 过牧严重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1 / 1【高考真题】2024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2024·江苏)人工智能(Al)广泛应用于场景生成,下图为“Al棱米生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最能体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A.山体格局 B.水系结构 C.农田分布 D.村落布局
2.该景观处于( )
A.石芽为主的时期 B.石林为上的时期
C.峰林为主的时期 D.残丘为主的时期
(2024·江苏)下图为“2024年某月1日地球昼夜状况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3.据图推断,该日是( )
A.2月1日 B.3月1日 C.4月1日 D.5月1日
4.图示时刻,北京时间大约是( )
A.6:00 B.12:00 C.18:00 D.24:00
5.经过6小时,昼夜状况是( )
A. B.
C. D.
(2024·江苏)干线是干气团与温度相近的湿气团交汇而形成的天气系统,其形成与特定下垫面有关,常引发强对流天气。下图为“河套地区某日干线位置移动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6.此次天气过程中,20时干线位置向西移动,主要是由于( )
A.气压降低 B.气温降低 C.风向转变 D.风速减小
7.推测此次天气过程引发的对流,在夜晚将( )
A.稳定不变 B.不断增强 C.逐渐减弱 D.波动变化
(2024·江苏)重庆奉节的小寨天坑是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天坑,底部有堆积体和暗河。下图为“小寨天坑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8.天坑底部的堆积体总体上( )
A.沉积层理清晰 B.砾石大小混杂
C.颗粒形状规整 D.物质分选良好
9.天坑底部生境独特,生态价值高,得益于( )
A.暗河交织 B.地形封闭 C.面积狭小 D.土壤肥沃
(2024·江苏)巴尔喀什湖为中亚大型湖泊、风景宜人,湖泊以乌泽那拉尔水道为界,分为特征差异显著的东西两部分,沿湖中小城市发展各具特色。下图为“巴尔喀什湖周边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0.巴尔喀什湖沿湖城市大多分布于西部,主要取决于湖泊的( )
A.面积大小 B.形态特征 C.容量多少 D.水体性质
11.奎甘市位于伊犁河入湖口,该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是( )
A.畜牧业 B.园艺业 C.都市农业 D.灌溉农业
12.当前沿湖城市宜鼓励发展的产业是( )
A.金属冶炼 B.生态旅游 C.船舶制造 D.盐湖化工
(2024·江苏)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泛美公路干线总长26000km,但在巴拿马与哥伦比亚两国交界处的达连隘口段至今尚未连通。下图为“泛美公路达连隘口段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3.泛美公路建设初期,达连隘口段公路未修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震频繁,地质灾害多 B.隘口狭窄,可用土地少
C.两侧临海,风暴影响大 D.雨林密布,地势起伏大
14.达连隘口段公路至今尚未连通,除生态环境因素外,还受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建设资金 B.工程技术 C.地缘政治 D.人口数量
(2024·江苏)上世纪90年代以前.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广泛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上的山地。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景迈山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5.农业社会时期,景迈山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 )
A.生态经济 B.规模经济 C.集聚经济 D.轮作经济
16.上世纪90年代,景迈山部分古茶林被改为现代茶园的主要原因是古树茶( )
A.种植成本高 B.生产加工难 C.运输难度大 D.市场需求小
17.景迈山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 )
A.生活方式传承 B.珍稀茶树保护
C.基础设施建设 D.人居环境改善
(2024·江苏)“条田”是法国古代平均分配土地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使每户得到质量大致相当的土地,并能够均衡使用公共资源。美国南部地区早期的法国移民也沿袭这一做法。下图为“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农业区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8.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块呈条块状垂直于河道,这种布局主要考虑( )
A.耕作便利 B.节水灌溉 C.河道共享 D.农田管理
19.图中甲处地块平行于主河道,主要由于( )
A.河岸侵蚀 B.河道变迁 C.河床抬升 D.河谷加深
(2024·江苏)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0.城镇化进人郊区化阶段时,郊区的人口( )
A.增长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 B.迁出规模大示城市核心区
C.主要来自于乡村人口迁入 D.大量向周边乡村地区迁移
21.通过再城市化,可判断出( )
A.城市与乡村的人口数量基本相等
B.乡村人口的数量再次大规模减少
C.城市核心区的人口数量恢复增加
D.城市的郊区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22.经历4个阶段后,城镇化带来了( )
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 B.乡村生产生活单一化
C.地域景观多样性增加 D.区域文化逐渐差异化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
23.(2024·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菜斯岛位于卡特加特海峡,面积仅118km2。中世纪以来,该岛开采地下卤水煮盐。随着制盐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利用漂浮来的大量海草替代易朽易燃的木材,传统木屋慢慢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海草房。
材料二 图1为“莱斯岛周围海域表层盐度分布及海草房景观图”,图2为“莱斯岛地下卤水形成与储存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1 图2
(1)分析莱斯岛所在海域海水盐度较北海低的主要原因。
(2)描述莱斯岛地下卤水储存的地质条件。
(3)解释莱斯岛地下卤水的形成过程。
(4)结合莱斯岛制盐方式和海草特点.说明岛内民居由本屋演变为海草房的原因。
24.(2024·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苏、安徽两省因区域内部差异,通常分为北、中、南三区域。下图为“江苏、安徽两省略图”。
材料二 为加强南北联系,安徽修建引江济淮工程,于2023年建成通水通航。
材料三 都市圈是以特大或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定距离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2019年,国家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都市圈建设。
(1)写出将安徽划分为北、中、南三区域参考的自然界线。
(2)与安徽相比,从图示信息归纳江苏区域内部差异较小的主要条件。
(3)从引江济淮三段工程的命名,分别解读“济巢”“沟通”“北送”所指的功能。
(4)概述建设跨省的都市圈对江苏和安徽协同发展的作用。
25.(2024·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类活动形成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近3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地区的人类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个1000年时期,气候总体温暖湿润,人类活动促进了以东西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二个1000年时期;气候多次发生暖湿、冷干交替,人类活动推动了以南北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三个1000年时期,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巩固壮大了中华民族。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空间示意图”。
(1)分析第一个1000年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人类活动以东西向为主的地理条件,
(2)结合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简述第二个1000年时期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空间变化的影响。
(3)归纳南北交融带长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遵从生态安全思想,列举南北交融带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知识点】地貌的观察;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
类型 名称 景观特点
地面喀斯特地貌 溶沟 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
石芽 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
石林 由一系列石柱组成的石质森林
峰丛 多个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
峰林 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
孤峰 单个孤立的山峰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 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倒锥状堆积体
石笋 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 石笋与石钟乳相连在一起
1.喀斯特地貌区奇峰林立,有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读图可知,图中较多孤峰和残丘分布,因此最能体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山体格局;景观图片的水系结构、农田分布和村落布局不能体现喀斯特地貌是典型特征。A正确。
故答案为:A。
2.石芽指可溶性岩石表面沟壑状溶蚀部分和沟间突起部分;高大石芽常高达数十米,成为石林;峰林是喀斯特地貌中高耸林立的碳酸盐岩石峰群;残丘是指准平原上残留的孤立山丘。读图可知,图中有较大面积的平地,平地上有孤立的小山丘,因此该景观处于残丘为主的时期,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3.D
4.C
5.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
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或时区)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或时区)及其地方时(或区时),再标出所求经线(或时区),计算出两地经度差(或时区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或区时差)。如下图所示:
3.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的北极点附近以极昼为主,且极昼区域范围较大,判断该日太阳直射点应在北半球,应为北半球的夏半年,时间应该在3月21日之后,9月23日之前的某月1日,接近于6月21日(夏至日)。2月1日和3月1日在北半球的冬半年,4月1日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相差11天左右,北极点附近应刚刚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很小,5月1日距离6月21日较近,符合图中极昼区域范围大小特征。D正确。
故答案为:D。
4.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的纽约(74°W)位于晨线处附近,说明纽约正处于5月1日日出时刻,由于纽约在40°N,位于北半球夏半年的5月1日日出时刻应在当地时间6时之前。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纽约时间是西五区的区时,两地时差13小时,故可以推断此时北京时间可能是在19时之前,接近于18时。C正确。
故答案为:C。
5.据上题分析得知,此时北京时间大约在18:00,纽约地方时在4:56附近,经过6小时之后纽约地方时在10:56附近,纽约应该已经是完全白昼,但处于上午。B图中纽约虽然在白天,但其位置十分接近其偏东侧的昏线,处于下午;CD两图中纽约在黑夜。A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6.C
7.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冷锋
【解析】【点评】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区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与风向相反
大小 由水平气压梯度决定(等压线疏则小,密则大)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6.干线是干气团与温度相近的湿气团交汇形成的,其移动与气团的运动有关。图中信息显示,在该日8时到17时干线位置东移,17时到20时干线位置西移。说明在8时到17时该地风向是偏西风,17时到20时的风向变为偏东风。风向改变是导致干线移动方向改变的主要原因。C正确。
故答案为:C。
7.在夜晚,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温度下降,大气稳定度增加,不利于对流的发展,所以对流通常会逐渐减弱。图中信息显示17时到20时过程中干线移动的距离较小,说明该地的风力较小,干线引发的对流天气会减弱。C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8.B
9.B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石灰岩。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
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8.天坑是石灰岩地区,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其上部的岩石崩塌,而形成的。因此,天坑底部的堆积体是其上部的岩石碎屑物组成,大小砾石混杂,颗粒形状也不规则,没有层理构造。B正确。
故答案为:B。
9.天坑底部地形封闭使得天坑底部与外界环境相对隔离,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和生态系统,外界干扰较少,有利于独特生态环境的形成和保护,生态价值高。面积狭小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不是生态价值高的原因,天坑底部的土壤通常并不肥沃,暗河交织虽然能提供一定的水源,但不是天坑底部生境独特和生态价值高的主要原因。B正确。
故答案为:B。
【答案】10.D
11.D
12.B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点评】处方农业是指农场主在购买化肥农药之前,必须请技术人员到现场勘察,根据农作物的长势和病虫害的程度,结合用地规模,开出施用化肥、农药的处方。农场主按处方购买一定数量的化肥、农药。处方农业杜绝了化肥、农药的滥用,能够保证食品达到卫生标准。因此,处方农业生产的许多农产品,如生菜、苹果、葡萄、梨等,只要稍加水洗,即可生食。
10.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巴尔喀什湖是一个内流湖,该湖以乌泽那拉尔水道为界,湖泊东西特征差异显著。西南部有伊犁河等河流注入,稀释了湖水的盐度,湖中部狭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东部湖水盐度高,西部湖水盐度低,能为人类生产生活供水,因此城市大多分布在西部。湖泊的形状、面积和容量对城市影响较小。D正确。
故答案为:D。
11.奎甘市位于伊犁河入湖口有河流流经提供灌溉水源,且有河口三角洲形成深厚肥沃的土壤,适合发展灌溉农业。而该地水源缺乏的其他大部分地区适合畜牧业发展,故畜牧业不是奎甘市的发展特色,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消费水平低,不适合发展园艺业和都市农业。D正确。
故答案为:D。
12.该湖泊深居内陆,为一内流湖,生态环境脆弱,金属冶炼和盐湖化工对环境污染较大;湖泊附近并无丰富的铁矿等资源,不利于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且船舶制造业处于重工业,对环境业有较大污染;巴尔喀什湖为中亚大型湖泊,风景宜人,对游客有较大吸引力,且生态旅游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当前沿湖城市宜鼓励发展的产业,B正确。
故答案为:B。
【答案】13.D
14.C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点评】影响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限制因素)
角度 参考术语
自然
因素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山丘地势起伏大,施工难度、工程量大,造价高;
山区“之”字形线路营运里程长、成本高
地质 稳定的地质可降低施工难度,保障运营安全
气候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酷热的干旱区;
多雨的湿润区,跨海大桥建设中的复杂的海洋气象条件及气象灾害等均不利于线路建设
水文 河网稀疏的地区,桥涵长度小,利于施工,造价低;
在沼泽地、冻土层及河网稠密区建设交通线,技术要求高,桥涵长度大,造价高
生态环境 生态脆弱、野生动物侵袭、蚊虫侵袭、生态保护压力大
13.A、该地(中美洲)区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可能存在地震等地质灾害,但这不是建设初期未修建的主要自然原因,A错误;
B、土地面积不是公路修建初期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B错误;
C、风暴只影响沿海地区,对陆地影响较小,相对来说不是最关键的自然因素,C错误;
D、该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雨林地区植被茂密,砍伐和清理难度大,地势起伏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这一段有87公里(54英里),这是建设初期未修建该段公路的主要自然原因,D正确。
故答案为:D。
14.A、对于这样重要的公路干线,资金通常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筹集,不是至今未连通的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
B、现代工程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术问题一般可以通过创新和合作来解决,B错误;
C、巴拿马和哥伦比亚两国交界处的政治关系、领土争端等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导致在该段公路的修建上难以达成一致,从而阻碍了公路的连通,C正确;
D、人口数量对公路是否连通的影响相对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5.A
16.B
17.A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点评】循环经济的措施和意义
(1)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措施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开发利用沼气等新能源;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
影响 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废弃物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措施 优化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
影响 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延长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
15.读图可知,传统村落位于较高海拔,被古茶林和森林包围,海拔更高处也有森林分布,山麓更为低平的地区有耕地分布,形成了与茶相伴,依茶为生,形成了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经济发展模式,兼顾了生产、生活、生态效益,体现了与因地制宜的思想,属于生态农业;农业社会时期人口较少,经济发展不属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图中信息没有体现土地有进行轮作特点。A正确。
故答案为:A。
16.读图可知,古茶林位于较高海拔,属于高山茶,茶叶生长周期更长,品质好,市场需求大;古茶树和现代茶树种植成本和运输难度差异不大;图中显示古茶林与村落和森林交错分布,不利于规模化的管理,生产加工难,改造后的现代茶园集中成片,便于集中管理,生产加工更加方便。B正确。
故答案为:B。
17.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越发频繁,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难以传承,是景迈山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珍稀茶树的保护、技术设施的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通过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均较容易实现,不是景迈山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A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18.C
19.B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乡村的空间结构
【解析】【点评】乡村空间结构
1.概念:通常是指从事广义农业的人口为主的聚落,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即: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2.乡村的功能分区
(1)居住区:规模较小,点缀于农业生产区间
(2)农业生产区:规模较大,几乎遍布整个乡村
(3)公共用地区:规模相对较小
(4)商业用地:规模较小、等级较低
18.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条田”主要考虑的是均分质量相当土地,且可以均衡使用公共资源,因此图示区域布局垂直于河道,主要是将水源合理用到所有的田里,因此主要是共享河道;图示垂直于河道的方式耕作起来并没有太大的便利,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属于丰富水源区,主要考虑不是节水灌溉;“条田”的方式目的不是为了农田管理。C正确。
故答案为:C。
19.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出现牛轭湖,说明区域内河流侵蚀作用导致河道变迁,形成牛轭湖,进而促使甲处区域地块平行于河道;河岸侵蚀会导致河道逐渐变宽,而不是导致条田与之平行;河床抬升将导致河流淹没土地,或提高堤坝,但不会平行;河谷加深也不会导致条田与河道平行。B正确。
故答案为:B。
【答案】20.A
21.C
22.A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阶段
城镇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人口、产业向郊区迁移 人口、产业由市中心区迁往周边的乡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示
20.结合所学知识和图文材料可知,图示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大量乡村人口和城市核心区人口迁入郊区,虽然大量乡村人口也迁入城市核心区,但是数量没有郊区数量大,因此郊区增长的人口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郊区化阶段郊区内迁出人口数量较少;图中显示郊区人口主要来自城市核心区;郊区人口少量迁入城市核心区,但没有向周边乡村迁移。A正确。
故答案为:A。
2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再城市化后,城市核心区得到充分改造,将吸引大量人口回迁进入核心区,因此城市核心区人口数量回复增加,城市和乡村人口数量再次拉开差距;经历再城市化后,乡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条件也较好,因此不会出现大规模减少;再城市化现象主要影响的是核心区和乡村,郊区的人口规模变化不大。C正确。
故答案为:C。
2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历四个阶段以后,区域内城市布局更加合理,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导致人口的流动性增加,乡村生产生活逐渐复杂化;城镇化阶段内区域内景观差异和文化差异都不会太大。A正确。
故答案为:A。
23.【答案】(1)莱斯岛入海径流量较多,注入海水可稀释海水盐度;该海域是波罗的海低盐度海水流入北海的通道。
(2)上砂砾层有利于海水入侵,卤水下渗;下黏土层有利于阻断下渗,形成卤水层。
(3)海水入侵增加卤水来源;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蒸腾,盐度升高;卤水下渗经过砂土过滤,堆积在黏土层上,形成卤水层。
(4)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降水多,木材易腐,海草不易腐;制盐在高温条件下,木材易燃,海草不易燃;岛屿面积狭小,木材资源少,海峡处,海草漂浮量大,便于取材。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分析】(1)海水盐度受降水量、蒸发量、河流淡水汇入、洋流、海域封闭度影响。据图示信息可知北海与莱斯岛所在海域地理位置临近,大的气候方面应形似,降水量与蒸发量应相似。而据图中的河流信息可知莱斯岛入海径流量较多,河流注入的淡水进入海水可稀释海水盐度;如图示莱斯岛海域是连接北海与波罗的海的通道,而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低盐度海水经莱斯岛海域流入北海,使该海域盐度降低。
(2)据图示莱斯岛上层岩层易砂砾层为主,砂砾沉积物颗粒大,彼此之间的缝隙大,有利于海水入侵,也能促进卤水下渗;下层黏土层质地致密,透水性差,有利于阻断下渗,形成卤水层。
(3)地下卤水的来源是海水,当地临海,易受海水入侵影响,海水入侵增加卤水来源;受蒸发作用的影响,还有地表植被的蒸腾作用使得地下卤水盐度不断升高;卤水在下渗过程中经过砂砾层的过滤,逐渐堆积在黏土层上,形成卤水层。
(4)该岛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若建筑使用木材,则木材易腐,不利于建筑稳固,而海草原来就是在海水环境中生长,所以以海草为建筑材料不易腐;随着制盐业的发展,而制盐需要在高温条件下,建筑物中的木材容易被点燃,但海草不易燃,有利于建筑的安全;岛屿面积狭小,森林资源少,木材资源来源少,而该岛附近海域海草漂浮量大,便于取材,用材成本低。
【点评】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五步分析法”
1.确定景观的基本功能
2.找到景观的位置和占地范围
3.确定景观所在的地域范围
4.确定景观所在的文化区或文化功能区
5.判断景观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意义属于那些人
24.【答案】(1)长江、淮河
(2)安徽多山地,江苏多平原;安徽水系多以东西方向为主,江苏水网密布,南北有京杭大运河贯通。
(3)北运:跨流域调水,增加华北地区农业、工业水源供给;济巢:调节水量平衡,缓解巢湖流域水量不足,改善水环境。沟通:完善水运交通网,促进航运发展。
(4)把安徽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就业;通过产业分工协作促进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产业布局,实现城市功能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快经济要素流动。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城市及其辐射功能;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1)安徽与江苏都是我国地跨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省份,而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是秦岭—淮河,淮河自西向东穿过安徽,淮河以北为北方地区,俗称为皖北地区;淮河以南地区又被长江一分为二,其中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是皖中地区,长江以南是皖南地区。
(2)江苏地处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多以平原为主,地形上差异不大,而安徽南部和西南部多山地,地形类型更加多样;安徽主要的河流是淮河和长江,但两条大河之间没有联系沟通,而江苏气候更加湿润,地形更为平坦,所以水网密布,且有南北京杭运河共同,在江苏内部南北水系差异较安徽小。
(3)北送是指调长江之水进入我国华北地区,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跨区域调水),增加华北地区农业、工业水源供给,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紧张;济巢:巢湖水域面积有限,水体流动性差,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为此引长江水增加巢湖的水体流动性,缓解巢湖流域水量不足,以改善其水体自净能力,缓解水体环境问题;沟通:淮河与长江的流向都是大致自西向东,缺少像京杭运河一样的南北向河流运输,而引长江水北调能沟通两大水系,完善水运交通网,促进航运发展。
(4)安徽相对于江苏资源更丰富,建设跨省的都市圈有利于发挥安徽的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安徽通过资源的开发以及积极接受江苏的产业转移,能整体调整产业布局,密切产业分工协作,有利于安徽和江苏两地的产业升级;同时安徽接受产业转移之后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就业率提升,提高居民收入;两省区产业明确分工,协同发展,能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区域功能互补;建设跨省的都市圈首要的是建设两地交通线,为此能完善两省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员和物质的经济往来。
【点评】区域与区域特征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特征
(1)整体性:每一个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组成区域的各要素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3)关联性: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如下图区域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
25.【答案】(1)气候温暖湿润,向西迁移主要为躲避洪灾,躲避战乱;向东迁移主要为开发土地。
(2)气候变暖变湿,南北交融带界限向北移动,农进牧退。气候变冷变干,南北交融带界限向南移动,农退牧进。
(3)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水资源短缺等 。
(4)采取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还草、 改进牧业方式、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改良草场等措施, 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 通过封山( 沙) 育林( 草) 、 人工造林( 种草) 等措施, 扩大林草植被面积。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解析】【分析】(1)第一个1000年时期,气候总体温暖湿润,由于降水量较大,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几率增加,在我国越向西越偏向内陆,降水越少,且偏向内陆人口较少,所以向西迁移主要是为了减少洪涝灾害威胁,也可能是为了躲“人”,也就是可能为了躲避战乱的影响;随着气候的暖湿化,越来越多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改善而更适宜发展农业,所以人们向东迁移可能是为了开发新的农业土地。
(2)第二个1000年时期气候多次发生暖湿、冷干交替,当气候变暖湿时,原来在南北交融带界限附近以北地区由于水热条件改善,而适宜发展种植业,所以出现了种植业向北方移动,表现为农进牧退,而当气候变冷干时原来在南北交融带界限附近以南地区水热条件变差,而发展为畜牧业,出现了畜牧业向南移动的趋势,形成农退牧进。
(3)据上题分析在南北交融带反复的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畜牧业对草类植被破坏较大,种植业对乔木和灌木类植被破坏大,长期反复的破坏植被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植被保持水土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有机质来源减少,土地荒漠化加剧;在气候变干时人类过度依赖灌溉水源,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加剧,同时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4)遵从生态安全思想,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 增加绿色植被覆盖,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如采取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还草、 改进牧区方式(定期轮牧)、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改良草场等措施, 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 通过封山( 沙) 育林( 草) 、 人工造林( 种草) 等措施, 扩大林草植被面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等。
【点评】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森林火灾等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沉积物充满湖沼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
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降水少、气候干旱 过牧严重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