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传统节日》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传统节日》是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单元中的一首儿歌。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激发对中国汉字文化的兴趣, 了解最具中国特色的美食。 本单元为专项识字, 共编排四篇识字课文, 将汉字集中学习融入到多样化的形式之中。《传统节日》这篇课文以儿歌的形式逐一列举了我国传统节日, 理解不同节日不同的风俗文化, 让学生通过学习, 真正激发热爱祖国以及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美妙情感。
教学目标 1.随文识记本课生字,指导重点生字的书写。 2.初步了解本课中有哪些传统节日并按时间先后排序。 3.根据课前调查,探究学习学生最不了解和最感兴趣的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 4.激发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难点 1.随文识记本课生字,指导重点生字的书写。 2.初步了解本课中有哪些传统节日并按时间先后排序。
教学方式与策略 创设情境法, 通过谈话、 多媒体课件呈现等形式创设学习情境, 拉近生本之间的间隔 ,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中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1.出示《春节童谣》,师生拍手打节奏对读。 2.出示“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解释,学习识记词语“传统”。 3.出示课题:《2传统节日》,生齐读课题。 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儿歌《春节童谣》,引出“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概念,相机识记“传统”这个词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钟
1.借助拼音自读儿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句读儿歌。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愿当小老师领读句中要求会认生字,其他学生跟读。 3.师讲解生字“祭”,出示古字“祭”和祭拜图片,引导理解字义,相机组词。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使用开火车分句读儿歌,并出示生字卡片,即检测了学生自读情况,又能集中初步识字。 7分钟
1.同桌对读,圈出节日。 2.指名交流,师贴板书。 3.同桌合作,拿出年历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4.指名汇报,师整理板书中节日的顺序。 5.再读儿歌,用横线画出节日习俗。 6.在自己最不了解的节日旁画上问号,在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旁画上对钩。 7.现场调查,指名交流最不了解的节日和最感兴趣的节日是哪个节日。 再读课文,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通过同桌对读与合作,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并能在老师发放的学习资料年历表中找到那些传统节日的时间,达到自己能给传统节日按时间顺序排序的目的。 通过再读儿歌,画出节日习俗,并能按要求在自己最感兴趣和最不了解的节日句子后面做好标注,提高探究节日习俗的兴趣。 8分钟
(一)乞巧节 1.齐读七夕节相关句子。 2.指名猜测七夕节的习俗。 3.观看七夕节视频。 4.指名交流自己看到了什么。 5.学习生字“郎”。出示词语“牛郎”,讲解“郎”字义组词。 6.学习生字“乞巧”,引导组词识记。 7.再读句子,巩固识记。 (二)元宵节 1.出示生字“宵”,生认读。出示图片,引导组词,了解字义,引出词语“元宵”。 2.齐读元宵节有关句子。 3.交流元宵节习俗,师出示图片。 4.认读词语“大街小巷”,出示大街图片,识记“街”,指导书写“街”。 5.对比识记“街”和“巷”。 6.分析“大街小巷人如潮”中的修辞。 (三)端午节 1.出示端午节相关句子。 2.指名交流端午节习俗。 3.指导书写“舟”字。 4.观看视频。 5.交流还看到了什么节日习俗,相机认识生字“艾”和“堂”。 1.师生拍手打节奏对读课文。 2.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下节课学习目标。 探讨交流,了解节日习俗。 通过自读猜测,以及依据老师出示的相关图文、视频等辅助资料,交流自己对最不了解的节日和最感兴趣的节日的习俗了解。 在了解节日习俗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和鼓励学生多方式识记生字。用这种随文识字的方式即能巩固认读生字,又不会让学生感到识字枯燥与吃力,提高识字兴趣与效率。 合作朗读,课堂小结 20分钟 2分钟
板书设计 春节 元宵节 重阳节 2传统节日 清明节 中秋节 七夕节 端午节
教学特色与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设计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写字,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并利用图片和视频带领学生了解了元宵节、端午节和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这堂课面对学习基础较弱的班级,可能会出现授课时间不足的情况,在第一课时节日讲解部分还需再做适当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