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洪迈《容斋随笔》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哉。
(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B.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C.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D.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蓍龟,蓍草和龟甲,古人以蓍草、龟甲占卜吉凶,因此合称“蓍龟”,用来指代占卜。
B.夷夏,夷,指周边少数民族;夏,华夏,指中原地区。夷夏合称泛指天下。
C.后主,历史上惯称朝代的末代君主为后主。文中泛指后世的君主。
D.樵采,即砍柴、刈山草、扫树叶等。文中禁止樵采是为保护墓地采取的措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用兵行军都以仁义之道和节制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
B.诸葛亮占卜后认为不可与曹操抗争,不可图谋孙权,可夺取荆州、益州三分天下。
C.刘禅的近臣多是奸佞之人,却没有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
D.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计策,不是因为计策危险,而是因为他不愿意用诈谋奇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
②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
5.作者在这短短的文字中对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进行了评析,作者认为他成就功业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融荐祢衡,以为“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志怀霜雪,疾恶若仇,任座、史鱼,殆无以过,若衡等辈,不可多得”。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衡素相轻疾,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因召之击鼓,裸身辱之。融为见操,说其狂疾,求得自谢。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宴,衡乃坐于营门,言语悖逆,操怒,送与刘表。
衡为融所荐、东坡谓融视操,特鬼蜮之雄,其势决不两立。非融诛操,则操害融。而衡平生惟善融及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融、修皆死于操手,衡无由得全。汉史言其尚气刚傲,矫时慢物,此盖不知其鄙贱曹操,故陷身危机,所谓语言狂悖者,必诵斥其有僭篡之志耳。刘表复不能容,以与黄祖。
观其所著《鹦鹉赋》,专以自况,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又云:“彼贤哲之逢患,犹栖迟以羁旅。矧禽鸟之微物,能驯扰以安处。”又云:“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以崄巇。岂言语以阶乱,将不密以致危。”又云:“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卒章云:“苟竭心于所事,敢背惠以忘初。期守死以报德,甘尽辞以效愚。”
予每三复其文,而悲伤之。李太白诗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称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石,句句欲飞鸣。挚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此论最为精当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B.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C.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D.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得自谢”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B.六翮,本指鸟两翼中的正羽,在文中以部分代整体,指代鹦鹉的翅膀。
C.“虽奋迅其焉如”与“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D.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祢衡既才华横溢,又人品光明磊落,志向高洁,嫉恶如仇,是实属难得的人才,所以孔融才称赞并向曹操举荐他。
B.曹操虽然召见了祢衡,但祢衡对曹操的厌恶导致了他们两人不可能融洽相处,所以最终曹操将祢衡送给了刘表。
C.据汉代史书记载,祢衡虽然崇尚气节,为人刚直,但却言语狂放不羁,有篡夺大权的野心,所以刘表也不容留他。
D.(鹦鹉赋)中的鹦鹉其实就是祢衡的自况,他感叹自己的爵禄命运的衰微薄弱,但即便观难险阻也仍会不忘初心。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操欲见之,衡素相轻疾,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②衡为融所荐,东坡谓融视操,特鬼蜮之雄,其势决不两立。
10.作者认为李白的诗句评论祢衡非常恰当,那么李白是从哪些视角来对祢衡进行评价的?请分条列举。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B
4.①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发一支箭向西到蜀国。
②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却死了,享年才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
5.①成就功业的原因是“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②具体表现为“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③失败的原因是“天不祚汉,非人力也”。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社会习俗;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参考译文】
诸葛孔明是流传千古的伟人,他用兵行军都以仁义之道和节制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他花费心思制订行动计划,一概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身耕种谋生,假使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是一定的了。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真是不容变更之论。(在他出山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临终时,以至于对他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后主刘禅虽平庸怯懦、无所建树,也是全部国事都听诸葛亮的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所以长水校尉廖立与骠骑将军李严虽都被除名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垂泣不已,李严病发死去。后主左右奸佞之臣充塞宫中,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发一支箭向西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祁山去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惧老虎。(敌帅)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军营壁垒后,叹服他是天下奇才。(敌将)钟会征讨蜀国时,(特地)派人至汉川祭祀诸葛亮庙,禁止军士在诸葛亮墓地附近砍柴,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伐魏,总想请求拨给自己将士万人,与诸葛亮分路出击在潼关会师,诸葛亮坚决制止,决不允许;(魏延)又想请求诸葛亮拨给他将士五千人,(他)要沿秦岭向东走,直取长安,他认为这一军事行动能使咸阳以西之地平定。史臣记载说,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之计而不予采纳,其实不然。诸葛亮真是人们所说的正义之师不用诈谋奇计,(他)正要率领数十万大军,占据通衢要道去讨伐敌人,(他)竖起大旗,高鸣战鼓,直指魏国国都,本来要飞骑传书通知敌方,择定日期交战,又怎么能隐秘行动,暗中行事,以谲诈之计谋取咸阳呢!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却死了,享年才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甫这两句诗将当时的情势概括尽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花费心思制订行动计划,一概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身耕种谋生,假使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是一定的了。
“操心”的目的是“制行”,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徐庶之一言”是“无”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文中泛指后世的君主”错误,文中专指刘禅。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占卜后认为”错误,由原文“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可知,是说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诸葛亮并没有进行占卜。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尽”,完全;“猛士”,勇猛的将士;“临”,到。
(2)“长于公”,比公年长;“存”,活;“祚”,保佑。
故答案为: ①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发一支箭向西到蜀国。
②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却死了,享年才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可知,成就功业的原因是“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
②由原文“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下有以见信于人”可知,具体表现为“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
③由原文“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可知,失败的原因是“天不祚汉,非人力也”。
故答案为:①成就功业的原因是“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②具体表现为“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③失败的原因是“天不祚汉,非人力也”。
【答案】6.D
7.C
8.C
9.①曹操打算召见祢衡,祢衡平常就轻视厌恶曹操,不肯前往,而且几次说不恭敬的话。
②你衡被孔融举荐,苏东坡认为:孔融看待曹操,曹操只不过是鬼蜮之英雄,他们两人势不两立。
10.①从曹操的视角,曹操统治天下,所以祢衡在他眼中是极其渺小的。②从黄祖的视角,因为杀掉祢衡,黄祖落得千古骂名。③从祢衡作品的角度,他以《鹦鹉赋》技压群雄。④从李白情感态度的视角,李白为祢衡的悲剧感到悲伤。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说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思想观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孔融(向曹操)举荐祢衡,认为他“品质光明磊落,英才超绝,志怀像白雪一样纯洁,疾恶如仇,任座、史鱼的才能大概也超不过他,像祢衡这样的人,(实在)不可多得”。这样几次在曹操面前称赞祢衡。曹操打算召见祢衡,祢衡平常就轻视厌恶曹操,不肯前往,而且几次说不恭敬的话。曹操心怀愤怒,就召他敲鼓,并用赤身裸体来污辱他。孔融因为这事又拜见曹操,说祢衡有疯狂的病,现在请求能够亲自谢罪。曹操高兴了,命令守门人有客人来了就让进,用上等宴席招待,祢衡来后就在营门口坐下,说话很不礼貌,曹操大怒,把祢衡送给了刘表。
祢衡被孔融举荐,苏东坡认为孔融视曹操只不过是鬼蜮之英雄,他们两人势不两立。不是孔融杀掉曹操,就是曹操杀害孔融。祢衡平生只与孔融和杨修交好,常常称赞说:“我的大儿子是孔融,小儿子是杨修。”孔融、杨修都是死在曹操的手中,祢衡没有办法保全他们。汉代史书上说祢衡崇尚气节,为人刚直傲慢,不满现实,轻侮他人,这大概是不清楚他看不起曹操,所以才身陷危机,说话狂放不羁的人,一定会被斥责有篡夺大权的野心罢了。刘表也容不下祢衡,把他给了黄祖。
阅读祢衡写的《鹦鹉赋》,(看来是)专门写自己的,一篇赋里,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比如说:“在高山峻岭中嬉戏游玩,在幽林深山中栖息停留。飞行时不盲目集结,翱翔时一定会选择树林。虽然都是用羽毛飞翔,可本来就有着不同的智慧和相异的心性。它有资格与凤凰媲美,怎么能拿它与其他的鸟儿比较德行?”又说:“即便是贤哲遭逢患难,也难免依附他人而栖游于外。何况禽鸟之类的卑微事物,怎能不驯服它来安然处世?”又说:“可叹自身那爵禄命运有多么衰微薄弱,为什么会遇到这么艰险的境地?难道是因为言语失当而引来祸灾,抑或是处事不周密而招致的危害。”又说:“回头看到翅膀已经残毁,即使想要奋力疾飞又能到哪里去呢?心怀回归的愿望却难以达成,只能躲在角落里怨恨哭泣。”文章结尾时又说:“暂且竭尽心力做好所干的事业,怎么敢违背恩惠而忘记初心。只有等待用死来报答恩德,甘愿用陋贱微薄的身躯来报效您。”
我常常反复吟诵这些文字,并且为之悲伤。李白的诗说:“魏武帝治理的是整个天下,在他眼里,祢衡只是一只蚂蚁。黄祖则是一个气量窄、见识短的小人,因杀掉祢衡遭到千古的骂名。祢衡曾在吴江即席写作《鹦鹉赋》,落笔便压倒在座的群雄。字字铿锵如金石,句句飞动似云龙。不幸这只孤凤竟死在恶鹰的血爪下,这一千古悲剧使我伤情!”李白在这里对祢衡的论述最是精当了。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比如说:“在高山峻岭中嬉戏游玩,在幽林深山中栖息停留。飞行时不盲目集结,翱翔时一定会选择树林。虽然都是用羽毛飞翔,可本来就有着不同的智慧和相异的心性。它有资格与凤凰媲美,怎么能拿它与其他的鸟儿比较德行?”
“嬉游高峻”“栖峙幽深”句式一致,“飞不妄集”“翔必择林”句式一致,应分别单独成句,因此“飞”前断开,排除AC;
“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句式一致,应分别单独成句,因此“配”前断开,排除B。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两个“谢”字含义相同。谢,谢罪,句意:现在请求能够亲自谢罪;/谢,谢罪,句意: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B.正确。
C.错误,“如”字含义不同。如,到,往,句意:即使想要奋力疾飞又能到哪里去呢;/如,与“何”构成固定词组,把(对)……怎么样(怎么办),句意: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D.正确。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说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有篡夺大权的野心”错误,从文中“所谓语言狂悖者,必诵斥其有僭篡之志耳”看,言语狂放不羁的人会被认为有篡夺大权的野心,文中只提到祢衡的愤世嫉俗,并没有提到他有篡夺大权的野心。
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学说翻译句子的能力。
(1)“素”,向来;“相”,偏指一方,代曹操;“轻疾”,轻视厌恶;“恣言”,不恭敬的话。
(2)“为所”,表被动;“视”,看待;“特”,只是;“其”,他们。
故答案为: ①曹操打算召见祢衡,祢衡平常就轻视厌恶曹操,不肯前往,而且几次说不恭敬的话。
②你衡被孔融举荐,苏东坡认为:孔融看待曹操,曹操只不过是鬼蜮之英雄,他们两人势不两立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思想观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学说分析李白的评价之语是从哪些视角对祢衡进行评价的?这就需要根据评价的言论分析其分别指向的对象,然后概括信息。
由“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可知,本句从从曹操的视角,说曹操统治天下,所以祢衡在他眼中是极其渺小的,犹如一只蚂蚁。
由“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可知,本句从黄祖的视角,指出黄祖因为杀掉祢衡,落得千古骂名。
由“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石,句句欲飞鸣”可知,本句从祢衡的文学造诣的角度,写出祢衡才华横溢,以《鹦鹉赋》技压群雄。
由“挚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可知,本句从李白情感态度的视角,李白为祢衡的悲剧感到悲伤。
故答案为: ①从曹操的视角,曹操统治天下,所以祢衡在他眼中是极其渺小的。②从黄祖的视角,因为杀掉祢衡,黄祖落得千古骂名。③从祢衡作品的角度,他以《鹦鹉赋》技压群雄。④从李白情感态度的视角,李白为祢衡的悲剧感到悲伤。
1 / 1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洪迈《容斋随笔》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哉。
(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B.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C.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D.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蓍龟,蓍草和龟甲,古人以蓍草、龟甲占卜吉凶,因此合称“蓍龟”,用来指代占卜。
B.夷夏,夷,指周边少数民族;夏,华夏,指中原地区。夷夏合称泛指天下。
C.后主,历史上惯称朝代的末代君主为后主。文中泛指后世的君主。
D.樵采,即砍柴、刈山草、扫树叶等。文中禁止樵采是为保护墓地采取的措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用兵行军都以仁义之道和节制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
B.诸葛亮占卜后认为不可与曹操抗争,不可图谋孙权,可夺取荆州、益州三分天下。
C.刘禅的近臣多是奸佞之人,却没有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
D.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计策,不是因为计策危险,而是因为他不愿意用诈谋奇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
②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
5.作者在这短短的文字中对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进行了评析,作者认为他成就功业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D
2.C
3.B
4.①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发一支箭向西到蜀国。
②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却死了,享年才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
5.①成就功业的原因是“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②具体表现为“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③失败的原因是“天不祚汉,非人力也”。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社会习俗;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参考译文】
诸葛孔明是流传千古的伟人,他用兵行军都以仁义之道和节制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他花费心思制订行动计划,一概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身耕种谋生,假使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是一定的了。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真是不容变更之论。(在他出山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临终时,以至于对他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后主刘禅虽平庸怯懦、无所建树,也是全部国事都听诸葛亮的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所以长水校尉廖立与骠骑将军李严虽都被除名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垂泣不已,李严病发死去。后主左右奸佞之臣充塞宫中,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发一支箭向西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祁山去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惧老虎。(敌帅)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军营壁垒后,叹服他是天下奇才。(敌将)钟会征讨蜀国时,(特地)派人至汉川祭祀诸葛亮庙,禁止军士在诸葛亮墓地附近砍柴,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伐魏,总想请求拨给自己将士万人,与诸葛亮分路出击在潼关会师,诸葛亮坚决制止,决不允许;(魏延)又想请求诸葛亮拨给他将士五千人,(他)要沿秦岭向东走,直取长安,他认为这一军事行动能使咸阳以西之地平定。史臣记载说,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之计而不予采纳,其实不然。诸葛亮真是人们所说的正义之师不用诈谋奇计,(他)正要率领数十万大军,占据通衢要道去讨伐敌人,(他)竖起大旗,高鸣战鼓,直指魏国国都,本来要飞骑传书通知敌方,择定日期交战,又怎么能隐秘行动,暗中行事,以谲诈之计谋取咸阳呢!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却死了,享年才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甫这两句诗将当时的情势概括尽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花费心思制订行动计划,一概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身耕种谋生,假使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是一定的了。
“操心”的目的是“制行”,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徐庶之一言”是“无”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文中泛指后世的君主”错误,文中专指刘禅。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占卜后认为”错误,由原文“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可知,是说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诸葛亮并没有进行占卜。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尽”,完全;“猛士”,勇猛的将士;“临”,到。
(2)“长于公”,比公年长;“存”,活;“祚”,保佑。
故答案为: ①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发一支箭向西到蜀国。
②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却死了,享年才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可知,成就功业的原因是“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
②由原文“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下有以见信于人”可知,具体表现为“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
③由原文“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可知,失败的原因是“天不祚汉,非人力也”。
故答案为:①成就功业的原因是“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②具体表现为“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③失败的原因是“天不祚汉,非人力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融荐祢衡,以为“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志怀霜雪,疾恶若仇,任座、史鱼,殆无以过,若衡等辈,不可多得”。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衡素相轻疾,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因召之击鼓,裸身辱之。融为见操,说其狂疾,求得自谢。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宴,衡乃坐于营门,言语悖逆,操怒,送与刘表。
衡为融所荐、东坡谓融视操,特鬼蜮之雄,其势决不两立。非融诛操,则操害融。而衡平生惟善融及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融、修皆死于操手,衡无由得全。汉史言其尚气刚傲,矫时慢物,此盖不知其鄙贱曹操,故陷身危机,所谓语言狂悖者,必诵斥其有僭篡之志耳。刘表复不能容,以与黄祖。
观其所著《鹦鹉赋》,专以自况,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又云:“彼贤哲之逢患,犹栖迟以羁旅。矧禽鸟之微物,能驯扰以安处。”又云:“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以崄巇。岂言语以阶乱,将不密以致危。”又云:“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卒章云:“苟竭心于所事,敢背惠以忘初。期守死以报德,甘尽辞以效愚。”
予每三复其文,而悲伤之。李太白诗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称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石,句句欲飞鸣。挚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此论最为精当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B.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C.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D.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得自谢”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B.六翮,本指鸟两翼中的正羽,在文中以部分代整体,指代鹦鹉的翅膀。
C.“虽奋迅其焉如”与“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D.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祢衡既才华横溢,又人品光明磊落,志向高洁,嫉恶如仇,是实属难得的人才,所以孔融才称赞并向曹操举荐他。
B.曹操虽然召见了祢衡,但祢衡对曹操的厌恶导致了他们两人不可能融洽相处,所以最终曹操将祢衡送给了刘表。
C.据汉代史书记载,祢衡虽然崇尚气节,为人刚直,但却言语狂放不羁,有篡夺大权的野心,所以刘表也不容留他。
D.(鹦鹉赋)中的鹦鹉其实就是祢衡的自况,他感叹自己的爵禄命运的衰微薄弱,但即便观难险阻也仍会不忘初心。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操欲见之,衡素相轻疾,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②衡为融所荐,东坡谓融视操,特鬼蜮之雄,其势决不两立。
10.作者认为李白的诗句评论祢衡非常恰当,那么李白是从哪些视角来对祢衡进行评价的?请分条列举。
【答案】6.D
7.C
8.C
9.①曹操打算召见祢衡,祢衡平常就轻视厌恶曹操,不肯前往,而且几次说不恭敬的话。
②你衡被孔融举荐,苏东坡认为:孔融看待曹操,曹操只不过是鬼蜮之英雄,他们两人势不两立。
10.①从曹操的视角,曹操统治天下,所以祢衡在他眼中是极其渺小的。②从黄祖的视角,因为杀掉祢衡,黄祖落得千古骂名。③从祢衡作品的角度,他以《鹦鹉赋》技压群雄。④从李白情感态度的视角,李白为祢衡的悲剧感到悲伤。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说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思想观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孔融(向曹操)举荐祢衡,认为他“品质光明磊落,英才超绝,志怀像白雪一样纯洁,疾恶如仇,任座、史鱼的才能大概也超不过他,像祢衡这样的人,(实在)不可多得”。这样几次在曹操面前称赞祢衡。曹操打算召见祢衡,祢衡平常就轻视厌恶曹操,不肯前往,而且几次说不恭敬的话。曹操心怀愤怒,就召他敲鼓,并用赤身裸体来污辱他。孔融因为这事又拜见曹操,说祢衡有疯狂的病,现在请求能够亲自谢罪。曹操高兴了,命令守门人有客人来了就让进,用上等宴席招待,祢衡来后就在营门口坐下,说话很不礼貌,曹操大怒,把祢衡送给了刘表。
祢衡被孔融举荐,苏东坡认为孔融视曹操只不过是鬼蜮之英雄,他们两人势不两立。不是孔融杀掉曹操,就是曹操杀害孔融。祢衡平生只与孔融和杨修交好,常常称赞说:“我的大儿子是孔融,小儿子是杨修。”孔融、杨修都是死在曹操的手中,祢衡没有办法保全他们。汉代史书上说祢衡崇尚气节,为人刚直傲慢,不满现实,轻侮他人,这大概是不清楚他看不起曹操,所以才身陷危机,说话狂放不羁的人,一定会被斥责有篡夺大权的野心罢了。刘表也容不下祢衡,把他给了黄祖。
阅读祢衡写的《鹦鹉赋》,(看来是)专门写自己的,一篇赋里,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比如说:“在高山峻岭中嬉戏游玩,在幽林深山中栖息停留。飞行时不盲目集结,翱翔时一定会选择树林。虽然都是用羽毛飞翔,可本来就有着不同的智慧和相异的心性。它有资格与凤凰媲美,怎么能拿它与其他的鸟儿比较德行?”又说:“即便是贤哲遭逢患难,也难免依附他人而栖游于外。何况禽鸟之类的卑微事物,怎能不驯服它来安然处世?”又说:“可叹自身那爵禄命运有多么衰微薄弱,为什么会遇到这么艰险的境地?难道是因为言语失当而引来祸灾,抑或是处事不周密而招致的危害。”又说:“回头看到翅膀已经残毁,即使想要奋力疾飞又能到哪里去呢?心怀回归的愿望却难以达成,只能躲在角落里怨恨哭泣。”文章结尾时又说:“暂且竭尽心力做好所干的事业,怎么敢违背恩惠而忘记初心。只有等待用死来报答恩德,甘愿用陋贱微薄的身躯来报效您。”
我常常反复吟诵这些文字,并且为之悲伤。李白的诗说:“魏武帝治理的是整个天下,在他眼里,祢衡只是一只蚂蚁。黄祖则是一个气量窄、见识短的小人,因杀掉祢衡遭到千古的骂名。祢衡曾在吴江即席写作《鹦鹉赋》,落笔便压倒在座的群雄。字字铿锵如金石,句句飞动似云龙。不幸这只孤凤竟死在恶鹰的血爪下,这一千古悲剧使我伤情!”李白在这里对祢衡的论述最是精当了。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比如说:“在高山峻岭中嬉戏游玩,在幽林深山中栖息停留。飞行时不盲目集结,翱翔时一定会选择树林。虽然都是用羽毛飞翔,可本来就有着不同的智慧和相异的心性。它有资格与凤凰媲美,怎么能拿它与其他的鸟儿比较德行?”
“嬉游高峻”“栖峙幽深”句式一致,“飞不妄集”“翔必择林”句式一致,应分别单独成句,因此“飞”前断开,排除AC;
“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句式一致,应分别单独成句,因此“配”前断开,排除B。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两个“谢”字含义相同。谢,谢罪,句意:现在请求能够亲自谢罪;/谢,谢罪,句意: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B.正确。
C.错误,“如”字含义不同。如,到,往,句意:即使想要奋力疾飞又能到哪里去呢;/如,与“何”构成固定词组,把(对)……怎么样(怎么办),句意: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D.正确。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说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有篡夺大权的野心”错误,从文中“所谓语言狂悖者,必诵斥其有僭篡之志耳”看,言语狂放不羁的人会被认为有篡夺大权的野心,文中只提到祢衡的愤世嫉俗,并没有提到他有篡夺大权的野心。
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学说翻译句子的能力。
(1)“素”,向来;“相”,偏指一方,代曹操;“轻疾”,轻视厌恶;“恣言”,不恭敬的话。
(2)“为所”,表被动;“视”,看待;“特”,只是;“其”,他们。
故答案为: ①曹操打算召见祢衡,祢衡平常就轻视厌恶曹操,不肯前往,而且几次说不恭敬的话。
②你衡被孔融举荐,苏东坡认为:孔融看待曹操,曹操只不过是鬼蜮之英雄,他们两人势不两立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思想观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学说分析李白的评价之语是从哪些视角对祢衡进行评价的?这就需要根据评价的言论分析其分别指向的对象,然后概括信息。
由“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可知,本句从从曹操的视角,说曹操统治天下,所以祢衡在他眼中是极其渺小的,犹如一只蚂蚁。
由“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可知,本句从黄祖的视角,指出黄祖因为杀掉祢衡,落得千古骂名。
由“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石,句句欲飞鸣”可知,本句从祢衡的文学造诣的角度,写出祢衡才华横溢,以《鹦鹉赋》技压群雄。
由“挚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可知,本句从李白情感态度的视角,李白为祢衡的悲剧感到悲伤。
故答案为: ①从曹操的视角,曹操统治天下,所以祢衡在他眼中是极其渺小的。②从黄祖的视角,因为杀掉祢衡,黄祖落得千古骂名。③从祢衡作品的角度,他以《鹦鹉赋》技压群雄。④从李白情感态度的视角,李白为祢衡的悲剧感到悲伤。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