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庄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庄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3 10:03:00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庄子》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放在姓氏后面,表示对人的尊称,如文中的“惠子”。
B.石,与“升”、“斗”、“钟”一样,都是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中的“固”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意义相同。
D.“裂地而封之”中的“而”,与“卑身而伏”中的“而”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人“善为不龟手之药”却“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庄子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其另有更大的价值。
B.野猫和黄鼠狼很灵活,擅长捕捉小动物。虽然牦牛连只老鼠都捕不到,但庄子却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C.面对惠子的言论庄子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给惠子讲故事,体现了庄子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的特点。
D.在“五石之瓠”与“大樗之树”两个事例中,庄子与惠子所争论的是同一个焦点,表达的是各自的同一个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②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5.庄子在与惠子的两段争论中想阐述什么思想?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瓠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养生主》)
文本二:
梓庆削木为鐻①,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②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③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选自《庄子·达生》)
【注】①鐻:悬挂钟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动的图案。②齐:同“斋”,斋戒,素食洁身,排除杂念。③骨:同“滑”,乱,扰乱。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B.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C.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D.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文中的意思是揩拭,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字意思不同。
B.《庄子》,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又名《道德经》。
C.梓庆,指名为“庆”的木工,先秦古书常将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弈秋”“师襄”等。
D.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比它低一等的是“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先后运用了三种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
B.文本一中,文惠君由“解牛之道”品悟出“养生之道”:人生在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不妄为,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C.文本二写了一位专技者梓庆的精修用心的过程,以喻与自然为一的道理,创作者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创作出出神入化的作品。
D.两篇选文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体现了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采用寓言故事来说理。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②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
10.两文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概括。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3.B
4.①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心它太大而无处可容呢?
②(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5.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只有充分认识事物,才能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常见表停顿的虚词和利用语句中的对称性结构进行判断。对于选择题,要善于用排除法进行。
(2)本题考查识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特别是对文史典籍、科举职官、姓名称谓、风俗礼仪等常识要熟练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生首先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进而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了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 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
1.“今子有大树”,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排除BD;
“于无何有之乡”为“树”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彷徨乎无为其侧”和“逍遥乎寝卧其下”,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A。
故答案为:C。
2.A.正确。
B.正确。
C.“意义相同”错误。固:实在;本来。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D.而:表顺承;表修饰。句意: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屈身伏在那里。
故答案为: C。
3.B.“但庄子却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错误,庄子只说物各有各的用处,没有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故答案为:B。
4.①“何不”,为什么不;“虑”,用绳结缀;“以为”,把它用作;“瓠落”,很大。
②“夭”,死亡,此处指遭到砍伐;“安所”,哪里会有。
故答案为:①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心它太大而无处可容呢?
②(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5.“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据此可知,对待事物价值大小的问题,要达到因物尽用,用物之大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在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特点,才能够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真正价值之所在。从而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故答案为: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只有充分认识事物,才能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答案】6.D
7.B
8.A
9.①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②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
10.都是先写技工技艺之高超以引发观者的叹问,然后借技工的回答对其成功之道作解说,最后以点明主旨作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⑸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分析两篇文章结构上的相同之处。
【附参考译文】
文本一: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文本二
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
6.句意: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
“齐三日”“齐五日”“齐七日”作为动补短语,表示斋戒时间的长短,在每个分句句首形成对称,故应在这几个短语后面停顿,排除AC。
“忘”作谓语,“吾有四枝形体”作“忘”的宾语,故“忘”后不停顿,排除B。
故答案为:D。
7.A.正确。揩拭;善于。句意: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又名《道德经》”错,《庄子》也叫《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8.A.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误,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A。
9.得分点:
(1)“以神遇”,凭精神和牛接触;“官知止”,感官停止了;“行”,活动。
(2)“工人”,做工的人;“何术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术;“虽然”,虽然这样。
故答案为:①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②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
10.甲文: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乙文:先写梓庆做鐻技艺“惊犹鬼神”,接着写“鲁侯见而问焉”,然后是梓庆的回答,要斋戎以静其心,使精神专一。“齐三日”“齐五日”“齐七日”几句排比,层层深入,最后达到“忘吾有四肢形体”的高妙境界。最后引出以人的自然来适合物的自然的主题。
可见,都是先写技工技艺之高超以引发观者的叹问,然后借技工的回答对其成功之道作解说,最后以点明主旨作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故答案为:都是先写技工技艺之高超以引发观者的叹问,然后借技工的回答对其成功之道作解说,最后以点明主旨作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1 / 1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庄子》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放在姓氏后面,表示对人的尊称,如文中的“惠子”。
B.石,与“升”、“斗”、“钟”一样,都是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中的“固”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意义相同。
D.“裂地而封之”中的“而”,与“卑身而伏”中的“而”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人“善为不龟手之药”却“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庄子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其另有更大的价值。
B.野猫和黄鼠狼很灵活,擅长捕捉小动物。虽然牦牛连只老鼠都捕不到,但庄子却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C.面对惠子的言论庄子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给惠子讲故事,体现了庄子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的特点。
D.在“五石之瓠”与“大樗之树”两个事例中,庄子与惠子所争论的是同一个焦点,表达的是各自的同一个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②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5.庄子在与惠子的两段争论中想阐述什么思想?请简要概括。
【答案】1.C
2.C
3.B
4.①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心它太大而无处可容呢?
②(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5.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只有充分认识事物,才能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常见表停顿的虚词和利用语句中的对称性结构进行判断。对于选择题,要善于用排除法进行。
(2)本题考查识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特别是对文史典籍、科举职官、姓名称谓、风俗礼仪等常识要熟练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生首先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进而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了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 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
1.“今子有大树”,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排除BD;
“于无何有之乡”为“树”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彷徨乎无为其侧”和“逍遥乎寝卧其下”,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A。
故答案为:C。
2.A.正确。
B.正确。
C.“意义相同”错误。固:实在;本来。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D.而:表顺承;表修饰。句意: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屈身伏在那里。
故答案为: C。
3.B.“但庄子却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错误,庄子只说物各有各的用处,没有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故答案为:B。
4.①“何不”,为什么不;“虑”,用绳结缀;“以为”,把它用作;“瓠落”,很大。
②“夭”,死亡,此处指遭到砍伐;“安所”,哪里会有。
故答案为:①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心它太大而无处可容呢?
②(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5.“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据此可知,对待事物价值大小的问题,要达到因物尽用,用物之大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在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特点,才能够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真正价值之所在。从而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故答案为: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只有充分认识事物,才能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瓠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养生主》)
文本二:
梓庆削木为鐻①,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②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③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选自《庄子·达生》)
【注】①鐻:悬挂钟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动的图案。②齐:同“斋”,斋戒,素食洁身,排除杂念。③骨:同“滑”,乱,扰乱。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B.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C.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D.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文中的意思是揩拭,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字意思不同。
B.《庄子》,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又名《道德经》。
C.梓庆,指名为“庆”的木工,先秦古书常将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弈秋”“师襄”等。
D.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比它低一等的是“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先后运用了三种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
B.文本一中,文惠君由“解牛之道”品悟出“养生之道”:人生在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不妄为,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C.文本二写了一位专技者梓庆的精修用心的过程,以喻与自然为一的道理,创作者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创作出出神入化的作品。
D.两篇选文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体现了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采用寓言故事来说理。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②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
10.两文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概括。
【答案】6.D
7.B
8.A
9.①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②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
10.都是先写技工技艺之高超以引发观者的叹问,然后借技工的回答对其成功之道作解说,最后以点明主旨作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⑸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分析两篇文章结构上的相同之处。
【附参考译文】
文本一: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文本二
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
6.句意: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
“齐三日”“齐五日”“齐七日”作为动补短语,表示斋戒时间的长短,在每个分句句首形成对称,故应在这几个短语后面停顿,排除AC。
“忘”作谓语,“吾有四枝形体”作“忘”的宾语,故“忘”后不停顿,排除B。
故答案为:D。
7.A.正确。揩拭;善于。句意: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又名《道德经》”错,《庄子》也叫《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8.A.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误,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A。
9.得分点:
(1)“以神遇”,凭精神和牛接触;“官知止”,感官停止了;“行”,活动。
(2)“工人”,做工的人;“何术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术;“虽然”,虽然这样。
故答案为:①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②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
10.甲文: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乙文:先写梓庆做鐻技艺“惊犹鬼神”,接着写“鲁侯见而问焉”,然后是梓庆的回答,要斋戎以静其心,使精神专一。“齐三日”“齐五日”“齐七日”几句排比,层层深入,最后达到“忘吾有四肢形体”的高妙境界。最后引出以人的自然来适合物的自然的主题。
可见,都是先写技工技艺之高超以引发观者的叹问,然后借技工的回答对其成功之道作解说,最后以点明主旨作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故答案为:都是先写技工技艺之高超以引发观者的叹问,然后借技工的回答对其成功之道作解说,最后以点明主旨作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