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素养评价【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素养评价【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6 21:31:5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如果给下图配诗词,最恰当的选项是(  )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可知,图片反映的是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行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发动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毛主席的“中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就是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的事实。故选C项;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反映的是秋收起义,排除A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反映的是长征,排除B项;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反映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长江天险成为通畅的大路,排除D项。
2.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悬殊。但人民解放军却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其原因有(  )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①②⑥正确,故选A项;1945年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签订了有利于和平的“双十协定”,但1946年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发动了内战,排除④,排除B、C、D三项。
3.国民党军人回忆淮海战役时说:“从双堆集战斗到徐州撤退,基层官兵哭喊、哀叹的厌战情绪充斥于行伍之中,及至陈官庄被围,官兵悲观情绪恶化到极致。结果,未及解放军攻击,即不战自溃。”以上回忆表明(  )
A.士气往往决定战争成败 B.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矛盾重重
C.国民党军队的贪腐严重 D.战略战术错误导致战争失败
【答案】A
【解析】据“国民党军人回忆淮海战役的话”“厌战情绪”“悲观情绪恶化到极致”“不战自溃”等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厌战情绪高涨,士气低落,最终导致失败的结局,说明士气高低往往决定战争成败,故选A项;材料强调国民党军队内部的厌战情绪,并未提及其厌战情绪的来源是矛盾重重、贪腐严重或战略战术错误,排除B项、C项、D项。
4.下图是某同学在“研学旅行·红色记忆”考察活动中,拍摄的一件革命文物。这一文物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淮海战役中农民支援前线用的独轮车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淮海战役中农民支援前线的独轮车”可知,这一文物反映的历史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故选C项;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和淮海战役无关,排除A、B、D项。
5.八年级历史学习小组计划在暑假开展一次红色主题研学活动,实地了解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的史实。他们应该选择去(  )
A.北京 B.南京 C.锦州 D.徐州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渡江战役中,1949年4月23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故选B项;平津战役中,解放北平,排除A项;辽沈战役中解放锦州,排除C项;淮海战役中解放徐州,排除D项。
6.下图所示战役的意义是(  )
A.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B.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
C.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据图片中解放军进攻跨过长江,向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军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故选D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排除A项;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是南昌起义,排除B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C项。
7.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们用小车推出来的。”他表达的是淮海战役(  )
A.战役的原因 B.战役的进程 C.战役的影响 D.胜利的原因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淮海战役中,解放区发动群众总计543万人,他们使用小推车这种原始的运输工具,克服千难万险,共向淮海战役前线运送粮食9.6亿斤,大大满足了战争的需要。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深厚的兵源,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了后方,人民群众的大力支前,这就是保证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因而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说明淮海战役能够取得胜利原因,D项正确;战役的原因、进程、影响与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8.《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写道: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这描述了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结果 D.性质
【答案】C
【解析】依据“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可知”反映了土地改革的结果,即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翻身获得解放,也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土地改革的背景或目的,排除A、B两项;土地改革具有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性质,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D项。
9.对如图所反映的三个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图一 抄写《中国土地法大纲》 图2 宣传《土地改革法》 图3 “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A.图1反映的事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B.图2反映的事件激励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
C.图3反映的事件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D.三个事件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答案】D
【解析】图1反映的事件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图2反映的事件是土地改革,图3反映的事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据此可知,三个事件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故选D项;排除A、B、C项。
10.1946年5月4日毛泽东指出,现在类似大革命时期,农民伸出手来要土地,共产党是否批准,今天必须表明态度。这反映了(  )
A.国民革命运动发展迅猛 B.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改变土地政策
C.地主减租减息土地政策必须实施 D.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5月解放战争即将爆发,国共矛盾尖锐。革命形式的发展要求中共改变抗战时期双减双交政策,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争取农民对解放战争的支持,以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故选B项;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1924—1927年,排除A项;地主减租减息土地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C项;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1.(11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
材料二
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例如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
……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
……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
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材料三
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项原则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
……全党必领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
(1)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于什么地方?受过大革命洗礼的地方,指出毛泽东最先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地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历史背景,并分析抗日战争为什么是一场持久战。(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战争终将取胜的主要因素。(3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2 分)
【答案】
(1)受过大革命洗礼的地方。井冈山。
(2)抗战初期国内存在“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调,为了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敌强我弱。
(3)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的革命性质;全国人民的拥护;人民解放军队的英勇作战和革命意志;土地改革的进行等。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武装”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于受过大革命洗礼而且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在起义受挫的情况下,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近进军,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根据材料二“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背景是抗战初期国内存在“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调,为了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根据材料二“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敌强我弱决定了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3)根据材料三“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可知,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战争终将取胜的主要因素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的革命性质;根据“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可知,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战争终将取胜的因素是全国人民的拥护;人民解放军队的英勇作战和革命意志;根据“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可知,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战争终将取胜的主要因素是土地改革的进行。
(4)综上所述,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共17张PPT)
课堂导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现代]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蒋家王朝覆灭。为什么短短三年,国民党政权就土崩瓦解?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血雨腥风的年代,来探究这个戏剧性的变化!
核心素养时代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课标
教学评一致性
素养评价
课堂导入
多维整合单元大概念教学
目标评价
任务评价
素养提升
思维创新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延迟符
2022年课程标准:
1.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
2. 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等史事。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以及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唯物史观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目标评价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
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10%左右的地主、富农,占有70%左右的土地,高额地租和超经济剥削,极大地束缚了广大无地少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国民党碍于其统治须依赖地主阶级的支持,在这方面始终未能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国民党22年统治,始终未能解决土地、农民和农村问题 ——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问题探究】通过材料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农村存在什么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
怎样解决?
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为什么改变?(土地改革的原因?)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有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已不适应解放战争的新形势。
阅读课本完成土地改革相关知识点?
独学+展示
素养探究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历史解释
时间:
1947年。
措施: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总路线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
历时一年多的土改革命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意义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国共对峙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打倒地主
拉拢地主
消灭地主
依据所学知识回忆中共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完成千里跃进大别山知识点?
合作+展示
素养探究二:千里跃进大别山
时空观念
自主学习内战爆发
“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毛泽东
武汉
南京
(1)时间:
1947年夏
(2)主力: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3)过程:
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
(4)影响: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敌我力量发生逆转
1948年6月国共双方军力对比简表
国民党军
人民解放军
365万
增长到280万
主力部队174万
军心涣散
士气低落
士气高昂
减少约70万
130万
野战军149万
决战到了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粉碎敌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看课本归纳三大战役的知识点?
合作+展示
素养探究三:转战陕北
时空观念
上海
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 序幕 决战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结果
意义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8年9月—11月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军
解放东北全境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东北与华北人民解放军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长春
沈阳
锦州
塔山
营口
河 北
解放了东北全境。
1948年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在林彪、罗荣桓的率领之下,率先在东北发起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切断国民党军队企图逃往关内的退路,然后回师北上解放长春,并歼灭增援锦州的10万国民党军队。11月,解放军攻克沈阳,胜利结束辽沈战役。
(1)辽沈战役(1948.9--1948.11)
(1948.9.12——11.2)
歼敌47万余人
关门打狗
林彪 罗荣桓
辽沈战役“揭开了国民政府崩溃的开端”
--美国驻华顾问巴尔将军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双堆集
(2)淮海战役(1948.11 -- 1949.1)
(1948.11——1949.1)
1948年9月,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展开淮海战役。解放军先后在江苏碾庄和安徽双堆集等地歼灭了大量敌军,然后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的陈官庄全歼从徐州西逃的国民党军队。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人。
歼敌55万余人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中间突破
分段歼敌
张家口
新保安
北平
天津
塘沽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3)平津战役(1948.11--1949.1)
(1948.11——1949.1)
在淮海战役进行的同时,东北解放军在完成辽沈战役之后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为防止国民党军队西逃或从海上东窜,解放军采取先打两头、再取中间的办法攻克了张家口和天津。在“取中间”时,经过中共的努力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之下,接受人民解放军的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歼灭、改编敌人52万余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第七单元
结果
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时间
1949年4月
经过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1950年4月和5月,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了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至此,大陆除西藏外都获得解放。
(4)渡江战役(1949.4 )
(1948.11——1949.1)
材料一: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逃回关内的退路,实行“关门打狗”的方针。淮海战役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平津战役采取分割包围歼灭的方针,实现了“瓮中捉鳖”的战略。
材料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陈毅
材料三: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材料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合作探究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战略战术正确
人民群众的支持
解放军作战勇敢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924~1927年
1927~1937年
1937~1945年
1946~1949年
第一次合作
分裂
第二次合作
分裂
成果
成果
危害
危害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内战爆发,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国家内战,给日本进一步侵华以可乘之机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如今国共两党更须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为什么共产党能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谈谈你的感想。
国民党:
①统治腐败,失去民心
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共产党:
①人民群众大力支持
②解放军英勇善战
“得民心者得天下”
启示:
合作探究
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就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胜利进军
内战爆发
三年解放战争(1946.6-1949)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1945.8
历史史实
重庆谈判
1946.6
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5.8
1946.6
1947.6
1949.4
1948.9-1949.1
1947.3-6
打退重点进攻
挺进
大别山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课堂小结】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中国人民从此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简史》
思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