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劝学(节选)》课堂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劝学(节选)》课堂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06 16:2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劝学》课堂教学设计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
俞建望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掌握“于、中、砺、跂、假、 ( http: / / www.21cnjy.com )彰、水、绝、跬步、锲、镂、跪、寄托”等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的“輮、有、暴、知、生”等通假字。掌握重要的句子翻译。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朗读、翻译),不断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应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让学生深深懂得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进而领会其对成才的重要影响,从现在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不断积累,为将来的“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朗读、翻译),不断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应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等内容。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着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对照课文注 ( http: / / www.21cnjy.com )释,自我掌握重点疑难的解释,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开展背诵指导法,理清文章的脉络,不断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学习的重点,继而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那是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重要的,我们到如今已经经历了9年多的专业读书训练,应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假如此刻我要让你们说说读书学习有何意义、作用,学习的方法应该怎样学习的态度应该如何,我想我们大部分的学生还是给不了一个完整的答案的,今天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经写下了一篇关于劝勉学习的文章,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读读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让我们来体验大师笔下的学习意义、作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关于荀子的介绍:
出示PPT: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赏析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的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 ( http: / / www.21cnjy.com )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琪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选自《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有删节)
二、解题及翻译疏通全文
1、这里的“劝“应该是何义?
教师明确:是“勉励”而并非“劝说和规劝”之意。
2、疏通全文
首先请一位学生朗读文本。教师和同学们指正音及停顿。
接着师生们一起对照注释来进行疏通和翻译全文,并且指出以下等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可以:( )、于:( )、(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而( )、中( )、輮( )、规( )、然( )、而( )、跂( )、博见( )、彰( )、假( )、水( )、绝( )、生( )、焉( )、无以( )等。
教师要让学生做到字字落实,一定要严格翻译文本,达到确凿的答案。
三、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段
1、研读文本第一段(学习的意义)并板书
提问:文章开篇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开宗明义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的内容就是紧紧围绕这一论点层层展开论述的。
2、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
教师明确:“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这几个比喻隐含的喻义是:人只要坚持学习,是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作为论据,论述了学习对改造人的品行起着决定作用,推论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思考: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教师明确:学习的意义。(板书)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二)、研读第二段
1、讨论:本段分几个层次?每层讲了什么意思?
教师明确:
分为三个层次:(教师概括板书)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话,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对比说明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第二层:包括中间两句话,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组成四组比喻来说明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层:是最后一句话,由上面的比喻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本段是从哪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教师明确: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
(三)、研读第三段
1、让学生根据本段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明确:
全段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至“无以成江海”,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第二层:从“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
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至最后,论述学习要专心致志。
2、思考:本段论述的角度是什么?
教师明确:本段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四、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结构特点
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用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
2、分析比喻论证
研讨: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
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文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论证的效果。
课文第三段首先用“积土成山”和“积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的说法,从正面阐释要获得渊博的知识,要想使学习卓有成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
然后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证注意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接下来用“骐骥”和“驽马”两个比喻,对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明学习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必须“不舍”,即有恒心。前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虽然优越,但学习不刻苦,是不可能成功的;后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即使不好,但能持之以恒,是终究可以成功的。作者为了吧这个道理讲透彻,紧接着用“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两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说明,指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再容易的事也做不好;而气锐志坚,刻苦磨砺,再困难的事也能成功。
作者为了强调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最后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地说明先天条件差,如果能用心专一,也可以成就事业;先天条件好,如果心浮气躁,则将一事无成。这是论证了学习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五、教师总结全文,展示荀子名言警句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 ( http: / / www.21cnjy.com )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我们从这篇《劝学》中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愿同学们课外不断地关注荀子的文章。当然我们在荀子的一番勉励之后,觉得很有道理,让我们记住“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吧,不断地用人类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师展示一些荀子的名言警句:PPT:
1、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劝学》
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修身》
6、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论》
7、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
8、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劝学》
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修身》
10、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王制》
11、国无礼则不正。——《王霸》
12、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王霸》
13、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君道》
14、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议兵》
15、仁者爱人,义者循理。——《议兵》
16、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天论》
17、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性恶》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