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杨柳青》
一、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杨柳青》是一首在江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这首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巧妙地抒发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深厚热爱。从音乐结构来看,《杨柳青》采用了五声宫调式,整首歌曲洋溢着欢快活泼的气息,充满了热情与风趣。值得注意的是,衬词在这首歌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更是表达情感的绝佳方式。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民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对音乐充满好奇,喜欢新鲜有趣的学习方式。然而,对于江苏方言和当地民歌的特色,他们可能还不太熟悉。使用方言演唱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体验。学生们活泼好动,富有想象力,但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他们对于互动性强、能亲身参与的活动特别感兴趣。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感受《杨柳青》欢快活泼的曲调,体会江南民歌特有的柔美韵味。通过聆听和演唱,培养对民间音乐的审美能力。
2.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运用甜美的音色演唱歌曲,准确把握节奏和旋律。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用简单的江苏方言演唱,体验地方语言的魅力。
3.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音乐形式表现歌曲,如加入简单的身体律动或创作新的歌词,激发音乐创造力。
4.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杨柳青》,了解江苏民歌的特色,认识衬词在民歌中的重要作用。增进对中国民歌艺术的热爱,培养文化自信。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江苏民歌的地方韵味,感受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学会用方言演唱歌曲,准确把握方言发音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
欣赏法: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全面感知歌曲的魅力。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模板。
对比法:普通话与方言版本对比,突出地方特色。
练习法:反复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歌曲特点,深化理解。
七、教具准备
钢琴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视频和音频)
《杨柳青》歌谱
江南风景图片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踏上一段神奇的音乐之旅。请闭上眼睛,想象你正站在一座小桥上,微风拂面,周围是绿树成荫,远处传来悦耳的鸟鸣。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美丽的风景视频,看看是否和你想象中的景色相似。
播放江南风景视频,约1分钟
师:睁开眼睛吧。你们觉得这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景色呢?
学生踊跃回答
师:没错,这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江南不仅风景如画,还有许多动听的民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流传在江苏地区的民歌——《杨柳青》。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聆听这首《杨柳青》的原汁原味版本。
播放《杨柳青》方言版,约1分钟
师:大家听懂了吗?为什么有些地方听不太清楚?
学生:听不太懂,好像不是普通话。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这首歌确实是用江苏方言演唱的,所以我们第一次听可能会觉得有些困难。不过不要担心,老师现在用普通话为大家演唱一遍,请大家仔细听,感受一下这首歌的情绪。
教师用普通话演唱《杨柳青》第一段
师:听完这段,你们觉得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很欢快、很喜悦。
师:非常好!这首歌确实充满了欢快和喜悦的情绪。它描绘了美丽的春天景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歌的歌词结构。你们注意到歌词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学生:有很多括号里的词。
师:观察得真仔细!这些括号里的词我们称为"衬词"。衬词在民歌中很常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比如当我们特别开心的时候,可能会不自觉地说"哎呀"、"哇"这样的词,衬词就是起这样的作用。
师:让我们把这首歌分成两个部分。你们觉得应该从哪里分开呢?
引导学生讨论,确定分段
(三)示范
师:好的,我们已经了解了歌曲的结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美妙的歌曲。我们先学第一部分。
教师示范第一部分,学生跟随学唱
师:大家唱得很棒!现在我们来学第二部分。这部分节奏稍微有些变化,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教师示范第二部分,带领学生拍击重点节奏,然后学唱
师:太好了!现在我们把两个部分连起来,完整地唱一遍。
学生完整演唱第一段
环节三:巩固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会了用普通话唱《杨柳青》。现在,我们来挑战一下,学习用江苏方言演唱。我有一个小秘密,只要五分钟,就能让你们学会用方言唱这首歌,你们相信吗?
学生兴奋回应
师:好,那我们就开始吧!我先用方言唱两遍,请大家仔细听,找出哪些字的发音与普通话不同。
教师用方言演唱两遍
师:你们发现了哪些不同的发音?
学生分享发现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些特别的发音。
教师示范方言发音,学生模仿
师:太棒了!现在让我们用方言完整地唱一遍。
学生用方言演唱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江苏民歌《杨柳青》。这首歌不仅旋律优美,还蕴含了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江南音乐的婉转细腻,特别是最后一句中"柳"和"叶"字的演唱方法,体现了南方一字多音的特点,让整个旋律更加柔美动听。
作业:
1.练习用方言演唱《杨柳青》,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小组表演。
2.搜集一些关于江南风光或民歌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十、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环节:
通过播放江南风景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为学习《杨柳青》创造良好的氛围。这种直观的感知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
(2)探究音乐环节:
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感受方言版本的独特魅力,再过渡到普通话版本的学习。通过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结构和衬词的作用,深化对民歌特点的认识。
(3)巩固延伸环节:
通过尝试方言演唱,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还让学生体验到了语言的多样性和民歌的地方特色。这种挑战性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文化自信。
十一、板书设计
黑板中央写大标题
《杨柳青》
左侧
江苏民歌特点:
五声宫调式
欢快活泼
衬词丰富
右侧
演唱技巧:
甜美音色
方言发音
情感表达
底部
文化理解:
江南风光→民歌艺术→文化自信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江苏民歌的独特魅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杨柳青》这首歌曲。从普通话到方言的过渡安排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课堂上,学生对于方言演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种新鲜感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在方言教学部分,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未来可以考虑增加一些互动性更强的环节,如分组练习或小组表演,以加深学生对民歌的理解和兴趣。课程中对江南文化的介绍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可以考虑在后续课程中加入更多关于江南地区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的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信。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不仅学会了演唱《杨柳青》,还对江苏民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时间分配和活动设计上还有优化的空间。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民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