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人音版四年级上册第3课《打字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人音版四年级上册第3课《打字机》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8-07 14: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打字机》
一、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打字机》是一首富有魅力的管弦乐小品,它以生动有趣的音乐语言描绘了打字机的工作场景。这首乐曲节奏鲜明、旋律活泼,极具表现力。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体会音乐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音乐欣赏能力,同时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音乐欣赏能力,他们对节奏感强烈的音乐通常表现出浓厚兴趣。然而,面对较为复杂的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他们可能还需要适当的引导和解释。学生们天性活泼好动,喜欢参与互动性强的学习活动。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欣赏《打字机》这首管弦乐曲,在音乐中获得积极、愉悦的审美体验。他们能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和生动性,体会音乐所描绘的打字场景。
2.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听辨乐曲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特点和变化。他们能够识别主题旋律,感受音乐的结构特点。
3.创意实践:
学生能在模拟打字情景的音乐活动中,深化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加强音乐感受与体验。他们能够创造性地用动作或简单的创作来表现音乐。
4.文化理解:
学生能了解打字机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他们能够认识到音乐创作灵感可以来源于日常生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听辨音乐主题并表现主题音乐形象,了解乐曲的基本曲式结构。学生能够通过反复聆听,识别主题旋律的特点,并用简单的方式表现出来。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与表现不同主题的音乐形象。学生需要理解音乐中不同段落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和场景,这需要更深入的音乐感知能力。
六、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欣赏法、探究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欣赏法让学生直接感受音乐魅力;探究法鼓励学生主动分析音乐特点;讨论法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深化理解。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打字机图片、音乐音频、乐曲结构图示)、电子琴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热情地问候学生:"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有趣的'老朋友'。它曾经是办公室里的常客,现在却很少见到了。你们猜猜它是谁?"
教师展示打字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打字机。谁能说说它是做什么用的?"
学生们踊跃发言,教师适时补充:"没错,打字机是电脑发明之前用来打字的机器。它工作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正是这种声音启发了作曲家创作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音乐。"
教师继续引导:"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办公室,会听到怎样的声音呢?让我们跟随音乐,开始这段奇妙的旅程吧!"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1.初听乐曲
教师播放《打字机》音频:"闭上眼睛,仔细听这段音乐。想象自己置身于繁忙的办公室里。"
音乐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感受:"听完这段音乐,你们有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画面?"
学生们纷纷发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教师鼓励每一个独特的想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复听乐曲
教师:"让我们再听一遍。这次请注意,是否有一段旋律在音乐中反复出现?"
学生再次聆听,努力捕捉反复出现的旋律。
(二)探究
1.分析主题旋律
教师:"刚才有同学发现了反复出现的旋律,我们把它叫做'主题旋律'。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听听这段主题。"
教师播放主题旋律,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段旋律中,你听到了几次'打字'的声音?每次打字的长短一样吗?"
学生们认真听,然后踊跃回答。教师总结:"没错,主题旋律中模仿了四次打字,前三次长度相同,最后一次较长。"
2.乐曲结构分析
教师展示乐曲结构图:"看这张图,主题旋律在整首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学生们观察图示,回答问题。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把这首乐曲分为三个部分,用音乐术语来说,这叫'ABA三段体'结构。"
3.B段旋律分析
教师:"除了主题旋律,乐曲中还有一段非常有特点的旋律。让我们来听听B段的音乐。"
播放B段旋律,教师问:"这段音乐和主题有什么不同?它想表达什么?"
学生们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鼓励创意思考:"如果这段音乐在讲一个小故事,会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三)示范
1.动作表现
教师示范如何用动作表现主题旋律:"看,我们可以这样用手指模仿打字的动作。大家一起来试试!"
学生们跟随音乐,模仿打字动作。教师巡视指导,给予鼓励。
2.创编歌词
教师:"对于B段的旋律,我们来发挥想象,给它编一段歌词。想想打字员和打字机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
学生们分组讨论,创作简单的歌词。教师巡视各组,给予适当建议和鼓励。
环节三:巩固延伸
教师:"现在,让我们把所学的内容综合起来,完整表现这首乐曲。A段我们用动作表现,B段唱我们创作的歌词。准备好了吗?"
全班随音乐一起表演,教师引导大家注意铃声的表现及歌词的演唱。表演结束后,教师带领全班热烈鼓掌,肯定每个人的表现。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打字机》这首有趣的乐曲。我们不仅听懂了音乐,还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音乐。记住,生活中处处有音乐,只要我们用心去听、去感受。"
作业:
教师:"回家后,请大家留意身边的声音。找一种有规律的声音,试着创作一段简单的节奏。下次上课我们一起分享。"
十、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环节:通过展示打字机图片和介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建立音乐与生活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
(2)探究音乐环节:引导学生从旋律、结构、情感等多个角度分析音乐,培养音乐欣赏能力。通过讨论和思考,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3)巩固延伸环节:通过动作表现和创编歌词,让学生深入体验音乐,提高参与度。这些活动有助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十一、板书设计
打字机
┌─────┐
│主题旋律│
├─────┤
│ABA结构│
├─────┤
│音乐特点│
│节奏感强│
│生动有趣│
└─────┘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音乐,通过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课程结构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打字机这一古老物品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为后续的音乐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们在听辨主题旋律时表现积极,大多能够准确识别出主题的重复出现。但在理解ABA结构时,部分学生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练习。在创编歌词环节,学生们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很值得肯定的。
动作表现环节学生参与度很高,但有些动作与音乐的配合还不够默契,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练习。整体来说,学生们通过这堂课对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更加认识到音乐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我会继续努力,设计出更加丰富、有趣、有效的音乐课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