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荡秋千》
一、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荡秋千》是一首富有魅力的仡佬族儿童童谣。这首歌曲以其活泼跳跃的曲调和明快的节奏,生动描绘了仡佬族儿童在秋千上自由飞荡的欢乐场景。歌词简单易懂,旋律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不仅能够感受音乁的快乐,还能了解仡佬族的文化特色,拓展音乐视野。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音乐素养,对音乐学习普遍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较好地理解简单的音乐概念,具备基本的演唱技能。然而,在节奏感的把握和情感表达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大多数学生喜欢参与互动性强的音乐活动,但在自主探索和创新表现方面需要适当引导。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本课程设计注重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感受《荡秋千》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会仡佬族音乐的独特魅力。通过聆听和演唱,培养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敏感度,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2.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用愉快的情绪、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荡秋千》,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在演唱过程中,能够通过声音和表情传达歌曲的欢快情绪,展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创意实践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创造性地表现歌曲。鼓励学生为歌曲添加适合的引子和尾声,或设计简单的律动动作,培养音乐创造力。
4.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荡秋千》,学生能够了解仡佬族的部分风土人情和音乐特色。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进文化理解和认同。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的舞蹈性,引导学生随音乐快乐地表演。重点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在歌唱和表演中充分体验音乐的愉悦感。
2.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特别是八分休止符的处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表现八分休止符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反复练习。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体验参与、情境诱发和自组合作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在音乐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如接龙演唱、小组合作等,增强学生参与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相互合作,培养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教具准备
课件、录音机、歌曲磁带、钢琴。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仡佬族文化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热情地向学生问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始一段有趣的音乐之旅。你们当中有谁玩过秋千呢?"
学生纷纷举手,兴奋地回答:"我玩过!""我也玩过!"
教师继续引导:"太好了!那么,当你荡秋千的时候,感觉是怎样的呢?"
学生踊跃发言:"很快乐!""感觉像在飞一样!""有点刺激,但很有趣!"
教师肯定地点头:"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荡秋千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和荡秋千有关的歌曲,它来自仡佬族。你们对仡佬族了解吗?"
学生摇头表示不太了解。
教师:"没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这首好听的歌,还要了解仡佬族的文化哦。不过,在开始之前,老师要提醒大家,荡秋千虽然很有趣,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荡秋千》。听的时候,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坐在秋千上,随着音乐轻轻摇摆。"
播放歌曲,学生认真聆听。
教师:"听完之后,你们觉得这首歌怎么样?"
学生:"很好听!""旋律很欢快!""让人想跟着唱。"
教师:"没错,这首歌确实很欢快。现在,老师来为大家演唱一遍,你们可以跟着节奏轻轻摇摆,还可以加入一些声音,比如'嘎吱嘎吱',就像秋千摇晃的声音。"
教师范唱,学生随音乐律动,并加入语言节奏。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歌词。大家要用欢快的语气读出来,仿佛你们真的在荡秋千一样。"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二)探究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我们分成两组,用接龙的方式来唱这首歌。第一组唱前两句,第二组接着唱后两句,这样轮流唱下去。大家要注意听,准确接上哦。"
学生分组进行接龙演唱。
教师:"很好!大家唱得真棒。不过,有没有发现歌曲中有些特别的地方?"
学生:"有些地方好像停顿了一下。"
教师:"观察得很仔细!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八分休止符。它就像荡秋千时那一瞬间的停顿,让音乐更有韵味。我们再来练习一下,这次重点注意这些小停顿。"
学生再次进行接龙演唱,教师适时指导。
(三)示范
教师:"现在,让我们完整地演唱这首歌。记住,要用欢快的心情,用甜美自然的声音来唱。想象你们正坐在秋千上,随风飘荡,脸上洋溢着笑容。"
教师示范演唱,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唱。
教师:"太棒了!现在,我们来看看歌谱。你们能找出哪些音符吗?"
学生观察歌谱,指出不同的音符。
教师:"很好!我们一起来学唱这些音符。"
师生一起学唱歌谱。
环节三:巩固延伸
教师:"你们已经学会这首歌了,现在我们来做些更有趣的事。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让这首歌更有特色?比如,可以为歌曲加上一个引子,或者设计一个结尾。"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时间到,让我们看看每组的创意表现。"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创意版本。
教师:"太精彩了!每个小组都有独特的想法。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仡佬族的文化。仡佬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
教师简要介绍仡佬族的风土人情。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仡佬族的儿歌《荡秋千》。通过这首歌,我们不仅体验了音乐的快乐,还了解了仡佬族的文化。大家觉得这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作业:
教师:"回家后,大家可以继续练习演唱《荡秋千》。还可以试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比如加入动作,或者画一幅画来表达歌曲的意境。下次上课时,我们一起分享你们的创意作品。"
十、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环节:
通过生动的导入和初次聆听,激发学生对《荡秋千》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多感官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对歌曲的初步印象。
(2)探究音乐环节:
采用多种形式学唱歌曲,如接龙演唱、分组练习等,深化学生对歌曲内容和音乐特点的理解。通过反复练习和互动,帮助学生克服节奏难点,特别是对八分休止符的把握。
(3)巩固延伸环节: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表现,培养音乐创新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结合仡佬族文化知识的介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十一、板书设计
《荡秋千》
仡佬族儿歌
欢快、活泼
注意节奏(八分休止符)
创意表现
文化了解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活动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情境创设和体验式学习,学生深入理解了歌曲内容和仡佬族文化。课堂互动频繁,学生参与度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节奏训练方面,特别是对八分休止符的处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但仍有少数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未来可以考虑设计更多针对性的节奏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创意表现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时间略显不足,未来可以适当增加这部分的时长,给予学生更多发挥空间。此外,可以考虑增加一些评价环节,如生生互评或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文化介绍部分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未来可以考虑结合多媒体资料,如视频或图片,使文化介绍更加生动形象。本节课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音乐技能和文化认知方面都有所收获。后续课程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