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6 18:0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图片中“猪”形象的变化可用于佐证( )
河姆渡遗址陶器上的“猪” 良渚遗址玉璧上的“猪”
A.中原地区成为文明的中心 B.艺术开始在生产中产生
C.长江下游畜牧业产生发展 D.食物主要源于家庭养殖
2.距今约4700年至2800年的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出土了110粒完整炭化稻米,埋藏较为集中,经复原为新鲜稻谷,属于粳稻类型,在形态上与现今盛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粳稻最近,与普通野稻最远,已是栽培稻。这反映出该时期( )
A.稻作农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社会经济主体
B.稻谷已成为该地区古代先民重要食物资源
C.岭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流比较密切
D.农业起源呈现多元性与一体性的内涵特点
3.清代福建人郭起元曾记载;“闽地二千余里,原隰饶沃,山田有泉滋润,力耕之,原足给全闽之食……今则烟草之植,耕地十之六七……如此闽田既去七八,所种粳稻菽麦亦寥寥耳,由是仰给江、浙、台湾。”据此可推知,烟草的传入( )
A.加重农民生活负担 B.易引发粮食危机
C.导致传统经济解体 D.扩大了耕地面积
4.古人类研究专家通过对植硅体的分析发现,早在5600年前,稻作农业已扩散至海南,另有考古学家在距今约3696年至3550年的海南湾仔头遗址获取了炭化稻谷,从测量数据显示,这属于驯化稻。这能够说明海南( )
A.稻作农业比较成熟 B.是原始农业的发源地
C.种植水稻历史悠久 D.人们以定居生活为主
5.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距今约5300-4500年的大型遗址中,出土了能够纺织细纱的纺轮以及大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其中部分陶器具有仰韶文化特征,还出土了比较大粒的粳型水稻种子、碳化粟粒及高等级墓葬和礼器。以上考古发现反映( )
①长期定居聚落快速发展 ②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等共享
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④比较完善的国家机器已经出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石磨棒和石盘,它们是粮食去皮或磨粉的加工工具。在西北和华北的遗址中还出土了更先进的加工工具石臼和石杵;在山西夏县村及西安半坡等遗址中,均出土了谷粒化石和窖藏。这说明当时( )
①社会阶级分化较为明显②出现较稳定的定居生活③集渔猎业被完全取代④农业生产得到一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如表是关于清代前期湖广地区粮食流向江浙地区的几则史料。据此可知,该时期( )
时间 史料
康熙十八年初 (湖广米粮)运菜于江宁。
康熙十九年初 (湖广米粮)运贮杭州备米仓。
康熙四十六年 江苏旱,发帑籴湖广粟。
雍正八年 准淮商运湖广米三十万(石)售于沿途。
雍正十一年 定浙江每岁秋收后,往湖广采买。
乾隆十六年 拨楚米二十万(石)运浙。
A.江浙地区农业生产的衰退 B.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
C.政府管理市场的经营秩序 D.湖广地区成为粮食中心
8.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山区,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命……并逐步发展起了生产率更高的新灌溉农业和新社会制度。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了文明。材料意在说明( )
A.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 B.农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分工的出现
C.人类逐步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D.文明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9.据文献资料记载,元朝时,中国人已经掌握使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沿岸修建了一些冰库,给为宫廷运送新鲜果蔬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朝在紫禁城内修建冰窖,用于冷藏蔬菜瓜果,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食物保鲜技术领先世界 B.官府重视食物保鲜技术
C.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D.保鲜技术助推长途贩运
10.2023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其位于进入良渚古国腹地的必经通道。出土遗迹可见大量的螺壳、鱼骨和菱角等水生动植物,较少的猪、鹿和牛、水稻等陆生动植物。玉器具备周边文化特征。据此可推测当时( )
A.食物结构比较单一 B.社会分工还不明显
C.阶级分化较为严重 D.存在一定物质交换
11.《夏小正》记载:正月时有俊风,农纬厥耒(整理农具),囿有见韭;三月越有小旱,始蚕,祈麦实;四月囿见有杏;五月种黍。这说明当时历法( )
A.适应精耕细作模式 B.小农思想蕴含其中
C.受生产生活的影响 D.促使节气观念产生
12.如表关中地区早期肉食资源获取演变历程表,这表明当地( )
时期 获取方式
仰韶早期 狩猎动物为主,饲养家畜为辅
仰韶中期至商代 饲养家畜为主,狩猎动物为辅
西周时期 靠饲养家畜
A.人口迁徙规模扩大 B.农业技术发展迅速
C.阶级分化进程加快 D.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13.有人将夏商时期称为“粟文化的王朝”,是缘于( )
A.此时稻作农业生产体系己经形成 B.面粉开始成为北方饮食主要食材
C.当时人们开始了对谷子驯化栽培 D.小米成为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
14.在大汶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墓主人手握獐牙勾形器的现象。从墓葬发掘的情况看,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并且和其他墓葬相比,有獐牙器的墓葬,随葬品都比较丰富。这可以用来说明大汶口文化( )
A.定居农业开始出现 B.通过战争掠夺财富
C.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15.大溪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在四川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对其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出土文物千余件,其中有大量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锛、石镰、骨镞、石镞、牙制鱼钩、石网坠等。这说明大溪文化( )
A.反映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B.是中国南方稻作农业起源
C.农耕技术受河姆渡文化影响 D.农业生产与采集渔猎并存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封建社会的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足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畜牧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牧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乳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
——摘编自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根据史料,指出古代中西方在农业和畜牧业比重上的差异,及由此引发的饮食文化的不同。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津巴布韦附近的山上有许多花岗岩岩石,这些岩石由于日夜光照的温差而自然分裂成平整的石片。如果人们在岩石上烧火,然后突然往上面浇水,岩石也会整整齐齐的裂开。大津巴布韦的人就用这个办法取得平整的石片。然后用硬槌修饰成石砖,而不必施用水泥黏合。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围墙平整且稳固,高高耸立而坚固不倒。路口处再用木头和硬梁修建,起初房子是建在山上,久而久之也在谷地里建房子。当时的人依靠简单的刀耕火种为生,既没有灌溉也不用人工施肥,一旦耗尽了原先耕地的地力就迁到别的森林地带去。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耕种的土地必然越来越多,休耕土地的数量越来越少,原来的农业周期被打乱了。这样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过度放牧和人口大量涌入新地区,这种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注定了大津巴布韦必然要被废弃。
材料二: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历代统治者都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在安定人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和恢复生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封建社会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国古代粮食流通思想围绕“政府还是市场”这一主题展开,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政府的全面干预,复到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以至于乾隆时期明确的市场主导,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粮食安全的最基本含义就是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保障粮食供应,在《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荒政十二书”一节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荒政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仓储救荒理论和灾荒预防理论。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大津巴布韦的建筑特色,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一特色的原因,并分析大津巴布韦最终被度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良渚遗址和河姆渡遗址都有猪的形象,可知长江下游的畜牧业有所发展,C项正确;河姆渡和良渚遗址是在长江下游,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D项“主要”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材料表明在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感驮岩遗址中出土了栽培稻,这说明当时该地区也广泛种植这种水稻,也就是稻谷已成为该地区古代先民重要食物资源,B项正确;当时该地区的经济主体是稻作农业合适采集狩猎材料不涉及,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出土稻米,在形态上与现今盛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粳稻最近,不能说明当时岭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流比较密切,排除C项;农业在距今约4700年前早已起源,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依据材料,原本可以自给自足的福建地区,由于大量耕地被用于种植烟草(“烟草之植,耕地十之六七”),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所种粳稻菽麦亦寥寥耳”),需要依靠从江、浙、台湾等地输入粮食才能满足需求,这很容易引发粮食危机,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烟草种植加重农民生活负担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导致传统自然经济解体是在近代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是耕地用于种植烟草的面积增多,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不是耕地面积的实际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新石器时期中国。据材料“早在5600年前,稻作农业已扩散至海南,另有考古学家在距今约3696年至3550年的海南湾仔头遗址获取了炭化稻谷,从测量数据显示,这属于驯化稻”可知,海南很早就驯化和种植水稻,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开垦田地、播撒稻种、管理稻田、待稻成熟后的收获等信息,不能得出稻作农业比较成熟,排除A项;我国最早的原始农耕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排除B项;材料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在海南的出现,而没有提到定居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现象可知,屈家岭遗址出土的纺轮、陶器、水稻种子、碳化粟粒体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发现的高等级墓葬和礼器体现阶级分化情况,这些都表明屈家岭先民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中,发展水平较高,①正确;屈家岭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但部分陶器却具有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特征,体现中国境内不同区域文明的联系和影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③正确,B项正确;高等级墓葬和礼器是贵族专享的,表明不平等和阶级分化已经出现,②错误;屈家岭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比较完善的国家机器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且材料也没有国家权力、政治领袖出现的相关信息,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遗址中发现了石磨棒和石盘,它们是粮食去皮或磨粉的加工工具,还出土了更先进的加工工具石臼和石杵,说明这一期农业生产工具有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使农业生产得到一定发展,随着农业发展人们生活逐渐走向定居,生活较为稳定,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①错在未涉及私有制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社会阶级分化较为明显;③错在未涉及渔猎方面的的论述,不能得出渔猎业被完全取代,且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清代前期湖广地区粮食流向江浙地区,说明当时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正在逐渐形成,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江浙地区农业生产是否衰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管理市场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从湖广地区运粮到其他地区,无法判定其是否为粮食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进步,也即材料所述“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了文明”,D项正确;材料仅能看出两河流域产生了文明,不能断定“最早”,排除A项;农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指的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材料侧重农业革命对社会制度发展和文明产生的作用,“社会分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侧重说明农业革命、社会制度与文明产生的关系,“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元朝时,中国人已经掌握使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沿岸修建了一些冰库,给为宫廷运送新鲜果蔬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朝在紫禁城内修建冰窖,用于冷藏蔬菜瓜果,保证对皇宫的供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C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中国的食物保鲜技术与其他国家的食物保鲜技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保鲜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官府对于食物保鲜技术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食物的储藏,未涉及长途贩运,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良渚古国腹地的郎溪磨盘山遗址,出土遗迹可见大量的与陆地生物不相匹配的螺壳、鱼骨和菱角等水生动植物,说明当时可能存在一定的交换,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食物较多,而非单一,排除A项;玉器具备周边文化特征,说明分工已经出现,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阶级分化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夏小正》主要对农具、农时作了记载。由此可见材料体现夏代历法与农业生产相关,C项正确;夏朝的农业还没有实现精耕细作,排除A项;夏朝还未出现小农经济,排除B项;节气观念只体现材料记载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从仰韶早期到西周时期,关中地区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从狩猎为主到饲养家畜为主,这种方式的转变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即农业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剩余粮食来饲养动物,反映出当时农业技术得到了发展,B项正确;人口迁移规模变化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阶级分化和肉食资源获取方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C项;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夏商时期粟文化发达,小米成为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D项正确;夏商时期粟文化发达,而稻作农业体系形成于宋朝,排除A项; 面粉开始成为北方饮食主要食材是在宋朝,排除B项; 粟的驯化栽培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且其随葬品“比较丰富”,可以判断当时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已经较为明显,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财富的积累方式,排除B项;一般认为早期国家已经产生是在夏朝,且材料并没有明显体现公共权力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出土的成产工具石斧、石锛、石镰、骨镞、石镞、牙制鱼钩、石网坠,可知包括种植工具和渔猎工具,表明农业生产与采集渔猎并存,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了大溪文化一处遗址,不能得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具体的农作物,不能得出是中国南方稻作农业起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该地区是否与河姆渡文化有所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6.差异:古代西方农牧并重;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不同: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中国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第一小问差异,阅读材料进行梳理即可,据材料“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据材料“南欧、中亚……很早就使用重犁……养牛较多”、“养羊业比较普遍”、“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可知,古代西方农牧并重。
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材料西方“很早就有食肉、饮乳酪的习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相比较而言,我国饮食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17.(1)特色:石头建筑,硬槌修饰。
原因:自然环境影响;保护财产和家脊。
原因:人口大量增加;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垦殖;人口大量迁移。
(2)内容: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重视粮食仓储;关注粮食流通;完善荒政思想。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津巴布韦。特色:根据材料“大津巴布韦的人就用这个办法取得平整的石片。然后用硬槌修饰成石砖,而不必施用水泥黏合”可分析出石头建筑,硬槌修饰。
原因:根据材料“在大津巴布韦附近的山上有许多花岗岩岩石”可分析出自然环境影响;根据材料“围墙平整且稳固,高高耸立而坚固不倒”可分析出保护财产和家眷。
原因:根据材料“人口的急剧增加”可分析出人口大量增加;根据材料“耕种的土地必然越来越多”可分析出耕地减少;根据材料“生态环境的恶化、过度放牧”可分析出生态环境恶化;根据材料“休耕土地的数量越来越少,原来的农业周期被打乱了”可分析出过度垦殖;根据材料“人口大量涌入新地区”可分析出人口大量迁移。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内容: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根据材料“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在安定人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和恢复生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可分析出重视粮食仓储;根据材料“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政府的全面干预,复到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以至于乾隆时期明确的市场主导,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可分析出关注粮食流通;根据材料“《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荒政十二书’一节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荒政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仓储救荒理论和灾荒预防理论”可分析出完善荒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