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圩初级中学 九 年级 语文 下册导学案
课 题 12.科学与艺术 主备人 1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学习目标 1、学习摘引和转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2、让学生懂得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事物不是孤立的,而且普遍联系的。3、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学习重点 1、让学生懂得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2、明白科学与艺术沟通的意义。
学习难点 对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理解。
新课导引 我们常常以为科学与艺术是截然分开的,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际上,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许多伟大的人物既是科学家,也是艺术家,如达 芬奇等。关于这一点,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科学与艺术》的序言中做了精彩的阐述。
知识超市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①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科学的自然定律,是由人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组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的,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所谓的“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品味】科学的自然定律,是由人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组成的。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 因此说,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艺术,例如诗歌、绘 ( http: / / www.21cnjy.com )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品味】画线句强调了人类的创造力,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举例论证。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公元1037—1101年)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②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 ) 【段析】列举唐代李白的《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酒问月》和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不同作者所写的同一题材的诗词——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真理的普遍性”。 【品味】不管是唐代的李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是宋代的苏轼,他们笔下的“月”虽经历了朝代的更替,但“月”还是那个“月”,依然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段析】举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品味】举例论证。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③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段析】结语,重申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 第二部分第一层: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情感”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应。 科学,例如天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段析】本段揭示了科学家“创造”科学的方法,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品味】科学家“创造”科学的方法,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 在科学中,人们研 ( http: / / www.21cnjy.com )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 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段析】本段以物理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为例,证明科学是人类智慧、人类“创造力”所为。第八自然段和第九自然段讲科学的创造力。 【品味】列举物理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证明科学是人类智慧、人类创造力所为。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④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品味】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其覆盖面是极广的。但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广,它的本身是不会变的。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⑤列举“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 【段析】以极其典型的事例,举例论证第九自然段的观点一一科学的普遍性。 第二部分第二层:讲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第二部分:具体论证论点。 【品味】举例论证。这是极为典型的科学普遍性的实例。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它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段析】论述科学和艺术在“普遍性”方面“不完全相同”。科学的普遍性(真理性)植根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品味】科学的普遍性涵盖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完全相同”,因为“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这就是说科学的普遍性植根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普遍性。 “尽管科学的普遍性……有着很强的关联”是过渡句,前半句承上,后半句启下。 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 ( http: / / www.21cnjy.com )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它的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 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善的意境吗 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段析】讲“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 第三部分:综合论述科学和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品味】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通俗易懂。答案速查①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所谓的“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的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②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所写的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③强调艺术的创造力的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④科学的创造力: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着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被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⑤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着这些应用而改变。
课堂检测 不能让流言牵着鼻子走 林治波 ①前不久,“中国脐橙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湖北省秭归县的朋友来访,忧心忡忡地谈及脐橙的销售问题。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一个手机短信让全国的橘子卖不动,我们担心橘子的命运会在脐橙身上重演。产品品质再好也经不起流言的冲击,媒体得帮帮我们呀!” ②这些年来,因谣言、流言广为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而给某个产业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屡有发生。比如,曾有媒体报道,中国啤酒厂家在生产啤酒时为了去除沉淀物而大量使用甲醛。这个说法迅速传往境外,导致大量中国啤酒被国外商家退货。尽管后来的检测证明,许多中国啤酒根本不含甲醛,即便含有甲醛,含量也远低于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甚至低于天然食品中的含量,但巨大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另一起类似事件是关于香蕉的,先是说“催熟香蕉有毒”,后来又传出香蕉中含有“疑似SARS病毒”,一时间人们谈蕉色变,香蕉无人问津,蕉农血本无归,光是海南一个省的损失就超过5000万元。 ③一再发生的谣言流传导致巨大损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件说明,在信息化时代,“三人成虎”的效应被现代传媒手段急剧放大了。一个并不准确的消息,甚至十分荒谬的谣言,借助于手机和网络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全国,传遍海内外,给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害乃至毁灭性打击,对此我们不能不加以重视,并切实寻求对策。 ④首先是要加强平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监管。广大公众和消费者之所以对谣言、流言采取“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产品的确存在质量问题。如果把平时的监管抓紧抓好,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谣言、流言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市场。 ⑤其次是建立应急机制。突发性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件和谣言流言往往骤然降临,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应急机制,始终紧绷应对突发性事件这根弦,力争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拿出对策,利用多种传媒手段“切断”谣言,把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比如,去年的香蕉风波出现后,海南省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一方面在媒体上澄清谣言,一方面安排冷库敞开大门接纳香蕉,100多万元财政资金及时补贴运输车辆,有效地减少了损失。⑥此外,还要追查谣言源头。对社会危害严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的传言,必须追究源头,依法惩治,这是减少谣言流传的最好方法。连续几起谣言传播的事件并未受到追究,这显然不利于从源头上堵住或减少谣言。⑦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透明,提高政府公信力,否则即使应对及时、手段齐备,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总之,在信息化时代应对“传言危机”,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策略和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及时主动地加以处置,而不能被谣言流言牵着鼻子走。鉴赏要点本文观点鲜明,例证确凿,语言简明易懂,是一篇佳作。 问题探究1.请在选文中用横线画出全文的论点。2.选文的第②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选文内容,从下面的两句话中任选一句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后来又传出香蕉中含有“疑似SARS病毒”,一时间人们谈蕉色变。(2)不能被谣言流言牵着鼻子走。参考答案:1.在信息化时代应对“传言危机”……而不能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谣言流言牵着鼻子走。 2.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以啤酒和香蕉因谣言而受严重经济损失的事例说明谣言的严重危害性,从而全面论证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3.(1)由“谈虎变色”这个成语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来,生动形象,深刻论述其危害性。 (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深刻地论述了高度重视应对突发性事件和谣言流言的重要性。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