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学习重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难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知识梳理】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内容:①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指导,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②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③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3.改革开放:(1)对内改革:①农村突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渐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②城市推进:1984年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2)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3)改革开放的深化: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世贸。
4.“一国两制”构想: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1)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实践:港澳回归。①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③台湾问题: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1992年“九二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2015年习马会。对待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台独”势力和外国干涉势力)。
香港、澳门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是内政问题。
达标检测
1.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法制建设成就有( )
A.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
B.颁布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C.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这主要是为了( )
A.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B.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错误
C.恢复市场经济的活力
D.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3.1992年12月,山东省诸城市政府因国企亏损以致财政负重不堪,将国营电机厂变卖给本厂职工,电机厂由此成为我国第一家改制的国有企业,并以“股份合作制”公司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诸城改制”最终得到中央的认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股份合作制”被正式承认为国企重组的手段之一。这表明我国
A.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积极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
C.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D.公有制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冲击
4.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依据是
A.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已经形成 B.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核心形成
C.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D.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5.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地提出首先要突破把计划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反映了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立 B.市场经济框架的基本形成
C.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发展 D.建设市场开放体系的需要
6.1986年,国务院批复:“当前,特别要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要尽快修建黄浦江大桥及隧道等工程,在浦东发展金融、贸易、科技、高教和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新居住区,使浦东新区成为现代化新区。”该批复
A.拉开了上海对外开放的序幕
B.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有利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