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月考化学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郯城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月考化学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1-06 22:5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郯城一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一化学月考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请将第I卷选择题的正确选项用2B铅笔填涂至答题卡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Cl 35.5 Na 23 Mg 24 Al 27 Si 28 Fe 56 Cu 64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电解质,后者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NaCl晶体、BaSO4 B.铜、二氧化硫
C.液态的醋酸、酒精 D.熔融的KNO3、硫酸溶液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存在游离态
B.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混合物肯定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3.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48g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A 
B.Na在O2中燃烧时,若转移0.2NA电子,则消耗1.12LO2(标况)。
C.4℃时9mL水和标准状况下11.2L氮气含有相同的原子数
D.同温同压下,NA个NO与NA个N2和O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不相等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Cl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出Na+和Cl-
B.NaCl是电解质,故NaCl晶体能导电
C.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
D.电解质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数目越多,该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5.下列物质在生活中应用时,起还原作用的是( )
A.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食醋除水垢
C.明矾作净水剂
D.铁粉作食品袋内的脱氧剂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或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托盘上各放一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2g砝码,称取2.0gNaOH固体
B.保存FeSO4溶液时,可以加入铁钉或铁粉来防止Fe2+被氧化
C.向沸水中边滴加FeCl3溶液边用玻璃棒搅拌,可制得Fe(OH)3胶体
D.检验红砖中的红色物质是否是Fe2O3的操作步骤为:样品→粉碎→加水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加KSCN溶液。
7.下列反应中,反应后固体物质质量增加的是( )
A.氢气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B.二氧化碳通过Na2O2粉末
C.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D.Fe(OH)2在空气中灼烧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1L1 mol·L-1的氯化钠溶液中取出10ml,其浓度仍是1mol·L-1
B.配制0.5L 10 mol·L-1的盐酸,需要氯化氢气体112L(标准状况)
C.0.5 L 2 mol·L-1的氯化钡溶液中,钡离子和氯离子总数为1.806×1024
D.10g 98%硫酸(密度为1.84g/cm3)与10mL18.4 mol·L-1硫酸的浓度是不同的
9.下列反应所得溶液中一定只含一种溶质的是( )
A.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
B.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C.向蒸馏水中加入少量金属Na
D.向FeCl2溶液中加Zn
10.在下列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H+、K+、Fe2+、NO3-???????????? B.Fe3+? Na+? SCN-、?Cl-
C.Cu2+、NO3-、OH-、Cl-?????????????D.Mg2+、K+、Cl-、NO3-
11.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且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制备并检验氢气的可燃性 B.除去CO2中的HCl
C.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 D.制备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其颜色
12.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
A. 盐酸与石灰石,盐酸与碳酸钠
B. 硝酸银与氯化钠,硝酸银与盐酸
C. 硝酸与氢氧化钠,硫酸与氨水
D. 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硫酸铜与氢氧化钡
13.检验Na2CO3溶液含有的Cl-和时,选用的试剂及加入的先后次序是(   )
A. HCl、BaCl2、AgNO3 B. AgNO3、HNO3、Ba(NO3)2
C. HNO3、Ba(NO3)2、AgNO3 D. AgNO3、HC1、BaC12
14.?下列实验均发生了化学反应:①将铁钉放入CuSO4溶液中;②向FeSO4溶液中滴加浓HNO3;③将铜丝放入FeCl3溶液中。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上述实验证明了氧化性:Fe3+>Fe2+>Cu2+????
B.上述实验证明了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C.实验①、③中的化学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D.向三个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最终都有Fe(OH)3生成
15.己知在碱性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2R(OH)3 + 3C1O-+ 4OH- = 2RO4n-+3Cl- +5H2O。则RO4n-中 r 的化合价是 (   )
A. +3 B.+4 C. +5 D.+6
16.aL某浓度的SnC12溶液与过量FeC13溶液充分混合后,再加入L 0.2000 mol·L-1 K2Cr2O7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SnC12的浓度为(   )
(提示:①2Fe3++Sn2+=2Fe2++ Sn4+;②6Fe2++Cr2O+14H+=6Fe3++2Cr3++7H2O)
A.0.3000 mol·L-1 B. 1.2000 mol·L-1
C.0.0333 mol·L-1 D. 0.1333 mol·L-1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实验室需要0.1 mol·L-1NaOH溶液480mL。根据溶液的配制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图所示仪器中,配制上述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_________(填序号),除图中已有仪器外,配制上述溶液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
(2)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字母表示,每个操作只用一次)__________。
A.用少量水洗涤烧杯2次~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在盛有NaOH固体的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溶解
C.将烧杯中已冷却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 cm~2 cm处
(3)实验两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先用于__________、后用于__________。
(4)根据计算用托盘天平称取的质量为 g。在实验中其他操作均正确,若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则所得溶液浓度 0.1 mol·L-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8.(14分)电子工业常用30%的FeCl3溶液腐蚀敷在绝缘板上的铜箔,制造印刷电路板。某工程师为了从使用过的腐蚀废液中回收铜,并重新获得氯化铁溶液,准备采用下列步骤:
(1)请写出上述实验中加入或生成的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③ ④ ⑤ ⑥
(2)合并溶液通入⑥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
(3) 若向废液中加入任意质量的①物质,下面对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分析合理的是(  )
A.若无固体剩余,则溶液中一定有Fe3+
B.若有固体存在,则溶液中一定没有Cu2+
C.若溶液中有Cu2+,则一定没有固体析出
D.若溶液中有Fe3+,则一定还有Cu2+
(4) 若向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其实验现象为 。
19.(14分)工业上,向500—600℃的铁屑中通入氯气生产无水氯化铁(氯化铁遇水能反应);向炽热铁屑中通入氯化氢生产无水氯化亚铁。现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上述过程进行试验。
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 制取无水氯化铁的实验中,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2+4HCl(浓)  MnCl2+2H2O+Cl2↑
该反应的氧化剂为 ,氧化产物为 。
生成标况下11.2L Cl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
(3) 制取无水氯化亚铁的实验中,装置A用来制取 。
(4)该装置制取氯化铁时,存在两点明显缺陷,分别是 ;

20.(10分) A、B、C是三种常见的化合物,A为淡黄色固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A的名称 ;
(2) 若取甲和A的混合物12.4g与足量的B反应后,生成的丙和乙恰好完全反应,且所得C溶液的体积为100mL,所得C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3) 甲与B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A和CO2反应的方程式: ,
C和A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高一化学月考试题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B
A
C
D
B
B
D
C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B
C

D
A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2分)
17.⑴ b,d 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⑵ BCAFED
⑶ 搅拌 引流 ⑷ 2.0g 小于
18.⑴ ③ Fe和Cu ④ HCl ⑤ FeCl3和HCl ⑥ Cl2
⑵2Fe2++ Cl2====2Fe3++2Cl- ⑶D
⑷先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19.⑴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D中导管插入水中,用酒精灯微热烧瓶,D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后,导管内有一段上升的水柱,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⑵ MnO2 Cl2 6.02×1023 ⑶ HCl
⑷ A与B之间缺少一个除去氯化氢的装置;
C和D之间缺少一个干燥装置。
20. ⑴ 过氧化钠 ⑵ 4 mol·L-1
⑶2Na+2H2O==2 Na++2OH-+2H2;
2Na2O2+2CO2==2Na2CO3+O2
2Al+2OH-+2H2O==2 AlO2-+3H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