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6 22:5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2课
大学之道
激趣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大学》等相关文化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课堂环节
01.知人论世
02.初读感悟
03.深度探究
04.思考延伸
环节01
知人论世
《礼记》的由来
《礼》 记 《礼记》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指的是儒家经典《士礼》,后常指《仪礼》后来又称作《礼经》。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孔子弟子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以辅助理解,总称之为“记”, 属于《仪礼》的附庸。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了解《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大学》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至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中庸》(礼记第31篇)《论语》《孟子》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解题
“大学”含义
大学与小学

“大学之道”
“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安邦之道。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规律和原则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环节02
初读感悟
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任务3: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
环节03
深度探究
文言解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
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光明正大的美好品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
亲近爱抚民众/新民
达到
介词,引出对象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事物发展规律
文本探究
活动二:问题探究
思考1: 第一段三句话讲了什么内容?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第二句:承接上文,回答“如何达到大学之道”
第三句:总结上文,阐明事物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三纲
明明德
天道天得天理
解除欲望之蔽
彰明道德之光
亲民
济世达人
求新求善
至善
个人完满
社会和谐
内圣
外王
终极目标
文本探究
亲,当作新。 ——程颐
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字“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朱熹
自己明明德了,就推己及人,帮助他人也明明德,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使其成为新民。
亲民,亲近民众。 ——王阳明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 状语后置句
形容词使动使……整齐有序
形容词使动使……端正
形容词使动使……真诚
修养自身的品性
获得
推究事物的原理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一律,一概
文本探究
致 《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说;回答
《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获得;得到
《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请;招集
八目
格物
革除事务之蔽
穷究事物之理
致知
知万物之理
得心智明朗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修身
正心
身有所忿懥,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八目
其家不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管理国家事务
协调社会关系
明明德于天下
尚德崇义民本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思考4:“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明确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思考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
明确 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①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 “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思考6:“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
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
亲民
实践出真知
人的全面发展
自我完善,家庭责任
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社会责任,普世价值弘扬
以德治国,立德树人
以民为本
思考: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明确 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②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活动三:思辨探究
不把对别人的付出当成投资……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