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必备知识基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西哲学史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没有被不少哲人搞清楚,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观点。比如,孔子把人分为“生而知之者”与“学而知之者”,他认为有一类人天生就知道很多,但他自己却很谦虚,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创立,科学地解决了认识论的根本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陶行知也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获得并保持正确思想观念的方法途径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多调查研究,多总结经验,这样便可以少犯错误。1965年7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李宗仁时曾如实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B.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C.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上涨,叫“牛市”;反之,叫“熊市”。
B.外国的地摊书到了国内就变成了“传世经典”,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值得深思。
C.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为“活菩萨”。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初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革新中的事物也是如此,因为革新正是时间所孕育的婴儿。
然而,正如创业难于守成,好的开端是一切后继者的模范。在人类的心灵中,恶似乎有一种自然的动力,它可以在发展中增强。而善却似乎缺乏一种动力,总是在开始时最强。革新乃是驱除“恶”的药物。有病而不服药就意味着不断地患新病,因为事物终归是要随着时间而发展的。因此,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又无智慧使之改革,那么其结局只有毁灭。
既成的习惯,即使并不优良,也会因习惯而使人适应。而新事物,即使更优良,① 。对于旧习俗,新事物好像一位陌生的不速之客,它引起惊异,却不受欢迎。
然而,历史是川流不息的。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时间本身正是立志改革者的楷模。它在运行中更新了世间的一切,表面上却又使一切似乎并未改变。假如不是如此,新事物发生得太突然,就难免会遇到极大的反对力量。所以实行改革要十分谨慎。每一次改革都必须是确有必要而并非为了标新立异。② 。要注意到,即使有很多人赞同,它还是很危险的!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革新是时间所孕育的婴儿,革新中的事物如初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
进行认识论教育——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
从哪里来的 >》)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失败,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 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
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当时你说他,他不听,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为什么 人家是“权威”,王明曾受到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
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
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
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
(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
赢在人才!》,《北京日报》)
材料三 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用方针、政策指导实践则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
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
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
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主观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
7.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
B.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C.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
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只要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都不能被认为是真理性认识。
8.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一些管理咨询公司从不研究行业、企业实际,动不动就照搬照抄世界500强公司的理论,盲目给企业开处方。
B.许多缺点和错误根本上是由一些领导满足于听纸上的报告,听口头汇报,下去的时候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的。
C.人们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合乎规律。
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
9.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并简要说明。
10.在阐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时 ,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2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A 解析 “行动是老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行动”比作“老子”。A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发”比作“秋霜”。B项,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远看”对“近听”,“山有色”对“水无声”。C项,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摘星辰”这一不可能出现的现象突出楼之高。D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知”来形容“雨”,赋予“雨”以人的特点。故选A项。
2.D 解析 文中引号标示直接引用。A项,标示特定称谓。B项,标示讽刺和否定。C项,标示特殊含义。D项,标示直接引用。故选D项。
3.参考答案 在中西哲学史上,不少哲人没有搞清楚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
解析 画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没有被不少哲人搞清楚”被动句使用错误,从后文来看,是从“人”的角度来谈的,所以可以改为主动句,即“不少哲人没有搞清楚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二是句式杂糅,可改为“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
4.参考答案 ①原句是倒装因果复句,果在前,因在后,有强调原因的作用。②原句更符合一般人的认知过程,由熟悉到陌生。③原句由浅入深,使用倒装句,表述与后文一致。
解析 原句是倒装因果复句,改写后的句子是正常语序的因果复句,原句先说结果,再解释原因,有强调原因的作用;原句先说“初生的婴儿”,由此引出“革新中的事物”,抓住了两者之间的共性,使读者有从熟悉到陌生的阅读体验,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后文多用倒装句,表述内容由浅入深,原句采用倒装因果复句,与后文在表述上更一致。
5.参考答案 ①也会因不习惯而受到非议 ②从事改革更不可轻率
解析 ①所在句子与前句是对举,句式相同,意思却相反。据此可知,应填写“也会因不习惯而受到非议”。②前文“实行改革要十分谨慎”是肯定句,“每一次改革都必须是确有必要而并非为了标新立异”先肯定后否定,因此横线处可填写一个否定句;再联系前文“要十分谨慎”可推知,应填写与之意思相一致的否定句。
6.B 解析 A项,“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错,根据材料一可知,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C项,由材料二中的“我认为……幌子的唯心论”可知,选项中的“好就好在……唯心论”是作者的观点。D项,“……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错,材料三说的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选项张冠李戴。
7.C 解析 C项,“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错,由材料一可知,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8.D 解析 材料二论证的观点是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D项,“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说的是追求的问题,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9.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具有说服力。如文章先以陈独秀、李德、王明等人为反面事例,后以毛泽东为正面事例,论证了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具有说服力。②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如“掉脑袋”“圣旨”等词语的使用。
10.①材料一对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进行解读,重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②材料三立足现实,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