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一、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2)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欣赏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3)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死离别。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4)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5)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 ”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的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 ”,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6)高适的《燕歌行》中,“ ”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 ”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7)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 , ”的凄凉与悲壮。
(8)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他的仰慕与赞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也提到了李广,这两句是“ , ”,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赴边疆打仗的将军的不满。
2.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 ”。
(2)《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 , ”。
(3)《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清脆激越的一句是“ ”;形容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的一句是“ ”。
(4)《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诗句是“ ”,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诗句是“ ”。
(5)《李凭箜篌引》中侧面写乐声的诗句是“ ”“ ”。这里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从客体落笔,写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诗人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6)《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高高在上的天帝,也被箜篌声所打动。
(7)《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写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8)《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感动不已,“ ”;乐声感物至深,致使“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蛟,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3.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的“ , ”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2)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无限怅惘的句子是“ , ”。
(3)《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两句是“ , ”。
(4)《锦瑟》一诗中借物发端,以埋怨的口吻引发华年之思的两句是“ , ”。
4.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书愤》在对比今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
(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诗句是“ , ”。
(3)《书愤》中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的诗句是“ , ”。
(4)《书愤》中写早年激烈的战斗生活的诗句是“ , ”。
二、课内古诗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燕歌行并序(节选)
高 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前四句交代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埋下伏笔。
B.“扌从金伐鼓下榆关”引出的四句写出征阵容。意象鲜明,凸显边塞诗特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C.“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一片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与胡骑拼杀,突出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D.“战士”两句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6.本诗序言说“感征戍之事”而和之,本诗抒发了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的前四句开门见山,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紧接四句,“昆山”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接着诗人借想象的翅膀描写天庭,把读者带到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想象大胆新奇。
C.再接四句,“石破”句一个“逗”字将视觉转化为听觉,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事件联系起来,既出人意料,又感人肺腑。
D.最后两句,用忘记睡眠的吴刚和蹲伏在一旁任露水打湿皮毛也不肯离去的玉兔,衬托乐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8.结合全诗,从艺术手法上欣赏,《李凭箜篌引》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诗人只是运用了比兴手法,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写诗人自己曾有过像庄周梦蝶那样美好的追求,可如今只能把自己的爱心像望帝那样托付给杜鹃。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负盛名,诗题《锦瑟》是用起句的头两个字,全篇旨在咏物。
10.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结合诗中的典故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书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写景与抒情有明显的界限。
B.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
C.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
D.尾联赞扬孔明,并借古讽今,讥刺朝中无人主持北伐。
12.“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 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三、课外古诗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邯郸少年行①
高 适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②!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④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注①高适北游燕赵,先后欲投向信安王李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而未果,此诗为回乡途中经邯郸时所作。②平原君:战国时赵国公子赵胜被封于平原,故有此称,后为赵宰相。其人讲信义,重人才,曾养食客数千。③疏索:冷淡、疏远。④时事:现时的事情,适应潮流的事物。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交代了“游侠子”居住的地方是邯郸,燕赵之地自古多豪杰之士,“游侠子”因此而自我夸耀。“自矜”一词把他们的自得之态勾画得十分生动。
B.诗人抓住“纵博”“报仇”“歌笑”“车马”这几个典型事例和场景,采用了夸张、比喻、拟人手法以烘托渲染,突出了“游侠子”的豪迈意气和不羁的生活。
C.七、八两句是内容上的转折处,由写“游侠子”豪放的生活转入对其内心的揭示。他们渴望凭借侠肝义胆为国建功,却得不到理解,不由得神游千古,怀念重人才的平原君。
D.高适在诗中以“邯郸少年”自况,前半部分借“游侠子”的经历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后半部分则有所议论,将抑郁不平之情进一步表达出来。
14.诗的末两句若奇峰突起,意蕴深远,令人回味。赵熙批曰:“大力收束,何其健举!”请赏析“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①儿女语,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③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④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昵昵:象声词,用来形容言辞亲切。②尔汝:对话时你来我去,不讲客套,是关系亲密的表现。③划然:忽地一下。④未省:不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起句紧扣“听”字,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
B.“浮云”两句表现出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接下来四句,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代替,百鸟齐鸣中,一只凤凰翩然而上,虽饱经跻攀之苦,却还是跌落千丈。
C.诗人虽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妙,却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湿衣”句与“江州司马青衫湿”异曲同工。
D.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直抒胸臆。
16.本诗被清人方扶南誉为“摹写声音至文”。诗中采用了多种手法表现琴声琴艺,试列举两种并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①舞罢②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前溪:在浙江武康县,六朝时为歌舞繁华之地。②舞罢:指牡丹花落尽。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商隐遣词用字的才华在本诗中尽显,诗歌颔联选用“玉盘”“锦瑟”两个意象,使用移情法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赏花人的情感。
B.颈联写牡丹生长的园圃万里阴云密布,花落满地,已非当年的园圃,一年的蓬勃生机已付流尘。
C.第七句,诗人用比拟的手法表现前溪蜿蜒回环,像婀娜的舞者看着牡丹的残花,表现出惜花之情。
D.颔联对仗工整,“迸泪”对“惊弦”、“伤心数”对“破梦频”,强调风雨摧残牡丹使诗人不禁伤心难过,残梦屡惊。
18.李商隐咏花以细腻传神、用事不着痕迹著称。结合全诗,试分析诗人是如何咏牡丹的。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9~20题。
书 愤①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③。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本诗作于庆元三年(1197)春,其时陆游73岁,退居山阴,南有鉴湖。②张巡,唐朝将领,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数月之久,最终力尽城破,被俘后嚼齿吞舌,尽忠而死。③上林苑,汉时宫苑,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宫殿,当时也在沦陷区。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苏武白发苍苍被困大泽中,只有天地还见证着他的一片忠心。
B.诗歌颔联借“久”和“空”写苏武和张巡,既有诗人对他们一片忠贞的赞美,又有对英雄难展抱负的怅惘之情。
C.颈联描写了细雨中的上林苑和夜月下倾颓的洛阳宫,为尾联直抒胸臆做铺垫。
D.本诗笔调雄健,充满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陆游诗歌的特点。
20.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曾评价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本诗是如何体现陆游“亘古男儿”本色的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 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落入叛军手中,逃出后,欲重归河阳李光弼幕府。②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此处借指李光弼,点题“再归河阳幕府”。
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叛军,此处“误落胡尘里”是说裴判官不幸落入叛军手中。
C.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
D.全诗充满了对守节不移、忠义报国之人的赞美之情,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22.本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古诗词诵读
1.(1)扌从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2)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3)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4)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5)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6)校尉羽书飞瀚海 胡骑凭陵杂风雨 (7)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8)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2.(1)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2)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4)吴丝蜀桐张高秋 李凭中国弹箜篌 (5)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6)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7)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8)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3.(1)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2)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4)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4.(1)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3)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4)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5.C 解析 C项,理解有误,错在“正有利于与胡骑拼杀,突出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事实上“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突出的是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着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即利于敌方,而不是利于己方。
6.①对将士奋勇戍边的期待,前八句写边疆战事紧急,将士们应奋勇报国。②慨叹征战之苦,“山川”“大漠”句的萧瑟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③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甚至牺牲,“身当恩遇常轻敌”,表明主旨,揭示战斗失利的主要原因。④对将军士兵不公待遇的愤懑,“战士”句,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反映将士间苦乐不均的现实。
7.C 解析 C项,“‘石破’句一个‘逗’字将视觉转化为听觉”错误。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石破”句一个“逗”字将听觉转化为视觉。
8.①描绘感受,惊心动魄。这首诗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②想象奇特,瑰奇绚丽。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借助联想转化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引人入胜。③活用典故。这首诗用典灵活,将众多神话传说进行了综合加工,熔铸在诗人独特的奇峭词句和想象中,创造了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9.D 解析 D项,“全篇旨在咏物”错误。本诗标题是《锦瑟》,开篇写到锦瑟,以瑟为喻,但不是通篇咏瑟,所以本诗不是全篇旨在咏物。
10.“庄生晓梦迷蝴蝶”,诗人借庄周梦蝶这一典故表达对美好境界的迷惘;“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借杜鹃啼血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如杜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沧海月明珠有泪”,诗人借助沧海珠泪这一典故表达凄寒孤寂的感伤情怀;“蓝田日暖玉生烟”,诗人借良玉生烟这一典故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11.A 解析 A项,“写景与抒情有明显的界限”错,本诗情景交融。
12.①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诗人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②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③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
13.B 解析 B项,没有用拟人的手法。
14.①以“饮美酒”“射猎西山”的豪举,刻画出“游侠子”的英武雄迈之态,风格豪放;与前文相呼应,收束全篇,使诗歌在结构上浑然一体。②借想象(或虚写)的场景抒情。诗人与少年“饮美酒”“射猎西山”,看似旷达,与世“无所求”,实则正话反说,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之情(或怀才不遇、抑郁不平之情)。③以一虚字“且”冠在句首,更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耿介刚强的性格特征。
15.D 解析 D项,错在“无不直抒胸臆”,这首诗是借凤凰间接(隐晦)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16.①对比,首联比以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概,一柔一刚,构成悬殊之势,突出琴声的忽高忽低、抑扬顿挫的特点。②通感,以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最后一落千丈这样极具画面感的视觉形象,表现乐音的起落变化,有新奇、精警之效。③烘托,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答出两种即可)
17.C 解析 C项,“用比拟的手法表现前溪蜿蜒回环,像婀娜的舞者看着牡丹的残花”错误。“前溪舞罢”是诗人想象牡丹凋零的情景如同舞蹈一般。借异日花瓣落尽之时回想今日雨中情景,犹感粉态之新艳,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
18.首联以对比起句,拿石榴花作比较,仅用“先期零落”交代事由;颔联用“玉盘”“锦瑟”两个意象渲染风雨摧残牡丹的气氛;颈联想象牡丹凋零满地时园圃中的荒凉孤寂,表达赏花人的惜花之情;诗歌托物言志,牡丹被摧残而衰败,正是诗人自己命运的写照。
19.A 解析 A项,首联写陆游自己被困鉴湖,依然忠心不改。
20.诗人陆游以一颗报国的壮志雄心尽显其英雄男儿本色。①首联用“孤忠”统摄全诗,直接抒发诗人对国家的一片赤诚。②中间两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矢志不渝的情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③尾联直抒胸臆,进一步抒写自己年华虽老但壮心依旧,就算死去,也要成为鬼中之雄的豪情,语气慷慨激昂。
21.C 解析 C项,“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错误,结合上联中“未解围”“忠义”等词可知,应是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像苏武一样,坚守气节,矢志不降。
22.①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②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