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八年级生物北师大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八年级生物北师大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8-07 07:4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八年级生物北师大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1.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及习性,他研究昆虫的主要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分类法
2.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中主要运用观察法的是( )
A.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 B.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
C.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 D.劳伦兹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
3.下列科学家中,具有“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之称在是( )
A.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
B.对蜜蜂色觉进行研究的弗里斯
C.对小野雁学习行为进行研究的劳伦兹
D.对昆虫进行研究的法布尔
4.对小野雁学习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科学家是( )
A.法布尔 B.弗里施 C.劳伦兹 D.廷伯根
5.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科学家是( )
A.法布尔 B.弗里施 C.劳伦滋 D.廷伯根
6.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科学家是( )
A.法布尔 B.弗里施 C.廷伯根 D.劳伦兹
7.下列探究活动中主要采用观察法的是( )
A.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
B.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
C.探究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
D.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
8.以下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符合事实的是( )
A.劳伦兹研究小野雁学习行为 B.弗里施研究银鸥幼雏求食行为
C.廷伯根研究圣甲虫取食行为 D.法布尔研究蜜蜂的色觉
9.蚂蚁群体中蚁后、雄蚊、工蚁和兵蚁各司其职,共同维持群体生活。这表明蚂蚁具有( )
A.防御行为 B.取食行为 C.社会行为 D.繁殖行为
10.下面有关“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甲、乙两蚁穴各捕10只蚂蚁进行实验
B.针对该实验可以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C.实验中,所选木条的粗细和长短不需要一样
D.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用手移动木条
11.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实验小组的同学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A、B、C,AB、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条连接起来,来探究蚂蚁是怎样进行通信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两个不同的蚁穴各捕获10只蚂蚁进行实验
B.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于饥饿状态
C.在A、C两个岛上各放入等量的食物
D.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用手移动“桥”
12.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 蚂蚁是否喜欢取食甜食”的探究活动,同学们观察并记录下了蚂蚁的各种行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已知蚂蚁喜欢甜食,就不用设置甜食这一组了,只用蚂蚁不喜欢吃的食物做实验就能得出结论
B.实验时最好不要让蚂蚁处于饥饿状态
C.蚂蚁群中不存在等级,它们不具有社会行为
D.蚂蚁可以通过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13.沅沅用糖水在地上写下“我爱中国”几个字,过了不久蚂蚁在地上很神奇地排成了“我爱中国”。沅沅说他有特异功能能指挥蚂蚁听他的话,所谓的“特异功能”其实是沅沅利用了蚂蚁的哪种行为?( )
A.攻击行为 B.取食行为 C.防御行为 D.迁徙行为
14.“小蚂蚁,真有趣,你碰我,我碰你,排排队,一二一,大家去抬一粒米。”当一只工蚁发现食物时,会通过与其它工蚁"碰碰小须须"的形式来进行交流,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这种行为属于( )
A.社会行为 B.取食行为 C.生殖行为 D.防御行为
15.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观察发现:蚂蚁常常会取食饼干之类的含糖食物,但从来没有看到它们吃酸味、辣味的食物,他们想知道蚂蚁是否吃辣的东西,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材料用具:蚂蚁数只,纸盒一个,滴管两支,消毒棉花团若干,浓辣椒汁、清水各一份。实验步骤:
(a)取两小块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等量浓辣椒汁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
(b)将数只蚂蚁饿饲后(不喂水和其他食物),放在纸盒的另一侧。
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诉实验设计提出问题:[________]?
(2)滴入清水的一组起[___]作用,选用数只蚂蚁而不是一只蚂蚁来做实验的目的是[___]。
(3)重复几次后,若加辣椒汁的棉花团周围几乎没有蚂蚁,则说明[___]。
(4)蚂蚁是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像蚂蚁一样营社群生活的动物很多,请举出其中一例,如[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因此A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A
解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法布尔研究昆虫的行为时,没有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也没对昆虫施加任何影响;因此,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故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3.答案:C
解析:奥地利学者康勒德 罗伦兹(也称为劳伦斯)被称为“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他是动物行为学界的怪杰。罗伦兹是一位对一切生物普具仁爱的科学家,他从来不用人类的眼光去看动物。他深信动物的行为正如动物身体构造的适应作用一样,乃是它求取生存的凭借,同样正是适应环境的进化之果。根据这一信念,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调查研究学派。他经常和蛙、鸭、鹅、猴、狗等动物为伍,甚至还学会了几种动物的“语言“,使自己能以同等的身份去接近它们,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答案:C
解析:A.《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被誉为“昆虫的史诗”,A错误。
B.弗里施是奥地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用实验法对蜜蜂色觉的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蜜蜂不是色盲,能分辨多种颜色,B错误。
C.奥地利学者康勒德 劳伦兹被称为“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劳伦兹利用卵化箱代替母雁孵蛋,野雁出壳后首先接触的不是母雁而是劳伦兹,当他走开时,小野雁竟排队跟在劳伦兹的后面,这是先天性行为。劳伦兹通过该研究发现:如果小野雁的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失去母亲,就会跟随一种替代物,C正确。
D.廷伯根利用模型研究引起银鸥幼雏啄亲鸟求食行为的原因。他利用模型测试,证明银鸥幼雏啄亲鸟鸟喙求食的动作是由亲鸟鸟喙上的红斑引起的,D错误。
故选C。
5.答案:D
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廷伯根在自然环境中研究银鸥鸟的求食行为,发现银鸥幼雏饥饿时总是啄亲鸟喙,这种研究方法就属于观察法;而廷伯根利用模型研究引起银鸥幼雏啄亲鸟求食行为的原因则属于实验法。他利用模型测试,证明银鸥幼雏啄亲鸟鸟喙求食的动作是由亲鸟鸟喙上的红斑引起的。故选:D。
6.答案:C
解析:点拨:廷伯根利用模型研究证明了银鸥幼雏啄亲鸟求食的行为是由亲鸟喙上的红斑引起的。
7.答案:D
解析:弗里施用实验法对蜜蜂色觉进行了研究,A错误;廷伯根主要通过实验法对银鸥幼雏的求食行为进行研究,B错误;探究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实验法,C错误;法布尔研究昆虫的行为时,没有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也没对昆虫施加任何影响,因此,法布尔研究昆虫行为的方法是观察法,D正确。
8.答案:A
解析:A.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是用实验法,对发生行为的动物和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他们之间的信号,经进一步分析刺激发生的主要原因,A正确。B,弗里斯是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用实验法对蜜蜂色觉的进行了研究,B错误。C。廷伯根是现代生物学奠基人之一,主要通过实C错误。验法对银鸥幼雏的取食行为进行研究,D.法布尔研究的是昆虫,D错误故选:A。
9.答案:C
解析:蚁群中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分工协作,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10.答案:B
解析:A、捕获的蚂蚁必须来自同一个蚁穴,A错误。
B、该实验可以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C、实验用的木条大小,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D、实验过程中用手对调两根小木条,D错误。
故选:B。
11.答案:B
解析:A.为不影响实验效果,捕获的蚂蚁必需来自同一蚁穴,A错误。
B.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处于饥饿状态,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B正确。
C.在探究过程中,A岛放入甜食,C岛放入等量的清水,C错误。
D.实验用的木条大小、长短大致要一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不可以直接用手移动“桥”,实验过程中用手对调两根小木条,手的气味会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A. 在对照实验中,经过控制处理的一组事物称为实验组。为了确证实验组的结果是由人为进行的这种处理引起的,需要用同样的研究对象,另外设置不作上述处理的一组事物进行观察,这样的未作实验处理的一组事物称为对照组。因此需要设置甜食组做空白对照,A错误。B. 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于饥饿状态,刺激蚂蚁做出反应,B错误。
C. 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
还形成等级。蚂蚁具有社会行为,C错误。D. 蚂蚁是利用嗅觉,依靠气味来进行交流的,D正确。
故选:D。
13.答案:B
解析:A.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A错误。
B.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蚂蚁喜欢吃甜食。可见,沅沅利用了蚂蚁的取食行为,B正确。
C.动物表现出来的,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等,C错误。
D.随着季节的变化,生物定期的沿相对稳定的路线,在繁殖地和越冬地(或新的觅食地)之间作远距离移动的过程是迁徙行为,D错误。
故选B。
14.答案:A
解析:A.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体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所以“小蚂蚁,真有趣,你碰我,我碰你,排排队,一二一,大家去抬一粒米。”当一只工蚁发现食物时,会通过与其它工蚁“碰碰小须须”的形式来进行交流,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A符合题意。
B.取食行为是指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B不符合题意。
C.生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C不符合题意。
D.防御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答案:(1)蚂蚁喜欢吃辣的东西吗
(2)对照;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可信度
(3)蚂蚁不喜欢吃辣的东西
(4)蜜蜂、狒狒等
解析:(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观察发现:蚂蚁常常会取食饼干之类的含糖食物,但从来没有看到它们吃酸味、辣味的食物,他们想知道蚂蚁是否取食辣的食物,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该实验的问题是蚂蚁喜欢吃辣的东西吗?
(2)图中滴加清水的一组起对照作用,这个实验选用了一窝蚂蚁而不是一只蚂蚁来做实验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可信度。
(3)经探究发现,加辣椒水棉花团周围几乎没有蚂蚁,则说明蚂蚁不喜欢吃辣的东西。
(4)蚂蚁群体中往往数量很多,蚂蚁有雄蚁、蚁后、工蚁和兵蚁之分,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蚁群的生活,这说明蚂蚁具有社会行为,蚂蚁主要通过气味来传递信息。蜜蜂、狒狒等也具有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