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课前三分卸:
全班齐读选必上最后四首古诗:
《无衣》
《春江花月夜》
《将进酒》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课前准备:
选必上课本
第二单元助学材料
第二单元学程
整体感知
品析诸子论说风格,践行立身处世之道
——感诸子思想
·诵读吟咏,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用积累卡
片的方式梳理文言现象。
·借助自身学习经验,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诸 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结合过去所学,从各家学说观念、处世态度等方面分享
交流,理解诸子的思想。
学习目标
素养目标
1. 了解孔子生平及其思想,了解《论语》。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 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把 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 君 子”品格,及践行的方法。
4.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解本文所讲的立身处世之 道,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提升自己的 修养。
知人论世
时代/生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551年
姓名字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籍贯
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地位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是当时
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首。
文化熏染
鲁文化:崇伦理,尊传统,古朴、持重、醇厚
志向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社会秩序
寄托
寄托于提高人的素质修养即“仁”
礼”的内涵
供奉祖先的物品→人际往来的物品→抽象的意识
对礼的发展
由“礼不下庶人”到“齐之以礼”
思想核心
信礼器。警它 是 礼 的 核 心 信 的 本 意 是 “ 修 身 ,即 反 省 自 己 。 ( 克 圖 复
礼为偏)
经历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干,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 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
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 子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 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 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
阶段: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间言介绍孔子
宋国
55岁离开鲁国
鲁国
蔡国
楚国
64岁重返卫国 鲁国 68岁回到鲁国
郑国
陈国
从此孔子专心
献身文教事业
周游列国
仁——孔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的“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 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实现“仁”的重要手段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 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 不同的教育内容,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在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德政,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
○ 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了解孔子思想
《论语》 取材
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
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内容
涵盖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特点
辞约义富、浅近易懂,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
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编纂体式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篇幅
全书共20篇492章,共11705字,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
思想的主要依据。
评价
中国第一书、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君子
对贵族男子和统治者的通称一理想的人格自标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 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 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
疏通字词
【译文】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饮食不追求饱足,居 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 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
①无:不,不要 ②安:安逸,舒适
状语后置句
③敏:勤勉 ④而:表并列
⑤就:靠近 ⑥有道:有道德的人
⑦正:匡正 ⑧已:同“矣”
子 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 事而 慎 于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 人而 不仁,如 礼 何 人而不仁,如乐
何 ”(《八偷》)
①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如……何:图 定 句,把……怎么样、对… 怎么办
③ 佾(yì) : 古代乐舞的行列, 一行八个人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 子用八佾,即六十四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即四十八人;大夫用 四佾,三十二人。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 待礼呢 一 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闻道:知道、懂得真理
子曰:“朝闻 道,夕 死可矣。”(《里仁》)
【译文】孔子说:“早晨知道真理,即使当晚死
去,都可以。”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 “懂得”。
②于:引出动作对象,无实际含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 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有君子义和小人义之分,君子义大我,小 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
“哥们义气”也。
【译文 】孔子说: “君子 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 的是利益。”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 省也。”
(《里仁》)
①贤:形作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②齐:形作动,看齐。
③焉:兼词,“于之”,翻译成“向他”
④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⑤自 省 :实语前置,“省自”,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错误)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 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 缺点。”
⑤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译文】孔子说:“质朴(内容)超过文采(形式 ) 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 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
彬 ,然 后君子。” (《雍也》)
①质:质朴、朴实 判断句
哲今异义:然后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 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 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②文:华美、文采
③野:粗野、鄙俗
④史:虚饰、浮夸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泰伯》)
① 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
② 士:读书人。
③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坚
强,刚毅。
④ 以为:把……作为 ⑤不亦…乎:不也…吗
⑥ 已: 停止。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 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 也很重大吗 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 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 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继续,是我自己 要坚持的。”
①譬:比喻,比方②为:堆积
③篑:盛土的筐子。
④止:停下来
⑤平地:填平洼地。平:形→动,填平。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
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判断句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 不忧,勇者不惧。 99 (《子罕》)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①知:同“智” ②者:……的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
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其 ‘ 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卫灵公》) 定语后置句
①一言:一个字②行:奉行,实践③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④恕:宽恕 ⑤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
吗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
不要施加给别人。”
子曰:“小 子 何莫学 夫《 诗》 《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②夫:那 ③兴:激发人的感情
【译文】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诗》可以激发人 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 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知道鸟兽草木的名称。”
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讽刺时政
⑦迩:近⑧之:音节助词
哲今异义:小子
[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 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 蔑意)]
理清层次
1.君子品格
①不求安饱,敏于事 慎于言(第一章)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乎中庸(第六章)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鉴(第五章)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④君子怀仁,克己复 礼(第十章)
3.论“道”的学习
①渴慕道,朝闻夕死 (第三章)
②譬如为山,持之以 恒(第八章)
5.学习《诗》《礼》的重要性
①学乎《诗》(第十二章)
整体感知;梳理主要思想观点
文本解析
君 子 品 格
( 一 、四 、六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重在排除干扰
敏于事而慎于言 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重在实践锻炼
就有道而正焉 需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 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重在虚心
请教
1-2.概括主题
君子应重精神轻物质,从 “好学”的标准出发,讲 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 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 的追求精神。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1-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君子要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谨言慎行、加强道德实践。
以县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
深刻而平实。
1-3.本章说理的特点
4-1.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
4-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对偶,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 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 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 得当才是完美的。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
6-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 综合以上三章内容,我们会发现孔子对君子是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的。 他认为君子应该处理好文与质的关系:既要做到内心的真实朴素,又要注 重后天的“修饰”,在接人待物上有礼有节。
● 结合有关章句,总结出“君子”应该具备勤勉好学、重义轻利、表里 如一的品格。
· 而君子具体指的哪类人,孔子并没有明确地讲,这给后世以很大的解
读空间。如果君子指的是“有道德的人,那么此处的一二两章就分别理 解为有道德的人好学以修身且更懂得道义。如果君子指的是“在高位的
因 ”,那么第一章讲的就是在位之人不仅要自己修身,还要推己及人;第 四章讲的是在位之人要有理想的人格,施政要符合百姓的基本利益。
2 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 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 能够叫行礼乐。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 者互为表里, 不可分割。
2-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假设和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 “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7-1.本章中的 圆 指什么
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 士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 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 来 ,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 社会结构中,一向有“ 士农工商 ”四民之说。
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 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 同为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 百姓,影响社会。
7-2.田毕生追求的目标是 什么 “弘毅”和“仁”
的关系是什么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 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晶格。
“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 的目标。实现仁道的重要措施是
“弘毅”。
7-3.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 式,增强语气。
9-1.“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畴,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有智 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
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爱人” 则“人恒敬之,人恒爱之”。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勇敢的人有舍生的勇
气,所以不会畏惧。
9-2.概括主题 9-3.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从“智、仁、勇”的道德范畴 用排比、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 出发,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 强气势,简洁明确。
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10-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
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
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 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 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10-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排比,以问答的形式,层层深入,点明具体是要 “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内心向仁,行动合礼。
·根据有关“仁”的章句,得出“仁”的内涵:
·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
·仁是忠恕之道
· 克己是对内,复礼是对外
论“道”的学习
(三、八 )
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
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 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也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
而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特指儒家的
“仁义之道”。同时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
想的执著追求。孔子为“道”而生,为“道”而死。
3-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
解“ 仁义之道 ”的重视。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3-1.
8 1.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 ”与 “填土平地 ”这 两比喻,说明
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 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
8-2.概括主题
从人的主观悝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 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箦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 在于自己。
8-3.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修己与待人
( 五 、十 一 )
5-1.概括主题
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 长补短。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孔子这里提供自我反省的参照 就是外界的贤人与不贤人。以他人为参照,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 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 道德境界。
5-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 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恕=如+心,推已及人,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将心比心,就是设
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与他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
11-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
的做法,明确而详细。
M-1. 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 我们从中可以悟出
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及人)
12-2.概括主题
从学习的内容及作用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 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
12-1.说明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
一是诗的教化作用,兴、观、群、怨以修身; 二是诗的社会作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三是诗的认识作用,鸟兽草木以致知。
12-3.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
“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指
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这是历 史上对《诗经》的作用进行的第一次明确而全面的理论概括,对后 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孔子强调“兴观群怨”,目的是“事父”“事君”,即为
封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12-4.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分析思考
思考1:分析《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①语录 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 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 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②文学 色 彩。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言近旨远、词约义 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思考2: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 章节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一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
道理论证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
道理论证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追求真理)
道理论证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重义轻利)
对比论证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对比论证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
对比、道理
第七章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勇于担当)
道理论证
第八章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比喻论证
第九章 智、仁、勇(完美人格)
举例论证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
道理论证
第11章 第12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 《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写作特色
含意深远 充满哲理
简洁明了的
语录体形式
简约深远
隽永有味
丰富多变
的手法
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 对自己应该作怎样的要求 在
生活中如何践行“仁”
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归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是不合理的甚 至是不合规的。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我 们总是希望别人多关注自己一点,多关心自己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是 否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注过别人,关心过别人,理解过别人内心的苦衷呢
词语延伸
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 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 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未成一篑: 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克己复礼: 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词语解释
束
风的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