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 说课稿
一、把握教材:
1、教材分析:《跳水》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讲的是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上最高的一根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了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用枪逼着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充分表现了船长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品质。本组课文主要描写了几位类似船长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训练重点是继续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跳水》作为本组课文的第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分两课时教学。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分为四段。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完成课后作业。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年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第三段、第四段的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能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地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作为五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也强调“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同时,在新课程学习中,教师角色已经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结合上述新课程理念,我选用尝试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尝试,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为了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我按以下四大环节进行:
一、任务一:人物关系我来梳理
1、回顾旧知 做一做:根据关键词,制作思维导图
说一说:并根据思维导图讲故事。 。
2、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 朗读再现危险情境。
(1)顺学而导:抓住关联词“只要......就”“即使......也”体会,读出危险情境。
(2)师生接读:甲板上的水手惊呆了,他们知道……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他清楚……孩子也不由得哆嗦起两条腿,他明白……
(3)当时情况这么危急,你会想到哪些词来形容当时情况危急?
二、任务二:思维风暴我来闯
探究:是谁把孩子一步一步推上险境的?
找一找:找出是谁把孩子一般般推向险境?
填一填:圈画出相关语句并填表格
探一探:思维风暴,组内讨论交流
三、任务三:化解危机我来析
填一填:找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有利条件,完成思维导图。
想一想:在这危难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
品一品: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出示任务单,小组根据任务单学习交流探讨,全班汇报:
(二)梳理“跳水”这个办法的好处。
1.推测办法之“好”
师:推断思维过程,让我们对船长佩服不已。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跳水这个办法好在哪里呢?小组合作分条梳理,再全班交流汇报。
跳水至少有如下优势:
A.因为时间紧急,孩子的腿都在抖,再晚一会儿孩子就有可能摔到甲板上。所以用枪逼着孩子马上跳,可以节约时间。
B.当时甲板上有二十多个经验丰富的水手,所以跳到海里,他们能很快地把孩子救上来,生存的可能性比较大。
C.现在风平浪静,孩子能清楚地听到船长的命令,海里的水有浮力,不会让孩子摔伤。
D.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2. 对比其他办法
学生发散思维,想其他办法:与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分享
四、任务四作业布置:
基础性:将这个故事分享给朋友
延伸性:试着创编孩子跳下水40秒发生的事情。
实践性:推荐阅读短篇小说《鲨鱼》思考:这位父亲用什么办法救下鲨鱼追赶的孩子?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呈阶梯式,紧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故事从“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一步步发展变化的过程。附板书设计:
17.跳水
横木遇险跳
孩子追猴(高潮)水
猴子逗孩(发展)得
水手戏猴(起因)救(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