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件+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件+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7 10:38:59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课前导入:金田起义浮雕
以金田起义为开端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浮雕 金田起义
思考: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为什么刻上了这样一幅浮雕?
壹 太平天国运动之时代背景
贰 太平天国运动之兴衰历程
叁 太平天国运动之历史余响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整体感知
解读课标 明确目标 培育素养
通过本课学习,感悟近代中国农民阶级面对列强侵略和清政府压迫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运用史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意义,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中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01
02
03
2022课标
定目标 育素养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壹 太平天国运动之时代背景
问题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前10年间,正是全国自然灾害频发时期,1841-1843年,黄河连续3年决口,1846年,很多省份又发生持续早灾,1848-1850年,东南各省“大水奇灾”。与此同时,地处西南的广西也几乎年年成灾,据方志统计,19世纪40-50年代,广西境内各种灾害多达20多起。
——康沛竹《灾荒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时间 人丁(万口) 耕地面积(顷) 额定地丁银(两) 实征地丁银(两)
1820年 742.9 89812 393545
1851年 782.3 89620 694984 778105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材料一:
①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
②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壹 太平天国运动之时代背景
问题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清)洪秀全(1814-1864)
(据日本小岛晋治《洪秀全》)
出身农家,勤学苦练
四次乡试,次次落榜
思想转变,毁弃孔学
拜上帝教,揭竿而起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
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原道觉世训》
“天上有天国,地下有天国。天上地下同是神父天国,勿误认单指天上天国。……盖天
国来在凡间,今日天父天兄下凡创开天国是也。钦此。”
——洪秀全:《钦定前遗诏圣书批解》
③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通过宗教表达农民平等自由思想,吸引贫困民众。
贰 太平天国运动之兴衰历程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3-16,指出下面时间轴中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事件,并同桌讨论尝试画出太平天国运动曲线图。
1851年1月
1851年9月
1853年
1856年
1864年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天京事变
天京陷落
1851
1853
1856
1859
1864
金田起义
运动开始
永安建制
政权初立
定都天京
与清廷对峙
天京事变
由盛转衰
天京陷落
运动失败
北伐西征
全盛时期
1853《天朝田亩制度》
1859《资政新篇》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贰 太平天国运动之兴衰历程
问题探究:请阅读太平天国传统方式建设方案《天朝田亩制度》,思考《天朝田亩制度》在分田问题上有哪些规定,体现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谈谈你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看法。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天朝田亩制度》
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积极性 ①《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有利于调动农民阶级革命斗争的积极性
②《天朝田亩制度》肯定了妇女的地位和权利,从制度上反映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局限性 《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平均主义的想法是无法实现的空想。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现实情况下,要求实现绝对平均,在技术上和观念上都是无法实现的
贰 太平天国运动之兴衰历程
问题探究:在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后,洪仁玕提出全新建设方案《资政新篇》,思考《资政新篇》颁布的目的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有哪些?能否实现?
‘以法法之’者……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
……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兴医院……
——摘自《资政新篇》
以法治国
与外国通商、新式教育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向西方学习,
改革内政
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贰 太平天国运动之兴衰历程
素养提升:分组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异同,完成表格
对比角度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作 者
指导思想
时 间
地 位 局 限 洪仁玕
近代资本主义思想
洪秀全
古代平均思想
纲领性文件
脱离实际,未能实施
太平天国后期
太平天国前期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叁 太平天国运动之历史余响
问题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同以往历次农民运动相比较有何不同?
农民起义 时间 规模 口号或纲领 影响
陈胜、吴广起义 1年左右 几十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黄巾起义 9个月 几十万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沉重打击东汉
李自成起义 15年 一百多万 均田免赋 推翻明朝统治
太平天国运动 14年 几百万 《天朝田亩制度》
性质不同
起义组织工具不同
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太平天国利用外来宗教,吸收了西方的“平等”思想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叁 太平天国运动之历史余响
问题探究: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太平天国的出现使原本就已经行将就木的清王朝的统治力量进一步削弱,不得不起用汉族士大夫的力量来维持其最后几十年的国运。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鱼宏亮
材料二:太平天国占据了清王朝大片江山。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太平天国运动
拓展延伸: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启示。
材料一: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
——《太平天囯·天命诏旨书》
材料二: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
——李大钊
材料三:所有借师助剿……与英、法两国迅速筹商,克日办理。但于剿贼有利裨,朕必不为遥制。其事后如有必须酬谢之说,亦可酌量定议,以资联络。
——《元年正月十日(1862年2月8日)谕议政王大臣等》
①统治阶级腐化
②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曾国藩
(1811—1872)
奉命编练湘军
镇压太平军
李鸿章
(1823—1901)
奉命编练淮军
镇压太平军
洋枪队(绘画)
由外国人训练的中国军队,
专门用来镇压太平军
时间
发展形势
1851年
1853年
1856年
1864年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北伐西征
天京事变
后期的军事斗争
天京陷落
开始
全盛
转折
失败
当堂小结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当堂测评
1.(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C
当堂测评
2.(2023·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所示为太平天国颁布的革命纲领。与前者相比,后者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A.学习西方治国
B.实行君主专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实现男女平等
A
当堂测评
3.(2023·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有一首歌谣唱道:“不是说天上的星星多么?比不上太平军的战士多啊!不是说天地的恩情厚么?比不上呼王(即洪秀全)的恩情厚啊!”该“呼王”领导的军队( )
A.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
B.在西征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
C.被外国人率领的洋枪队镇压
D.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落后
B
当堂测评
4.(2023·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A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谢谢倾听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在加深民族危机的同时,也激化了阶级矛盾。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其中最为波澜壮阔的是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运动历时14年,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它提出了反封建的《天朝田亩制度》和旨在向西方学习的《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虽受阶级及时代局限终归于失败,但其影响十分深远。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中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意义,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本课学习,感悟近代中国农民阶级面对列强侵略和清政府压迫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最终失败的原因。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习历史的兴趣较浓。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历史学习,对学习历史史实及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方法积累,对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有反封建反侵略双重性质的农民起义,对农民运动的革命纲领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讲授新课的时候,要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循序渐进,铺垫史实,使学生一步步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会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评价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学会正确评价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导入新课】
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浮雕金田起义,并提出疑问“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为什么刻上了这样一幅浮雕?”引出以金田起义为开端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一起进入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金田起义浮雕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太平天国运动来进入本课。
【整体感知】
【解读课标 明确目标 培育素养】
【新课教学】
【壹】 太平天国运动之时代背景
问题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①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②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苦不堪;③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通过宗教表达农民平等自由思想,吸引贫困民众。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史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学生独立思考,抓取材料中关键信息,完成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阅读归纳问题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贰】 太平天国运动之兴衰历程
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3-16,指出下面时间轴中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事件,并同桌讨论尝试画出太平天国运动曲线图。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太平天国运动重要事件,并通过同桌讨论,画出太平天国运动兴衰历程曲线图,通过时间轴整理以及曲线图加深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识记,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2.问题探究:请阅读太平天国传统方式建设方案《天朝田亩制度》,思考《天朝田亩制度》在分田问题上有哪些规定,体现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谈谈你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看法。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天朝田亩制度》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积极性:①《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有利于调动农民阶级革命斗争的积极性②《天朝田亩制度》肯定了妇女的地位和权利,从制度上反映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局限性:《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平均主义的想法是无法实现的空想。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现实情况下,要求实现绝对平均,在技术上和观念上都是无法实现的。
(设计意图)通过《天朝田亩制度》节选分析,学生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规定和特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3.问题探究:在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后,洪仁玕提出全新建设方案《资政新篇》,思考《资政新篇》颁布的目的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有哪些?能否实现?
‘以法法之’者……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
……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兴医院……
——摘自《资政新篇》
(设计意图)通过《资政新篇》节选分析,学生了解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以法治国、与外国通商、新式教育、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其核心目的是学习西方改革内政,《资政新篇》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4.素养提升:分组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异同,完成表格
对比角度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作 者
指导思想
时 间
地 位
局 限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表达观点,归纳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异同,加深认识到《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因为不切实际,都没有实施,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叁】太平天国运动之历史余响
问题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同以往历次农民运动相比较有何不同?
农民起义 时间 规模 口号或纲领 影响
陈胜、吴广起义 1年左右 几十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黄巾起义 9个月 几十万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沉重打击东汉
李自成起义 15年 一百多万 均田免赋 推翻明朝统治
太平天国运动 14年 几百万 《天朝田亩制度》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性质不同: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起义组织工具不同:太平天国利用外来宗教,吸收了西方的“平等”思想。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设计意图)表格展示历次农村起义,分析对比太平天国运动和这些农民起义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太平天国的出现使原本就已经行将就木的清王朝的统治力量进一步削弱,不得不起用汉族士大夫的力量来维持其最后几十年的国运。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鱼宏亮
材料二:太平天国占据了清王朝大片江山。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拓展延伸: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启示。
材料一: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
——《太平天囯·天命诏旨书》
材料二: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
——李大钊
材料三:所有借师助剿……与英、法两国迅速筹商,克日办理。但于剿贼有利裨,朕必不为遥制。其事后如有必须酬谢之说,亦可酌量定议,以资联络。
——《元年正月十日(1862年2月8日)谕议政王大臣等》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统治阶级腐化②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史料,分组讨论,自主表达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制作太平天国运动大事年表。
壹 太平天国运动之时代背景
贰 太平天国运动之兴衰历程
叁 太平天国运动之历史余响
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将学生融入到历史中来,提高学生分析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找不到材料的关键句或者读不懂题意,这给问题的解决带来很
大的麻烦。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材料分析题的做法。
根据这种情况,基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教材上有的“史实”,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教材中没有的“史实”,则需要适当补充。在学天国运动兴起这一环节时,通过补充讲述洪秀全的个人经历,既能够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让干瘪的历史知识丰富起来,也为客观评价这场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做了必要准备。
为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课堂教学中我还有意识地将本课设计的更加活泼自然贴近生活,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够站在历史中感受历史。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将学生融入到历史中来,提高学生分析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在讲解过程中做到详略得当,当时学生并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所以快节奏的教授方式学生进入的较慢。
但是值得欣喜的是,在实行高效课堂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上课发言的同学也踊跃了许多,集体荣誉感增强。比之前死气很沉的课堂好了许多。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本课教学的最后,我提醒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思考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究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场“农民运动” 应该说,这个问题的思维含量比较高,需要学生在这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联系整个近代中国历史进行理性思考。在结尾部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学实践表明,在实行高效时,要做到“导学”先行,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积累知识有所怀疑,提出问题。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知识的传输逐渐向能力培养方面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