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3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重点叙述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内容要求〗“1.1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内忧外患: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救亡图存: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清朝晚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⑵关于《鸦片战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意说明鸦片战争的发生有着深刻的背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既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中国禁烟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教学中要通过一定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讲清战争过程中,中国军民抗击英国的英勇事迹,均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学生需要掌握,《南京条约》的基本内容。可以通过剖析《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文本内容,说明鸦片战争的影响。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注意说清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的背景或原因。战争中有许多可以揭露列强丑恶嘴脸的素材,如劫掠、火烧圆明园等,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感悟与反思历史。教师需要注意利用相关的史事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又激起爱国志士寻求救国图强的探索。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抓住时空线索——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前期的兴是因为牢固的阶级基础,队伍不断扩大;旺盛的战斗意志和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宗教为核心的精神纽带。后期太平军队伍成分混杂;清政府和列强侵略势力勾结起来进行围攻;太平天国领导者们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严重脱离了群众;领导阶层内部争权夺利,陷入政治和思想上的危机。重点讲述金田起义、西征北伐、天京事变,使学生通过具体史事认识农民战争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通过具体的史事,使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政治纲领和社会变革方案。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革命需要新的经济结构和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阶级力量充当领导者。(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三节正课组成。
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
在内忧外患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
单元大概念架构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教学目标:
八年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以及表现欲。经过一年中国古代史历史的学习,具备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本单元属于中国近代史部分,学生在书籍、影视作品中对此已有简单了解,但是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爆发的原因理解不够,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理解不透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材料补充,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同时,教师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境,再现战争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历史现场,让学生深切地感受这些历史事件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功绩、《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难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南京条约》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最终失败的原因。
(第2课时)《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以及《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素养目标 1.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重点)2.知道《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运用史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重点、难点)3.通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认识到落后家要挨打。(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主要讲述了英、法两国在美、俄两国的帮助下阴谋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战争和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同时沙俄侵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此外,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本课所以在整个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课关键词:修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四部分:一:沟壑难填——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二:披着文明外衣强盗——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三:趁火打劫——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四:灾难深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鸦片战争历史后,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个大致了解。火烧圆明园是学生熟知的一个历史事件,而领土的丧失和版图的变化是学生最想了解的历史史实,借此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奋学习,努力奋斗。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讨论法、阅读教材,提取信息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PPT展示: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走进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场大火烧毁了五千年文明国家的天朝大国的迷梦一场大火暴露了西方标榜“文明国家”的虚伪) 读图,思考问题。 通过图片,将中外文明遭受不同的破坏,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本课。
讲授新课(一) 任务一、沟壑难填——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一)、根本原因材料: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璞鼎查告诉他们,说是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 —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编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见列岛编《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教师:问题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达到了扩大中国市场的目的了吗?问题2、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问题3、英国把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问题4、英国资产阶级如何处理?(二)直接原因材料: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三国两次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1)要求中国全境开放,至少长江水域允许外商自由航行;(2)鸦片贸易合法化;(3)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你认为清政府会答应英国的修约要求吗?(三)导火线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我国广西西林县,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根据村民控呈,调查据实后,将马赖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归案,依法判处马赖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其余分别论罪处罚。法国政府,借口挑起侵华战争。(2)1856年10月中国商船“亚罗号”,自厦门开往广州,停泊黄浦。广东水师船捕走窝藏在船上的2名中国海盗和10名嫌疑者。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认为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捏造说中国水师曾扯下船上英国旗,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国政府道歉。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拒收,叶名琛的信件也拒绝拆阅。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答疑解惑】①有人认为: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会不会发生?为什么?提示①会。因为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只不过是他们的借口而已。②为什么这次战争叫第二次鸦片战争?提示②这次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这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提示1:因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英国人没有得到预期目的。提示2、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性、购买力低下;战后英国等大量运入鸦片,中国出口的丝、茶的收入大半被其抵消,无力更多购买英国工业品。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提示3、既要维护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鸦片贸易,又要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为此,它要迫使中国开放更多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提示4、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通过阅读史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通过拓展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通过答疑解惑,突破难点。
讲授新课(二) 任务二、披着文明外衣强盗——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1856年—1858年【播放视频】第二次鸦片战争,梳理战争历程 ( 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swf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梳理第一阶段历程教师:归纳侵略者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与哪些国家,签订了哪些条约?第二阶段:1860年学生观看形势图,结合教材,梳理第二阶段历程(三)侵华罪行——火烧圆明园材料: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我相信解放了的法国、涤荡了污泥浊水的法国一定会把这笔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劫过的中国,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法]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教师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犯下滔天罪行,接下来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播放视频《火烧圆明园》拓展延伸:圆明园由“万园之园”变成残垣断壁,面对火烧圆明园的屈辱历史,你有何感受?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材料:英国《泰晤士报》的随军记者写道: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1860年10月18日英军骑兵3500人,手持火把在园内到处纵火。被掠夺文物超过150万件。圆明园聚集历代艺术珍品教师:英法联军毁掉圆明园究竟毁掉了什么?(四)战争结果——《北京条约》的签订教师提问:正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内容及产生的影响?【难点突破】观察地图,思考,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通商口岸变化有什么特点,表明了什么问题?教师: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北方沿海,使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张到北方沿海、长江流域及腹地,为扩大侵略提供条件。 学生阅读地图,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梳理第一阶段历程。学生阅读地图,结合教材,梳理第一阶段历程。提示:英法联军毁坏了一座汇集中国人民智慧结晶、集古今中外艺术品而成的壮丽宫殿和园林,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英法联军毁坏了一座汇集中国人民智慧结晶、集古今中外艺术品而成的壮丽宫殿和园林,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无声诉说着历史: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外国势力进一步扩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赔款额大幅度增加,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数量上:多范围上:广地域上: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时空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托尔斯泰说:“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关键。本目在讲通过史料让学生了解到列强侵略侵华暴行,培养学生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唯物史观。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中开放口岸的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三) 任务三、趁火打劫——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材料: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开始,俄国为了趁机侵夺中国黑龙江流域的大片领土,均沾英、法的侵略利益,急忙派使团打着“调停”的旗号出使中国。由于清廷对当时俄国对华“和平侵略”政策的本质认识不清,依靠俄国调停便成为既定的外交方略。清政府派耆英与俄国使团在天津展开会谈,并以提前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天津条约》为代价,换取俄国“调停”的承诺。中俄会谈结束后的第4天,清廷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而清廷希望所系之俄国的“调停”却最终无果。1.展示地图:提问:结合地图指出清朝疆域并思考今天我国的疆域有哪些变化?其中鸦片战争前后被沙俄割占的领土有哪些(时间、条约、区域与面积)?2.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发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了更多的好处." 提示:从19世纪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鸦片战争时机,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学生回答: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托尔斯泰说:“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关键。本目在讲解沙俄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的过程中运用图片、史料等知识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教授新课(四) 任务四、灾难深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一)战争的影响:1.为何这场战争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教师补充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项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战争性质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侵略国家英国英、法、俄、美侵略时长1840—1842年,历时两年1856—1860年,历时四年开放口岸沿海城市从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总理衙门的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19世纪后期清政府为适应当时内忧外患并存的形势而设立的对外机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相互勾结的产物。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中,总理衙门作为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外交常设机构,标志着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萌生,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3、促进了洋务运动材料: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1864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和文祥的信(二)战争失败原因: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你觉得根本原因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材料1:一位大臣于1842年11月因仿造火轮船,“内地匠役往往不得其法”,提议从澳门雇觅“夷匠”。这可一下子触动了道光的神经,宁可不要火轮船,也不能让这些危险的“夷匠”入境,连忙下旨阻止。——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材料2:“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失败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如何避免: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成为世界强国…… 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通过对史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是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因为历史证明,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发展自己。2023年美日韩勾连打压中国再次警醒国人,国家唯有强大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结归纳,促使知识内化。
课堂练习 1、“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的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 )A.割占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 B.增开汉口、南京等地为通商口岸C.割占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D.通过条约攫取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答案】D2、身处北京城的英军吴士礼中校用日记记录了这个惊人的场景:“浓烟带来了大量炽热的余烬……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得他们活像一群魔鬼,在为举世无双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材料描述的是(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日本占领旅顺后的大屠杀 C.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城 D.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答案】A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的著作,如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滇缅划界图说》等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地理学研究兴起 C.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D.热衷于边疆军事【答案】C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承接第一课所授课程。通过引导学习、分组讨论、图片及影视史料等各种方法和辅助材料,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家国情怀】
纵横联系:那两次鸦片战争的警钟能不能敲醒沉睡的中国人呢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深受刺激,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寻求御敌之道。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影响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探索之路。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