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0 13:4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分层作业
考向1.王室衰微、春秋争霸这两个考点在近三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其中,王室衰微的表现与原因是考查重点。
考向2.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与影响在近三年中考中属于高频考点,通过对历史史料的鉴别理解进行考查,涉及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探究题等题型。
1.【新素养 历史解释】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出现了“春秋争霸”的局面,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这说明下列哪一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2.【新素养 历史解释】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铁犁牛耕,生产发展
C.百家争鸣,思想变革 D.诸侯改革,地方崛起
3.【新素养 史料实证】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地位,如今“政令征战自诸侯出”,霸主实际上取得政治上的最高地位。其中第一个霸主是( )
A.晋文公 B.楚庄王 C.秦穆公 D.齐桓公
4.【跨学科 地理】新课标·跨学科下图所示主题是( )
A.春秋争霸 B.商汤灭夏 C.武王伐纣 D.平王东迁
5.【新素养 时空观念】下列成语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是( )
A.退避三舍 B.完璧归赵 C.破釜沉舟 D.草船借箭
6.【新素养 家国情怀】“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描述的励志故事源于( )
A.春秋争霸 B.战国称雄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7.【新素养 历史解释】春秋初期,列国对吴国以蛮夷视之;直到春秋晚期,晋国开始拉拢吴国抗楚,吴国才真正进入中原人的视野,列国也逐渐承认其诸夏的身份。这表明,春秋争霸战争( )
A.导致了政局动荡 B.造就了文化繁荣
C.推动了民族认同 D.削弱了周王威信
8.【新素养 时空观念】将下列工具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9.【跨学科 综合】下图是“战国墓葬的等级及墓室形制图”,而战国晚期的楚国大夫邵佗的草室却有14层台阶,这说明此时( )
王 四墓道7层台阶大墓
诸侯 二墓道5层台阶大墓
卿 单墓道3层台阶大墓
士 无墓道2层台阶大墓
战国墓葬的等级及墓室形制图
A.邵佗受周王室重视 B.墓葬制度逐渐完善
C.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10.【新材料 考古】2024年4月16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在淮南召开,公布武王墩墓考古与文物保护最新成果。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为战国晚期楚国墓葬,也是迄今考古发掘最高等级的楚国墓葬,对研究、保护和开发“楚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下列与“楚文化”有关系的是( )
A.长平之战遗址 B.司母戊鼎 C.成语“一鸣惊人” D.孔子
11.【新素养 历史解释】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12.【跨学科 语文】《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美玉)。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姬姓诸侯国,都城朝歌)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与这一作品创作背景有关的史实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春秋争霸 D.楚汉之争
13.【跨学科 语文】春秋时期,齐国国君为弄清楚居民情况而进行了社会调查。为调查而列出的提纲保存在《管子·问》篇里,其中有以下几项。据此可知当时( )
问宗子之牧(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入者几何人 子弟以孝闻于乡里几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
A.宗法制度遭到削弱 B.儒家思想不受重视
C.基层自治色彩浓厚 D.土地私有制度确立
14.【新素养 史料实证】下图是《中国通史》的部分目录,此目录反映的主题应该是( )
齐鲁长勺之战….……263; 秦晋韩原之战….……264
秦晋崤之战….……268; 勾践灭吴….……271
A.春秋战国 B.春秋争霸 C.战国纷争 D.秦灭六国
15.【新素养 历史解释】《管子地图》(管子是春秋时期人)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生产力发展 D.诸侯争霸
16.【新材料 考古】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时用毛笔写在玉片上的约信文书,其中有一部分记载到“卿大夫宣誓效忠赵氏的誓约……”该盟书反映出东周时期的政治现象是( )
A.诸侯争霸,变法的风潮盛行 B.铁器广泛使用
C.礼崩乐坏,卿大夫专权夺利 D.国家实现统一
17.【新素养 历史解释】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18.【新素养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阅读材料,解析问题。
动荡的春秋时期。
材料一:平王时,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等国开始强大起来,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
材料二: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2)“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孔子对“管仲相桓公”持何种态度?材料中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一态度?
材料三: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即在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另据史料记载,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分析春秋争霸给人民和社会分别带来的影响。
19.【新视野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这一情况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特征?
材料二
齐桓公改革任用管仲为相,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晋文公改革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
材料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列宁也曾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的反动的制度。
(3)材料三中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你对春秋争霸战争作出简要评价。
1.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天子”“诸侯”是西周分封制的产物,“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说明东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衰落,C项正确;世袭制是王位继承制度,与诸侯分封不符,排除A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部落联盟首领的选举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选拔人才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中“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可知,孔子认为“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材料明显强调的是孔子主张维护礼乐制度下的等级制度。但是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随之瓦解,因此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B项正确;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题干中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A项;百家争鸣,思想变革是战国时期出现是思想繁荣的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题干中未出现诸侯改革,地方崛起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D项正确;继齐桓公称霸后,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他们不是第一个霸主,排除AB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图示中的“周武王进军路线”“镐京”“殷”“牧野”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之后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因此图示反映的武王伐纣,C项正确;春秋争霸指的是春秋时期有众多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与图示地点不符,排除A项;商汤灭夏是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族,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B项;平王东迁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指春秋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A项正确;完璧归赵出自战国时期,排除B项;破釜沉舟出自秦末巨鹿之战,排除C项;草船借箭出自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吴王打败了越王,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积聚力量,终于雪耻报了仇,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不是战国称雄,排除B项;长平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秦国坑杀赵国40万降兵,与题干“三千越甲可吞吴”不符,排除C项;城濮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与题干“三千越甲可吞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初期到春秋晚期,列国对吴国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从被视为蛮夷到承认诸夏的身份,体现了推动了民族认同,C项正确;材料反映春秋时期民族间的交融,未体现政局动荡,排除A项;材料反映春秋时期民族间的交融,未体现文化繁荣,排除B项;材料反映春秋时期民族间的交融,未体现削弱了周王威信,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据所学可知,①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特征,距今约1万年前;②青铜农具出现在夏商周时期,此时期仅有极少量的青铜农具;③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特征,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④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此③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ACD项顺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据所学可知,战国晚期大夫的墓葬按照等级应该只有三层台阶,但实际上却有14层台阶,说明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被打破,C项正确;即使邵佗受周王室重视也不会打破等级限制,突破礼法,排除A项;墓葬制度逐渐完善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分封制下等级制度瓦解,排除B项;市民阶层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出自楚庄王,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爆发的战役,排除A项;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是迄今为止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排除B项;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周平王迁洛邑之后,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周天子反而依附与强大的诸侯,题干信息“周平王卒,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求安葬费。此后桓王还向鲁国求过车,而桓王死后,因财政枯竭,七年后才得以埋葬”就反映了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步瓦解,B项正确;礼崩乐坏指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的具体情况,没有涉及到政治腐败和赋税沉重的问题,排除C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结合所学知识,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首位霸主,所以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春秋争霸,C项正确;涿鹿之战是传说中炎黄战蚩尤的战争,排除A项;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战争,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刘邦与项羽之间发生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由题干材料“问宗子之牧(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入者几何人 ”“子弟以孝闻于乡里几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可知,行政组织里的个体家庭之间已经缺乏共同的经济联系,体现了宗法制逐渐崩溃,新的基层组织制度逐渐形成,新的社会秩序正在构建,A项正确;材料中部分信息反映了不守孝道,但也不能据此判断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春秋时期的基层治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商鞅变法使得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目录中的“齐鲁”“秦晋”“勾践”“吴”,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题干中的“齐鲁长勺之战、秦晋韩原之战、秦晋崤之战、勾践灭吴”反映的就是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所以,这部分目录的主题应该是“春秋争霸”,B项正确;目录反映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不包括战国,排除A项;战国纷争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势力较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之间的混战局面,图中霸主是春秋时期的,排除C项;秦灭六国发生在战国后期,而题干材料发生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表明地形对军事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诸侯争霸,因此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诸侯争霸,D项正确;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排除A项;“兵法”的应用与民族交融 、生产力发展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卿大夫宣誓效忠赵氏的誓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卿大夫专权夺利,侯马盟书可以作为研究晋国社会状况和卿大夫专权夺利的实物史料,C项正确;变法风潮的盛行应主要表现在各国的变法改革上,与题干“‘卿大夫宣誓效忠赵氏的誓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铁器的广泛使用并不属于政治现象,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国家尚未实现统一,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实现了第一次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标志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也意味着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祖先崇拜的消失,而是贵族禁止用牛祭祀宗庙,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视,这与私有土地的出现以及兼并战争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BD排除。故选C。
18.(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结果: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态度:赞赏和肯定。体现:“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3)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社会:促使各诸侯国进行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量减少,加快了中国的统一;各民族相互接触,有利于促进民族触合。(两点即可)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平王时,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等国开始强大起来,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并结合所学可概况出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结果:根据材料二中“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使齐桓公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态度:根据材料二中“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可以看出孔子对“管仲相桓公”持赞赏和肯定的态度。
体现:根据材料二中“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可以体现。
(3)影响:人民:根据材料二中“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即在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说明诸侯间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社会:根据材料中“另据史料记载,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可知,春秋争霸使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出现了统一的趋势。促使各诸侯国进行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量减少,加快了中国的统一;各民族相互接触,有利于促进民族触合。(两点即可)
19.(1)时期:春秋时期;特征: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共同原因:善用人才;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或改革内政,重视军事和经济发展);利用“尊王攘夷”为口号(或采用灵活的外交手段)。(答出两点即可)
(3)原因:春秋争霸战争带有侵略性。评价:春秋争霸战争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国家局部的统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详解】(1)时期和特征:材料一大意为,周桓王夺去了郑庄公的政权,郑庄公不再朝觐,秋季,周桓王带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出兵抵御,周王终于大败,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就是春秋时期,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因此,材料一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情况;特征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共同原因:根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中“任用管仲为相”“重用狐偃、赵衰等人”等信息可知齐桓公与晋文公都重用人才;材料中“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军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可知齐桓公与晋文公都通过改革实现国富兵强(或改革内政,重视军事和经济发展);材料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可知齐桓公与晋文公都利用“尊王攘夷”来发展自己的力量(或采用灵活的外交手段)。所以,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归纳为善用人才;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或改革内政,重视军事和经济发展);利用“尊王攘夷”为口号(或采用灵活的外交手段)。
(3)原因和评价:分析“春秋无义战”的原因可结合所学从参战国的目的和性质角度回答,春秋时期的诸侯争战是诸侯国为争夺霸权进行的激烈竞争,带有侵略性,因此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根据材料三列宁的话可知,需从正反两个角度对春秋争战进行评价,既要分析战争的灾难性影响,又要客观的看到战争的进步性,要客观的、一分为二的看待春秋战争,可参考答案:春秋争霸战争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国家局部的统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