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面对生存 1、Hamlet: 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2、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4、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渔父屈原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讨论分析屈原和渔父在乱世中的生死选择,理解两人不同的处世态度解题:一、《渔父》:
1、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选自《楚辞》。
2、渔父fǔ:渔翁,“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关于楚辞句子长短不一;
形式灵活;
多用语气词“兮”。“楚辞”的特点“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宋玉、唐勒等)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辞体”、“骚体”。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出身为楚国贵族。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圣君贤相、民本),改革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
当时楚国已经灭亡,万念俱灰的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占,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无法实现,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①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②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③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④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⑤“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语句分享 课文连环画欣赏 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
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3.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渔父形象追溯 用渔父为文学题材,来源也很古了。 1、传说中有太公姜尚,八十岁还在磻溪钓鱼,被周文王请去做军师,打倒了商朝纣王的腐败政权,成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从此,文学上用磻溪渔父的典故,就代表了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2、庄周写了一篇散文《渔父》,借一个渔人和孔子的对话,批判了儒家讲礼乐的虚伪性。拓展延伸 3、屈原跟着也写了一篇小品文《渔父》,通过他自己和一个渔人的对话,表现了自己的洁身自好,不受污辱的品德,而渔父却嘲笑他自鸣孤高,不能与世浮沉。于是,在文学上,渔父又代表了一种浪迹烟波,自食其力,不问世务的人格。
4、陶渊明写了一篇诗序《桃花源记》,叙述一个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发现了一处与乱世隔绝的太平社会。于是文学上的渔父,又添了一个新的意义,他成为发现理想社会的探险者。盛唐诗人储光羲、高适、岑参、李颀,都有《渔父词》,其主题思想大概都继承了这些传统。中唐诗人有张志和,也写过五首《渔父词》,创造了新的形式,后来成为词的始祖。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李颀:渔父歌
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
避世常(不)仕,钓鱼清(江)滨。
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
寓宿湍(与)濑,行歌秋复春。
持竿湘岸竹,爇火芦洲薪。
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
于中还自乐,所欲(全)吾真。
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对话分析屈原:
渔父:
屈原:
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场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思想交锋→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前四句叙述一个白发老人,也不知他是谁.身上披蓑戴笠,远避人间,在清澈的江水边钓鱼。下四句开始描写这个渔父的生活情况:他常常在明亮的沙滩边洗脚,在寂静的月光下垂钓。他住宿的地方无非是浅水沙滩,一年四季只是唱歌消遣。再下面四句继续是描写句。他手里的钓竿是湘江岸上的竹枝,他在船中生火做饭,用的是芦塘里取来的芦柴。他用江中清水煮饭,用青荷叶包裹钓得的鱼。最后四句是结束:这个渔人在这样的生活中悠然自乐,因为他所要的是保全自己天真的品性,因而对那些自以为“众醉独醒”的人,如屈原那样,徘徊于水边,有许多悲哀、苦闷之感,倒觉得很可笑。全诗的主题思想,都在这最后四句。而这最后四句,也正是屈原《渔父》的缩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开头就给我们展开一个很宏大的空间。“千山鸟飞绝”写的是天,“万径人踪灭”写的是地,俯仰于天地之间,就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不是“前不见来者”,他看到了一个渔翁,一个孤独的船上,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这么一个渔翁,他孤独的在长江雪封的江面上面钓鱼。“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但是他不写他是在钓鱼,而是在钓雪,“醉翁之意不在酒”,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雪,他钓来的是一种冰清玉洁的情操。在这么一个大时空里面集中在一个钓丝上,聚焦在一个渔翁,最后又聚焦在一条丝线里面。在钓雪的这么个丝线里面,这个背景由宏大变得集中、变得小,由远变得近,是这么一个镜头的推进。拓展延伸柳宗元流放贬官到柳州的时候也写过一首《渔翁》,他说“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柳宗元这里是把这个渔夫置于青山绿水之间来写出一种逍遥自由的心态,他那个时候是跟自然融为一体的。而现在他用20字的绝句《江雪》来写的另一个渔夫,这个渔夫不是在青山绿水之间,而是在严寒、孤寂之间用这么一种大背景的寒彻来衬托出这个渔翁的孤独感,同时也衬托出他钓雪,而不是钓鱼,也不是到朝廷去沽名钓誉,他是钓雪、钓自己的洁白的胸怀,这么一个意象。 拓展延伸文言点拨古今异义词●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圣人不凝滞于物
●何故深思高举(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今指高高举起)(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既放
游于江潭
是以见放
行吟泽畔
圣人不凝滞于物
自令放为定语后置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被动句被动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名句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