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任务式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任务式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7 15: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逻辑的力量
第一章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活动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

力量
新课导入:
三个人住店每人10元,一共是30元,服务员把30元给老板后。老板发现今晚是25元,所以多了5元,让服务员退5元回去,服务员发现5元分不开,自己偷偷地留了2元,每人给退了一元,那么问题来了,每人相当于花了9元,也就是说3*9=27,27元加上服务员偷偷藏起来的2元=29元,问,一开始花了30元,现在变成了29元,少了1元,那1元哪去了?
论证的基本要素:
论题
讨论的话题
一个论证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论点
论据
用来论证其论点的理由、根据。
论证方式
论据对于论点的支持方式。
隐含的前提或假设
没有明说却暗示出来的前提。
必备知识
1.什么叫论证?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支持(立论)和反驳(驳论)都属于论证。
论证由论点、 论据通过论证形式组成。
必备知识
2. 论证和推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
论证要素和推理要素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论证的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点相当于推理的结论,论证方式相当于推理形式。
【区别】
推理只是断定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关系或者或然关系;论证则要求论据与论点之间必须有必然关系,由此来保障论点的真实性。
任务一:补充隐含前提,保障论证可靠
在一个论证中,说出来的论据只是一部分,那些没有说出来的论据就是隐含前提。
在论据和隐含前提的背后,还有一些支持这些论据和隐含前提的没有说出来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假设。
【教材案例】
福尔摩斯: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银色马》柯南道尔)
任务一:补充隐含前提,保障论证可靠
梳理文段的论证过程
论据2: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没有惊醒
论据1:狗没有叫
论点:所以,牵走马的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隐含前提2:如果狗吠叫,草料棚的人会惊醒,发现偷马者
隐含前提1:如果陌生人进入马厩,狗会叫
任务一:补充隐含前提,保障论证可靠
【拓展案例】
某作家出生贫寒,他父亲是个弹棉花的匠人,但他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在一次聚会中,有个富家子弟当着众人的面对他高声说:
“听说你父亲是个弹棉花的。”
“是的”作家说。“那他为什么没有把你也培养成弹棉花的呢?”
作家微笑着反问,“你的父亲一定是位绅士”,“那是自然”富家子弟高傲的回答,“那他怎么没有把你也培养成绅士呢?”
大家听了,都笑了。
论题(结论)
你也应该被培养成弹棉花的匠人
隐含论据(前提)
如果父亲具有什么身份或属性,那么儿子也就具有什么身份或属性。
论据
你父亲是个弹棉花的匠人
任务一:补充隐含前提,保障论证可靠
【为什么要补充并甄别隐含前提的真实性?】
在一个复杂的论证中,为了简便起见,论证者往往把一些他认为真实性十分明显的前提省略掉。但是论证的错误也常常发生在这些被省略的前提上。论证者认为真实性十分明显的前提,不一定事实上就是真实的。同时,又由于它被省略了,人们就不容易发现它的错误。因此我们在研究一个论证时,应当特别注意哪些前提被省略了,它们是不是真实的。
任务一:补充隐含前提,保障论证可靠
【关注隐含前提,保障结论正确】
第一,事实性隐含前提。
蚯蚓在湿润的地面上每分钟可以爬 30 厘米,可见蚯蚓比人的步行速度都慢很多
雨燕每小时飞行可达110千米,可见雨燕飞行的速度比动车还要快。
隐含论据(前提)
人的步行速度每分钟远远超过了 30 厘米。(真)
隐含前提
动车的速度每小时低于110千米。实际上动车的时速一般是200千米及以上。按照常识,我们不会接受有这个结论。(假)
任务一:补充隐含前提,保障论证可靠
【关注隐含前提,保障结论正确】
第二,价值性隐含前提
白鳍豚濒临绝种的危机,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白鳍豚。
媒体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有些负面事件,应减少报道,我们应该正面引导社会风气,弘扬正气,以鼓舞士气。
省略的大前提
所有濒临绝种的物种都是我们必须保护的。
省略的小前提
大量负面事件的报道会对社会风气的引导起负面作用,会导致社会正气不足,士气受挫。
论证方式
常见论证形式: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常见论证方法:
例证法
引证法
喻证法
比较法
类比法
排除法
反证法
归谬法
直接论证
(一)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从逻辑的角度讲就是归纳推理。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示例1:
一统六国的秦赢政,笔不停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独树一帜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服务于民的百姓公仆焦裕禄…… (不完全枚举)
纵观古伟人今英雄,多少科学家,艺术家,甚至普通工作者,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用血泪与汗水浇灌着成功的花蕾。(概括枚举)
为了理想,必须如海涛一样毫不畏惧地去拼搏去奋斗。(结论)
(二)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论点用科学原理去衡量。科学原理可以是普遍原理,也可以是学科理论(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还可以是谚语、格言和成语等。这就是常说的“引用论证”。
示例1: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
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思想,逻辑修辞
使人善辩。(科学原理)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结论)
示例2: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论证思维过程是这样的:
(1)勿以善小而不为, (引用名言)
(2)补船的小洞是小善, (举例)
(3)所以,修船工发现船洞,应该补好,为善不避小(结论)
(三)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以喻体作论据去论证本体(论题)的论证方式。在比喻论证中,喻体是一组形象事例,本体则是一种抽象道理。
示例1: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喻体)
专一的效果。(本体)
示例2:
鲁迅《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这些比喻充分论证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通俗明白,相当精辟。
(四)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从事物相反或相异的比较中,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正确性。在比较中阐明了两者的差异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
示例1: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 他们都高悬在历史的天空。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结论)
(五)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属于逻辑中的类比推理。类比论证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示例1: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拿来主义》)
逻辑的力量
第三章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当直接论证有困难或者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采用间接论证,主要运用“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
第三章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任务二:运用间接论证,丰富论证方式
1.【排除法】
排除法也称淘汰法,是间接论证的一种,就是一个论题提出之后,先假设它可能存在多种情形,然后通过分析,将假定的各种可能都加以排除,也就是说把论题以外的其他各种可能都一一淘汰掉,只剩下一种可能,即我们要证明的论题就是正确的了。
任务二:运用间接论证,丰富论证方式
如鲁迅《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却偏偏从“闭关主义”说起,采用的就是排除法,其推理过程如下:
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大前提)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小前提)
只有自己去拿(结论)
【求证过程】
求证:A真
证明:或A真,或B真,或C真,或D真
已知:B、C、D假
所以,A真
(运用了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
任务二:运用间接论证,丰富论证方式
2.【反证法】通过断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的虚假性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
反证法是间接论证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断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即反论题)的虚假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证方法。
反政法的论证过程如下:
提出论题→设定反论题→依据推理规则进行推演→证明反论题的虚假→根据排中率,既然反论题为假,原论题便是真的。
任务二:运用间接论证,丰富论证方式
2.【反证法】通过断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的虚假性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
论题∶《祝福》的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p)
设立反论题∶《祝福》的故事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非p)
如果故事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非p)就不可能有"旧历"的说法(q)
可是课文头一句就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q假→非p假)
所以,《祝福》的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非p假,所以,p 真)
任务二:运用间接论证,丰富论证方式
2.【反证法】论证过程
要证明论题∶ p
先设立反论题∶非p
如果非p,那么q;
非q,所以非p假。
(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规则,推出非p假)
确定反论题非p假
根据排中律,非p假,所以,p真。
任务二:运用间接论证,丰富论证方式
【拓展案例】
一个心脏病患者做梦遇到台风,自己从楼上跌下来,接着整个楼房倒塌下来压在自己身上。他害怕极了,于是心脏病发作,死在床上。你认为这则故事的真实性如何能否证明你的猜测?
论题∶这则故事不真实。(p)
设立反论题∶假设这则故事真实。(非p)
确定反论题非p假。
如果该患者于睡梦中心脏病发作死在床上(非p)
那么,所有人都不会知晓他临死前的梦境;(q)
故事的讲述者知晓他临死前的梦境,即∶
有人是知晓他临死前的梦境的;(非q)
所以,非p为假。(充分条件的否定后件规则)
所以,这则故事不真实。(非p假,所以,p真)
任务二:运用间接论证,丰富论证方式
3.【归谬法】
归谬法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反驳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退为进,引入荒谬”的方法。所谓“以退为进”,是因为这种方法通过假定对方的论点是真的这一手段,来达到反驳对方论点的目的;所谓“引入荒谬”,是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从对方的论点合乎逻辑地引出荒谬的结论。使人一听,一读就会立刻感到对方的论点站不住脚,证明对方的论点必然为假。
任务二:运用间接论证,丰富论证方式
3.【归谬法】
【课本P96案例】
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我们今天还使用它,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去。果真如此,那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大多来自古代社会,山水草木、日月风雨且不必说,就连“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以史为鉴”等也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这些人的逻辑,这类语言也不能说了,那我们今天只好做半个哑巴了。
任务二:运用间接论证,丰富论证方式
3.【归谬法】
命题p∶我们不能继续使用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
假定p真∶如果我们不能继续使用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p)
那么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古代成语就都不能说了;(p')如果这些成语不能说了,(p’)那么我们就是半个哑巴。(q)所以,如果我们不能继续使用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p)那么我们就(假言三段论)
是半个哑巴。(q)
q是明显荒谬的,于是,就可通过否定q进而否定p。
所以,p假。结论即∶我们今天可以用封建时代士大夫的语言。
任务二:运用间接论证,丰富论证方式
3.【归谬法】
【论证过程】
为了反驳命题p,可以先假定p真;
然后由其推出它所含有的推断q,而q是明显荒谬的;
于是,就可以通过否定推断q进而否定命题p。
归谬法的逻辑,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
形式是∶
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
任务二:运用间接论证,丰富论证方式
3.【归谬法】
【拓展案例】流行与高雅
有个作家参加晚会,晚会上演奏的音乐让他感到厌烦。朋友向他解释“正在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作家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趣味高雅的吗”朋友说“不高雅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作家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雅的了”
如果流行的就是高雅的,(p)
那么流行感冒也高雅; (q)
并非流行感冒高雅,(非q)
所以,并非流行的就是高雅。(非p)
任务三:引入“虚拟论敌”,抵御逻辑攻击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为增强严密性,还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
任务三:引入“虚拟论敌”,抵御逻辑攻击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
审题——“黄金三问”
1. 这个说法能成立吗(停下思考,学会质疑)
2. 有没有相反或例外的情况 (追求合理与完善思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3. 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条件 (合理化,使逻辑严谨,表达准确)
如果不成立,哪里有逻辑谬误 (破中有立)
任务三:引入“虚拟论敌”,抵御逻辑攻击
【拓展案例】
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我们可能一下子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征等大量事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
论点:兼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
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 ?
①“兼听”就一定“明”吗(针对观点————驳论点)
②“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针对论据————驳论据)
③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但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针对论据————驳论据)
任务三:引入“虚拟论敌”,抵御逻辑攻击
①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②阐述论点
“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③举例分析
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
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进行辩证(同时阐述如何兼听,引入“虚拟论敌”)∶
主动引入“父子骑驴”、“三人成虎”等反例,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任务三:引入“虚拟论敌”,抵御逻辑攻击
一篇合理的议论文需要满足的要求
论点:概念准确,内涵和外延清晰,在同一语境下前后统一
论据:论据真实,论据的阐释合理。
论证:
1、要求前提为真,推断严谨。
2、实体数量足够,有紧密的相关性。
上帝所做的、胜过一切想象中的幸福行为,莫过于纯粹的思考,而人的行为中最接近这种幸福的东西,大多是与思考最密切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