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8-07 21:2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本质上是要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教学中要在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遵循“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图层结构中来认识。在宏观层面上,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对于各圈层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其中,需要指出的是,“示意图”并不一定指向某张确定的示意图,也可以是学生用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
本节内容在全书中具有统领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与各图层有关的具体内容之前,要能够宏观把握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在后面的学习中以联系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培养综合的思维方式。
三、学情分析
作为必修教材的第一章,学生对具体圈层以及圈层之间的关系没有太多背景知识,更多局限于初中阶段的知识。教学中各圈层自身的特点不易涉及太多,教材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四、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2.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界限、物质组成,说明地球整体结构特点。
3.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4.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形成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五、重点、难点:
重点: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结构特点;
2.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
1.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突破难点
2.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启发诱导、精讲多练为主。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八、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以地表为界,划分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思考讨论: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学生讨论人类可以用哪些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回答:略。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指导阅读:自主阅读教材第一段内容,把握两种地震波的差异即共有的特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筛查出有效信息,并能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介质变化,速度随之变化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对比的能力,通过对图的深入解,可以帮助学生挖掘出更多的有用信息。)
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莫霍界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
下平均2900Km)
(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
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难点讲析:(1)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2)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易错点,通过设置疑问,可以让学生明确问题所在,加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进行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进行了解。
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图1.36,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图片中主要地理事物。
2.找出的地理事物的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3.思考图中各事物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设置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够回归教材,从教材找中找到有用信息,同时学生也不拘泥于教材,借助教材,发散思维,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归纳讲解: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圈是地区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课堂小结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爱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课后作业:
根据本节所学,结合自己的理解,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板书设计 地核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幔
地壳 岩石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气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自然环境
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