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7 17:5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这首历史歌谣中的“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三家分晋,赵、魏、韩建立 B.田氏代齐,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C.晋国灭亡,春秋结束 D.战国七雄形成,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2.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255年中,有大小战争230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齐国灭了14个国家,鲁国灭了13个,秦国灭了14个,晋国灭了25个,楚国灭了60多个。这表明当时的主流是( )
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B.铁制工具进一步推广
C.兼并战争,走向统一 D.民族交融,互相交流
3.小明同学摘录了下面历史故事。据此判断该故事讲述的是( )
公元前497年晋国发生了范氏、中行氏为一方,韩、赵、魏,智氏为一方的战争。经过多年的斗争,公元前490年,在赵简子的打击下,范氏和中行氏败走奔齐。韩、赵、魏、智四家分割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掌握了晋国政权。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联合消灭了智氏。智氏灭亡后,韩、赵、魏旗鼓相当,分管晋国
A.桐叶封弟 B.田氏代 C.三家分晋 D.围魏救赵
4.《三字经》里面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和最东的两个诸侯国分别是( )
A.晋、楚 B.燕、赵 C.韩、魏 D.秦、齐
5.春秋时期,每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之和不足十万人;进入战国时期,战争双方一场战争投入兵力数十万,乃至百万。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人口迅猛增长 B.战争规模很大 C.武器更加先进 D.民风更加彪悍
6.战国时期,思想家李悝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要求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受到这一主张冲击的主要是( )
A.国君 B.地主 C.贵族 D.庶人
7.战国初年,秦国旧贵族势力较强,阻碍了秦国的发展,到孝公时,秦国还是“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秦国在各国中地位不高,不能参与中原各国的盟会,各国常以“夷狄遇之”。材料展示的是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8.变法前,秦国近50万士兵在第二次河西之战中被5万魏武卒所败。商鞅变法后,在第五次河西之战中,秦军打败了闻名于世的魏武卒,被天下惊呼为“锐士”。这种变化说明商鞅变法起到的作用是( )
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助推秦朝实现思想统一 D.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
9.《历史建筑之谜》中说:“李冰设计的工程绝妙天工,不仅能自动调节水量,还可以自动分沙排沙,中国2000年前就解决了水利工程的排泥沙问题。”该“工程”指的是( )
A.运河 B.郑国渠 C.江渠 D.都江堰
10.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最大特点是货币铸造的种类繁多,币制混乱。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由于当时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各国均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
B.这离不开当时金属铸造技术的日渐成熟
C.说明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D.使当时的等级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11.湖北大冶铜绿山战国铜矿遗址出土的采掘工具共14件,其中铁制工具13件(铁斧4件、铁锤2件、六角形铁锄2件、凹字形铁口锄1件、四棱铁钻3件、铁耙1件),木槌1件。这说明当时( )
A.青铜时代已经结束 B.精耕细作技术较成熟
C.牛耕得到较快推广 D.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
12.战国中期各国变法之后,铁制农具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涌现。众多出土的战国铁农具(见下图),展示出当时已经发明的层叠铸造技术。上述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
A.冶铁业 B.青铜业 C.纺织业 D.煮盐业
13.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探究。
【解除烦恼出计策】
(1)一个奴隶主的烦恼一: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役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铁器牛耕正在推广,正是好时候。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富有?
(2)一个奴隶主的烦恼二:我的土地是私自开垦的,到现在还是非法的,不知道哪天就会被没收充了公,我是寝食不安,日夜盼望土地变合法,可怎么才能让这些私田变合法呢?
【唯物史观评改革】
材料一:下面为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政治
③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①废除旧的土地制度经济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徐役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谈这四个阶层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并阐明理由。
阶层 地主 士兵 农民 守旧贵族
态度
理由
材料二:《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材料三:(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法于私斗,乡邑大治”。
(4)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结合材料二、三阐明理由。
【情感升华谈启发】
(5)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并联系当前改革,你有什么启发?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下表商鞅变法的措施(部分)
序号 措施
① 确立县制
② 鼓励耕织
③ 统一度量衡
④ 奖励军功
(1)根据图1,列举战国七雄中的两个诸侯国。
(2)根据图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
(3)结合图1、图2及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背景。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
(5)任选表中的一项措施(用序号作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及所学知识可知,晋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后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韩、赵、魏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故选A。
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即已进入战国时期。分析材料可知,战国时期,战争频发(几乎平均每年都有一次)、战争规模很大(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且强大的诸侯国都消灭并吞并了很多诸侯国,这些战争和国家的消长正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和统一趋势的直观体现,C正确。A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而不是战国时期,排除;B、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韩、赵、魏旗鼓相当,分管晋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初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史称“三家分晋”,故C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七雄中,位置在最西的诸侯国是秦国,在最东的诸侯国是齐国。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战争投入的兵力少,战国时期投入的兵力多,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很大。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李悝变法。从“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可知,这实质是想改变原来靠血缘世袭的世卿世禄制,让地主、庶人可凭功劳和才能为官,受到这一主张冲击的主要是贵族。故选C。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背景。据“秦国旧贵族势力较强,阻碍了秦国的发展”可知,战国初年,秦国旧贵族势力较强,使秦国发展受限。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变法后的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故材料展示的是商鞅变法的背景。故选A。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根据“商鞅变法后,在第五次河西之战中,秦军打败了闻名于世的魏武卒”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军由不敌魏武卒转变为击败魏武卒,可见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A正确。B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商鞅变法时,秦朝尚未建立,排除C、D。故选A。
9.答案:D
解析:阅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李冰”“水利工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1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相关知识。A.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国均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因此,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故A正确;B.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这离不开当时金属铸造技术的日渐成熟,故B正确;C.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说明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业活动逐渐活跃,故C正确;D.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这说明当时等级制度受到冲击,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故D错误。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符合题意的选项应为D。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铁器的使用。根据“战国铜矿遗址出土的采掘工具共14件,其中铁制工具13件”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故选D。
12.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中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涌现,说明当时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得出当时冶铁业十分发达,A项正确;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涌现不能反映出青铜业或纺织业或煮盐业的发达,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答案:(1)开垦荒地。
(2)通过变法或改革使私自开垦的土地合法化。
(3)地主:支持:因为商鞅变法规定要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士兵:支持;因为商鞅变法规定要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农民:支持;因为商鞅变法规定要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守旧贵族:反对;因为商鞅变法规定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4)商鞅变法成功了。判断一场变法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守旧势力的强大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所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5)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必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尊崇;我们应该向商鞅学习,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解析:(1)根据材料“铁器牛耕正在推广,正是好时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所以为了更富有,可以开垦荒地。
(2)结合所学知识,为了使开垦的私田合法,就要改变当时推行的井田制,可以通过变法或改革使私自开垦的土地合法化。
(3)地主:因为商鞅变法规定要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即国家公有的井田制,符合地主利益,所以地主会支持。士兵:因为商鞅变法规定要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对士兵有利,所以士兵会支持。农民:因为商鞅变法规定要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有利于农民生产,所以农民会支持。守旧贵族:商鞅变法规定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所以守旧贵族会反对。据此回答即可。
(4)我们判断一场变法成功或失败,应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量,要看它的目的是否达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国家。据此回答即可。(5)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1)诸侯国:秦、楚、燕、韩、赵、魏、齐。
(2)变化:从石制、青铜器到铁制农具。
(3)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学派:法家。
(5)影响:选择②;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增强秦国国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选择④;提高了秦国军人的积极性,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军事基础。
解析:(1)诸侯国:依据所学可知,战国七雄是秦、楚、燕、韩、赵、魏、齐。
(2)依据图片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出现了铁制农具,故工具材质由石制、青铜器转变到铁制农具。
(3)背景: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背景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学派: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法家。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
(5)影响:依据所学可知,从表格选择任意一项分析即可。如:选择②;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增强秦国国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选择④;提高了秦国军人的积极性,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军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