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会转的玩具
一、教材分析
《会转的玩具》是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的一课,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制作,探索会转的玩具的奥秘。教材中展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会转玩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会转玩具的原理和结构,掌握制作会转玩具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体验制作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制作会转玩具的方法,理解转动的原理。
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意,设计出独特、有趣的会转玩具。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会转的玩具、制作材料(如卡纸、彩纸、剪刀、胶水、牙签、吸管等)、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如卡纸、彩纸、剪刀、胶水、牙签、吸管等)。
五、课时安排
2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个会转的玩具,如风车,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同学们,看这个玩具,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新授
1、玩具展示与观察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多种不同的会转玩具,如陀螺、竹蜻蜓、风车、旋转木马模型等,一一展示在讲台上。在展示每一种玩具时,教师会将其缓慢转动,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玩具的整体结构以及其独特的转动方式。对于陀螺,教师会着重展示其圆锥形的底部和旋转时的稳定姿态;对于竹蜻蜓,强调其翅膀的形状和双手搓动使其飞起旋转的动作;对于风车,突出叶片的设计和在微风中灵活转动的特点;对于旋转木马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其中心轴和外部造型在转动时的协调关系。
教师在展示过程中,会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大家注意看陀螺的底部,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才能转得稳?”“竹蜻蜓的翅膀角度对它的飞行和旋转有什么影响?”“风车的叶片数量和形状是如何影响它的转速的?”
2、小组讨论与交流
玩具展示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抛出问题:“这些玩具为什么会转?它们的转动原理是什么?”学生们立即开始热烈地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和想法。
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走动,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鼓励和引导。比如,当小组讨论陷入停滞时,教师可以提示:“回想一下刚才看到的玩具结构,从玩具的形状、重量分布等方面去思考转动的原因。”
3、原理讲解与分析
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开始详细讲解会转玩具的常见原理。
教师利用简单的示意图和实物演示,深入浅出地解释重心的概念,如:“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像陀螺底部较重,重心就低,所以能稳定地旋转。”讲解平衡的原理时,举例说:“竹蜻蜓的翅膀如果重量不一致,就无法平衡地飞行和旋转。”对于风力的作用,教师通过吹动风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风力如何推动风车转动。
4、优秀作品欣赏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制作的会转玩具作品图片或视频,包括富有创意的自制陀螺、独特设计的风车等。在展示每一个作品时,教师会详细介绍作品的创意点和运用的原理。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看法,例如:“这个自制陀螺的造型很特别,它是怎么想到这样设计的?”“这个风车的色彩搭配太漂亮了,而且转动得非常顺畅,一定是很好地运用了平衡原理。”
(三)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制作一个简单的会转玩具,如纸风车。
展示制作材料和工具。
逐步演示制作过程,如折纸、剪裁、粘贴等。
强调制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并制作一个自己的会转玩具。
可以参考教师的示范,也可以自己创新。
(五)作品展示
学生完成作品后,将作品拿到讲台上展示。
其他同学可以自由观看。
(六)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从创意、制作技巧、转动效果等方面给予肯定和建议。
学生自我评价,介绍自己作品的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中的困难与收获。
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交流制作心得和感受。
七、板书设计
会转的玩具
转动原理:
重心
平衡
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