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中的比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识,并运用比例的形式美法则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比例的美感。知道“黄金分割比”,运用“黄金分割比”美化自己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以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学“黄金分割比”的知识,设计一个比例关系适宜、有艺术性且装饰美观的花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比例这一形式美法则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感受“黄金分割比”的美,并能够找到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黄金分割比”。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美术中的比例知识进行艺术实践。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初步认知
请学生看看图片中有趣的情景,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思考,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答案:由于人的比例缩小了,周围的环境变大了,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存在着美感!那么,什么是比例,什么是带有美感的比例呢?
例:在数学中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例如:铅笔的比例是1:2。
美术中的比例小知识:美术中的比例是指造型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比如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等,相互之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
适度的尺寸数量的变化可以产生美感。
黄金分割比:把一条线段分成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其比值约等于0.618.。因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美观而被称为黄金分割。
我们看看教材中“小知识”栏目对黄金分割比的介绍。让学生看书,了解“黄金分割比”的特点。
出示课题:美术中的比例
2、初步观察分析
教师: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隐藏着“黄金分割比”。
出示《溪山行旅图》中山的图片。猜一猜,这幅画下面会出现什么事物或景物?你猜到的景物的比例会是什么样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发言。
师再次提问: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生回答有山、树、马、人。
教师总结:画家为了突出表现大山高耸的事实,把人物、树等相对画小。这是中国画中常说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法则。并对《溪山行旅图》的内容进行解说。
维鲁维斯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
黄金分割是建筑师最常用的方法,在古罗马、古希腊的建筑中就经常使用“黄金分割比”。让我们来欣赏下这些建筑,看看这些建筑为什么这么美。
学生观看建筑的图片,欣赏各种建筑的美,分析建筑的美:雄伟、精细等。
(教学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初步了解“黄金分割比”的特点。)
进一步分析建筑的“黄金分割比”。提问:为什么巴黎圣母院和泰姬陵的建筑分割是这样的?设计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学生进一步分析建筑中的分割和布局,找到建筑中的“黄金分割比”,再次分析建筑的美。
学生回答:这样设计会使建筑更加和谐、美观,富有韵律感。
(教学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能让学生明白“黄金分割比”可以帮助建筑设计师传达出想要表达的设计情感。)
3、深入观察分析
你能简单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带有美感比例的吗?
学生通过经验、回忆或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找到符合“黄金分割比”的实物。
(教学意图:通过之前所学内容,找到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进而巩固所学知识。)
4、深入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比例
欣赏书本中的古希腊双耳瓶,并请各小组讨论找到双耳瓶中的比例,说一说为什么古代人要这么设计瓶子呢?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从局部观察到整体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比例在画面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欣赏不同的瓶子图片,师提问:你喜欢哪一个瓶子?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比例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师总结:比例不同,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不同,美感就会不同。
看看教材中展示的学生作品,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分析学生作品
(教学意图: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让学生选出满意的作品,这也是一次审美的过程。)
教师:我也要做一个漂亮的花瓶,大家看看我的这个花瓶怎么样?
如果感觉不合适,你能帮我将它改成一个比例关系合适的瓶子吗?
学生分析教师示范的花瓶,会发现花瓶外形的比例关系不合适。
(教学意图:找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思考、发现的过程。)
四、艺术实践
教师:请你用之前所学的美术比例知识,设计一个比例关系合适有艺术性,且装饰美观的花瓶。
学生自由选择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在制作和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作业分层次进行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
五、作品展示
展示、欣赏学生的作品,组织学生交流创作体验。
六、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美术中的比例。希望你们能在生活中运用“黄金分割比”,让生活变得更具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