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上期末复习专题12 体内物质的运输与平衡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九上期末复习专题12 体内物质的运输与平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08 10:5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上期末复习专题12体内物质的运输与平衡
知识点一、 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淡黄色
血 红细胞 :无细胞核
液 多 血红蛋白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贫血
组 血
成 细 白细胞:有细胞核 太多 炎症
胞 大 抵抗病菌

液 血小板:没有细胞核
循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阻止细菌入侵
环 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统 输送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废物。
功能: 防御保护
调节体温
血管
血管种类 结构 功能
动脉 管壁较厚、弹性大 把血液从心脏运送到全身各处
静脉 管壁较薄、弹性小,内有静脉瓣 把血液从全身运回心脏
毛细血管 管壁极薄、管径较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进行物质交换
心脏
心脏结构 功能
发达的肌肉 动力泵
静脉瓣、房室瓣、动脉瓣 血液单向流动
左心室的肌肉最发达 将血液泵入主动脉,输送全身各处
血液循环: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内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 ↓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全身毛细血管←主动脉←左心室 :体循环
心率:一般成年人75次/分。0.8秒/次
舒张压:8-12千帕。 高于12千帕为高血压。
血压 收缩压:12-18.7千帕。低于12千帕为低血压。
ABO血型:由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决定。
血型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A和B 无
O型 无 抗A和抗B
知识点二、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1、葡萄糖:吸收的葡萄糖,一部分直接被组织细胞利用供能;多余的部分在肝脏或肌肉等组织细胞中合成糖元或在人体内转变为脂肪,作为能源物质的储备。
 食物的消化吸收              氧化分解供能
 肝糖元的分解     ――→血糖――→  合成糖元贮存
 脂肪、蛋白质的转化            转变为脂肪贮存
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
2、脂肪:一部分被组织细胞利用,另一部分由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贮存起来。需要时可进行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细胞利用。
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
3、蛋白质:消化为氨基酸后被小肠所吸收进入循环系统。一部分在各种组织细胞中又会重新合成人体所特有的蛋白质,另一些氧化分解供能,也可以合成糖类和脂肪。
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含氮废物(尿素、尿酸)
小结:三类物质在人体组织细胞中进行着不断地合成和分解,新旧不断更替。
         获得的能量=消耗的能量+贮存的能量
4.体内食物的主要排泄途径.
以 汗液 形式排出 ——皮肤 ; 以 气体 形式排出 — 呼吸系统 ;以 尿 的形式排出 ——泌尿系统
5.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它们有什么功能? -------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肾:产生尿液 输尿管:运送尿液到膀胱的通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
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 形成尿液 的器官。
肾:1、肾的外形和位置:肾的位置在人腰后部脊柱的两侧,有一对,形像蚕豆。
2、肾的结构:外层是皮质,内层是髓质,中央是一个空腔,叫肾盂,肾盂和输尿管相连。
肾单位――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分为肾小体和肾小管,而肾小体又可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
⑴原尿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全部的尿素、尿酸,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被过滤到肾小囊。
⑵尿液的形成(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又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
5、比较血液、血浆、原尿、尿液各有什么?
成 份 血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水 无机盐 尿 酸 尿 素
血液 √ √ √ √ √ √ √
血浆 × √ √ √ √ √ √
原尿 × × √ √ √ √ √
尿液 × × × √ √ √ √
重点题型精炼
题型一、血液
1.下列表示血液、血细胞、红细胞三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图示,正确的是(  )。
A.B.C.D.
2.DNA亲子鉴定是通过亲代与子代细胞中DNA比对来进行的,其准确率高达99.99999%。若某次鉴定材料仅为血液,应选用(  )
A.白细胞 B.成熟的红细胞 C.血小板 D.血红蛋白
3.将人血永久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图中10移到视口中央,应将涂片向右上方移动
B.要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图中的结构1
C.图中9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D.如果图中8的数口低于正常值,则此人可能患有贫血
4.小金和小徐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和血涂片,分别获得了如下图像:
(1)草履虫属于无脊椎动物分类中   动物。
(2)小金想将视野中如图甲所示的像转化成如图乙所示的像,则应将载玻片____。
A.顺时针转动90° B.逆时针转动90°
C.向左上角移动 D.向右下角移动
(3)小徐图中的①、②、③是视野中观察到的三种血细胞。其中能保护身体,抵抗细菌等侵袭,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填图中的序号)。
(4)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   结合,由血液运往全身各处。
5.小明因感冒、发烧、腹泻,前往医院就诊。
(1)医生建议小明检查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制作血涂片时,需要得到薄而均匀的血膜,下图中正确的推法是    。(图中箭头表示载玻片移动的方向)
(2)小明生病后,身体逐渐消瘦。从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这是人体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的结果。(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观察放入抗凝剂的血液的实验中,将10mL新鲜的人体血液和抗凝剂混合,24小时以后,出现了如图所示的分层现象。据图回答问题:
(1)血液中运输养料和废物的成分是图中所示的   部分(填字母),其主要构成成分是   ,除上述功能外,还具有   的功能。
(2)氧气进入血液以后,主要由图中   部分(填字母)血细胞来运输。
(3)能吞噬病菌的血细胞存在于图中的   部分(填字母),能止血和加速凝血的血细胞存在于图中的   部分(填字母)。
7.科学家指出,当人在空气稀薄的环境中呼吸时,能够让人体得到足够氧气的方法就是产生更多的红细胞,这样就可以增加能携带氧的血红蛋白的数量。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虽然动脉中的血红蛋白被氧饱和的比例极小,但人体能产生更多的血红蛋白或红细胞,这就能弥补血液中氧的不足。
(1)若人从平原地带迁移到海拔3 000米的高原后,红细胞数目变化情况的正确表示是(  )
(2)小王作为浙江省援藏干部入藏工作一年,下面是他入藏前后的两张血液化验单。
入藏前: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单位
白细胞 8.4 4.00~10.00 ×109/升
红细胞 4.53 4.00~5.50 ×1012/升
血红蛋白 145 120~160 克/升
血小板 103 80~300 ×109/升
入藏后: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单位
白细胞 7.2 4.00~10.00 ×109/升
红细胞 5.54 4.00~5.50 ×1012/升
血红蛋白 217 120~160 克/升
血小板 162 80~300 ×109/升
请分析他血液化验单数据发生以上变化的原因:   。
题型二、血型
8.如图所示为小乐绘制的A型血和B型血的模型图。据此推测,AB型血的模型图是(  )
A. B. C. D.
9.小方尝试确定自己的血型,发现把自己的血液滴入B型标准血清,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凝集现象。则有关他的血型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细胞上一定有B凝集原 B.血清中一定有抗A凝集素
C.血型一定是A型 D.血型可能是AB型
10.如表所列出的输血关系中,正确的是(  )
选项 某人的血型 可接受的血型 可输给的血型
A A A、O A、AB
B B B、AB B、O
C AB AB A、B、AB、O
D O A、B、AB、O O
A.A B.B C.C D.D
11.小明一家三口的血型各不相同,爸爸可以给小明和妈妈输血,小明也可以给妈妈输血,但妈妈既不能给爸爸输血又不能给小明输血,爸爸、妈妈、小明的血型可能是(  )
A.爸爸O型、妈妈AB型、小明B型 B.爸爸O型、妈妈A型、小明B型
C.爸爸AB型、妈妈O型、小明B型 D.爸爸AB型、妈妈O型、小明A型
12.阅读下列材料及心脏结构图,回答相关问题:
救治一朵“心蕾”,迎接一片阳光。截止6月30日,空军总医院“心蕾工程”足迹已遍布全国。截至目前,先后为新疆、江西、安徽、河南、陕西、四川、西藏、甘肃、青海玉树、内蒙古、广东和广西等22个省(市、自治区),18个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中的532名患有心房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进行来了免费治愈了疾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1)治疗患有心房间隔缺损的儿童的手术是在病人的大腿静脉处注射一种封堵剂,这种药物通过血液循环由[   ]   血管进入心脏的右心房,在右心房与   之间产生封堵作用。
(2)实施手术前,为防止意外发生,要做好输血准备,经验血,某患病儿童的血型为AB型,输血时该儿童应优先接受   型的血液,紧急情况下还可以考虑接受少量的   型血
13.公交车上有一人晕倒,司机马上先送他进医院。医生给病人做了抽血化验、输血、挂点滴等处理。
(1)抽血前,先用橡皮软管绑住他的上臂,臂弯处的   (填血管种类)因血量增多而鼓起有利于扎针;
(2)医生给该病人检验血型结果如图所示,如果只考虑 ABO 血型系统,首先应给他输入的血型是   ;
(3)挂点滴时,药液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首先到达心脏的腔室是如图中的   (填
数字)。
14.“来了病人,不管什么病,先上‘三素一汤’,也就是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生理盐水。”这是医疗界一句行话,折射出的是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由于长期使用或用药不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它是从青霉素的分泌物中提取的,可以抑制多种   的生长。
(2)有的医生在给病人注射青霉素后有时会出现病人休克,甚至死亡事件,在这里青霉素相当于   填(“抗原”或“抗体”),进入人体后,引起人体产生了   ,所以注射青霉素前一定要进行皮试。
(3)当我们大出血时,需要紧急输血。虽然血型是遗传决定的,但有时又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改变它。美国医学科研小组采用遗传工程的方法,用一种特殊的“内切酶”,切割了红细胞表面的凝结原,从而实现了血型的转化。你认为以下血型转化可以实现的是   。
①O型血转化为B型血 ②AB型血转化为A型血
③A型血转化为B型血 ④A型血转化为O型血
题型三、心脏和血管
15.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时,绘出如下简图。该同学判断B处是毛细血管,其依据是(  )
A.血管两端连着静脉
B.血管两端连着动脉
C.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快
D.血管内的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16.如图所示为人体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a、b代表血液流动的方向,箭头c、d代表气体流动的方向,e、f代表血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血管e中的血液为动脉血
B.d方向流动的空气比c方向流动的空气含氧量高
C.气体沿着d方向流动时膈肌收缩
D.f处的血液最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
17.血管是输送营养物质和废物的通道。如图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类型的血管,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血管①为动脉血管
B.血管②内有可能流的是动脉血
C.打“点滴”时针头刺入的是血管3
D.血管③数量多,分布广,管壁非常薄,有利于物质交换
18.如图是小金同学在显微镜下看到金鱼尾鳍某血管的血流方向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请据图判断A、B处各是什么血管(  )
A.A是动脉,B是静脉
B.A、B都是动脉
C.A是静脉,B是动脉
D.A、B都是静脉
19.生物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删除了猪细胞中对人产生排斥的基因,培育成可以用于人类心脏移植的“转基因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生物体结构层次来看,人造心脏属于组织层次的结构
B.与图中D相连通的血管是肺动脉
C.从免疫学角度分析,移植的心脏属于抗体
D.从变异的角度看,猪的这种变异是不可遗传变异
20.同学们在资料上查到:用电流刺激蛙心胜的迷走神经时,发现蛙的心脏跳动减慢。对此,他们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1:迷走神经受电流刺激后,电流信号造成心脏跳动减慢;
假设2:迷走神经受电流刺激后,分泌某种物质使心脏跳动减慢。
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设计如图装置实验进行了探究。
实验步骤:
①取甲、乙两个正常跳动的蛙心脏,用插管把它们连接起来,剪去蛙心脏乙的迷走神经;
②向蛙心脏甲中注人液体X(能维持蛙心跳动但不影响跳动频率),并流动起来,使两蛙心脏中充满液体X,测量两个蛙心的心率;
③ ▲ ,再次测量两个蛙心的心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人体心脏相比,蛙心内部也存在确保血液流向的类似结构,要使液体X顺利进入心脏乙,插管应插人心脏乙的    (选填“动脉”、“静脉” 或“毛细血管");
(2)步骤③中“ ▲ ”处应填写的操作是   ;
(3)实验前剪去蛙心脏乙的迷走神经是为了   ;
题型四、血液循环
21.如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1、2、3、4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肺循环的路径是:左心室→4→毛细血管网乙→3→右心房
B.血管2比血管1的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
C.血液从静脉血管流经毛细血管网乙后到达动脉血管
D.流经毛细血管网甲前后血管内血液由鲜红变成暗红
22.如图为自制的人体血液循环模型。其中,A、B、C、D是四个塑料瓶,共同组成了心脏,D代表左心室;E和F是两根试管,代表某些器官内的毛细血管网。手动挤压该模型中的塑料瓶,产生的压力能使瓶中的液体在密闭管道中循环流动。下列关于此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把密闭管道中流动的液体视作血液,则管道G内流动脉血
B.试管F可代表肺部毛细血管网
C.上肢静脉注射的药物首先到达心脏结构中的A
D.单向阀门①、②模拟了心脏内的房室瓣
23.下图中①③表示血管,②表示人体器官,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②是肺,则①中是动脉血
B.若②是肺,则③中血液流向右心室
C.若②是脑,则①可以表示主动脉
D.若②是脑,则③中氧含量大于①
24.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是一种人工心肺机,其工作过程如图所示。血液一般由患者下肢静脉引出到体外,通过氧合器后,回到患者颈静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其中的动力泵为血液的流动提供动力,它相当于人体器官中的   ;
(2)血液经过氧合器变成含氧丰富的   (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25. 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系统既有分工又协调配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的神经系统中,由神经中枢发出,分布到心脏的A神经和B神经可支配心脏的活动。心脏的反应取决于A神经和B神经兴奋的强度大小;紧张时,A神经兴奋占优势,心跳加速,血压增高;安静时,B神经兴奋占优势,心跳放缓,血压降低。
(1)若流经X后,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则X代表的器官是   。
(2)若使用某药物阻断A神经传导,再刺激B神经使其兴奋,则血压会   (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
26.燕窝是常见的营养保健食品,主要营养成分有燕窝酸、蛋白质、糖类以及钙、磷、铁、钠、钾等微量元素。
(1)燕窝中的蛋白质经消化最终成为   后,主要在   内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这一过程属于新陈代谢的   作用。
(2)健康人食用燕窝后不会在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这是因为   的重吸收作用。
(3)燕窝中的微量元素存在的物质形式属于人体七大营养素中的   ,其被吸收后进
入循环系统,依次通过如图心脏各腔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
27.严控酒驾是降低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对酒驾嫌疑人员,交警通常采用检测呼出气体或血液中的的酒精含量来判断。
(1)驾驶员呼气时,胸腔状态如图甲中   (选填“①”或“②”)所示,此时肺内气体被排
出体外。
(2)炊酒后,饮酒者喝入的酒精通过如图乙的   (填字母)过程进入人体循环系统。
(3)抽血前,先用橡皮软管绑住被抽血者的上臂,如图丙所示,此时,橡皮软管   (选
填“A"或"B")侧静脉血管鼓起有利于扎针。
题型五、泌尿系统与尿液形成
28.研究员在不同气温条件下,测量某受试者呼气、尿液、汗液和粪便中的水分,利用这些数据计算此人平均每日失去的水分,如右表所示。根据此表,若受试者在测试期间生理现象皆正常稳定,且空气中的湿度保持在固定的范围内,则推测在气温7℃~11C的环境下,该受试者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平均每日失去的水分(毫升)
来源 气温34℃~38℃ 气温21℃~25℃
呼吸 250 350
尿液 1000 1400
汗液. 1750 450
粪便 200 200
A.呼吸时不会失去水分 B.以汗液形式失去的水分较尿液少
C.以粪便形式失去的水分较尿液多 D.尿液和汗液所失去的水分都比炎热时增加
29.如图为泌尿系统模型。某人尿检时,发现尿液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出现这种现象,发生病变的部位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0.如图所示为小乐构建的人体生理活动的概念模型,其中①和③表示血管,②表示相应的结构,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②为肾脏,则③中的尿素含量减少
B.若②为骨骼肌,则③中的氧气含量增加
C.若②为肺,则③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若②为小肠,则餐后1小时③中的葡萄糖含量减少
31.如图为人体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①—④液体中成分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①中含有血细胞 B.②中没有氨基酸
C.③中含有葡萄糖 D.④中没有尿素
32.小乐利用橡皮管、漏斗、相同大小的塑料颗粒、水和注射器等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肾单位模型”,回答问题:
(1)“肾单位模型”中的①模拟   ,③模拟   。
(2)用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不能进入肾小囊的成分,则其模拟的是血液中的   
(写出1种)。
(3)小欢对小乐制作的“肾单位模型”提出了改进建议:使用不同大小的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并在①处戳出若干小孔且能让较小的塑料颗粒通过,小欢改进的优点是   。
33.如图甲所示为人体内水分平衡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心脏及其相连血管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通过饮水和进食获取的水,经吸收进入血液后,由⑨进入心脏,依次经过⑤→   →①(按序填写图乙中的序号),再由血液循环将其运输到全身各处。
(2)图甲中的X表示细胞的  ,该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为   。
(3)剧烈运动后,人会汗流浃背,此时大量流汗主要为了维持人体的   (选填“体温”或“水分”)平衡。
34.(1)血液流经肾小球后形成原尿。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经过
   ( 填序号及名称) 被重吸收送回到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
(2)表格为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四种液体成分, 其中表示图丙中的 M 成分是   。
项目成分 红细胞 大分子蛋白 水 无机盐 葡萄糖 尿素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题型六、多系统协同工作
35.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中正确的是(  )。
A.外界空气进入人体肺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食物通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C.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D.人体肺循环的过程:左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右心房
36.人体的排泄途径概念图如下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指皮肤中的汗腺,汗液中含有尿素
B.②指肾脏,它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C.③指输尿管,将尿液排出体外
D.④指呼吸系统,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7.图甲表示淀粉的消化终产物 a 进入血液和组织细胞的过程及部分相关的活动示意图。 请回答:
(1)a进入组织细胞后,在b的参与下被分解成CO2和水,并释放能量该生理过程属于新陈代谢过程中的   (填“同化”或“异化”)作用。
(2)在同一时刻测定某器官动脉和静脉血液内a、b、c三种物质的含量,其相对数值如图乙所示,该器官是   。
38.如图所示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物质,A、B表示相关的生理过程,Ⅰ、Ⅱ表示肾单位的两个组成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食物主要成分是淀粉,最终分解为物质a被人体吸收,则物质a是    ,参与淀粉消化的消化液有    种。
(2)食物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属于人体新陈代谢中的   作用(选填“同化”或“异化”)。
(3)医生在给某人做尿常规检查时发现红细胞数量偏多,如果该病人患有肾病,则可能是图
中过程    发生异常所致(选 填“A”或“B”)。
39.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具有运输功能的 C 系统为   系统。
(2)氧气通过 B 系统进入血液后运输到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大部分废物进入 D 系统,
依次经过③④后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中③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
40.如图是人体代谢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排泄途径A是   ,B是   。
(2)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要经过   的滤过作用和   的重吸收作用两大过程。
(3)如尿检时发现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41.如图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生理过程,a、b分别代表一种气体。据图回答:
(1)食物中的蛋白质在A系统的   (器官)内被分解为氨基酸。水、无机盐、葡萄糖和膳食纤维中不能通过①过程进人循环系统的是   。营养物质进人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四腔中的   。
(2)b代表的物质是   。a代表的物质进人组织细胞后的作用是    。
(3)C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排出的尿液中发现了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单位中的   
发生了病变。
答案
1.B
【解析】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所以B正确;故答案为:B.
2.A
【解析】A.若某次鉴定材料仅为血液,应选用白细胞,因为白细胞有细胞核,内含DNA等遗传物质,A正确;
B.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错误;
C.血小板没有细胞核,错误;
D.血红蛋白没有细胞核。错误;故答案为:A.
3.D
【解析】A.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的,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左下方移动,A错误。
B.要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图中的结构2细准焦螺旋,B错误。
C.图中8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C错误。
D.如果图中8的数口低于正常值,则此人可能患有贫血,D正确。故选D。
4.(1)原生(2)B(3)③(4)血红蛋白
【解析】(1) 原生动物门是原生生物界的一门,为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生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的,因此也称为单细胞动物。 草履虫属于无脊椎动物分类中原生动物。
(2)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但是旋转方向不受影响,因此图甲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物像是图乙;
(3)③是白细胞,是最大的细胞,能够吞噬病菌,对人体起着保护和预防的作用,对大对数病原体起作用,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4) 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结合,由血液运往全身各处。
5.(1)乙(2)小于
【解析】(1)沾一滴血在干净载玻片右端,取一边缘光滑平齐的玻片作为推片,推片与载片约成20~30°,并与血滴接触,使血滴在玻片边缘散开,迅速将玻片推向左方,作为一均匀和厚度适中的血涂片,因此下图中正确的推法是乙。
(2)当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时,生物可能在运动中或衰老中,如是患病的人就表现出逐渐消瘦的现象,因此小明生病后,身体逐渐消瘦, 从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这是人体同化作用小于异化作用的结果。
6.(1)A;水;运载血细胞(2)C(3)B;B
【解析】血液中加入抗凝剂会阻止血液的凝固,经过震荡或者离心后会出现分层现象.图中A是血浆,可以运载血细胞,B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C是红细胞,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
所以:(1)血液中运输养料和废物的成分是图中所示的A;除上述功能外,它还具有运载血细胞的功能。
(2)氧气进入血液以后,主要由图中C部分血细胞来运输。
(3)能吞噬病毒的血细胞存在于图中的B,能止血和加速凝血的血细胞存在于图中的B.
(4)静止一段时间以后,量筒中的C部分会变成暗红色,原因是血红蛋白与氧分离.
7.(1)C (2)为了适应高原低氧环境,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的数量增加来运送氧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若人从平原地带迁移到海拔3 000米的高原后,红细胞数目会显著增加,不会减少;故答案为:C;
(2)通过对两张化验单的比较后发现,入藏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显著增加,主要是为了适应高原低氧环境,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的数量增加来增强运送氧的能力。
8.B
【解析】AB型血红细胞上含A、B两种凝集原。血清中则不含抗A及抗B凝集素。根据模型可以看出, AB型血液中红细胞上应该同时具备两种凝集原,其血浆中就没有凝集素。故选B。
9.D
【解析】AB型血滴入B型血之后,在显微镜下出现了凝集现象,因为B型血中的抗A凝集素与AB型血中的A凝集原发生了凝集反应,因此他的血型可能是AB型,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0.A
【解析】由分析可知,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血型的人可以接受A、O型血,可以输给A、AB型;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B、O型血,可以输给B、AB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可以输给AB;O血型的人可以接受O型血,可以输给O、A、B、AB型. 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因此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输同型血,A符合题意。故选:A
11.A
【解析】A、如果爸爸O型、妈妈AB型、小明B型,则爸爸可以给小明和妈妈输血,小明也可以给妈妈输血,但妈妈既不能给爸爸输血又不能给小明输血,A符合题意。
B、如果爸爸O型、妈妈A型、小明B型,则小明不能给妈妈输血,B不符合题意。
C、如果爸爸AB型、妈妈O型、小明B型,则爸爸不能给小明和妈妈输血,小明也不能给妈妈输血,妈妈既能给爸爸输血又能给小明输血,C不符合题意。
D、如果爸爸AB型、妈妈O型、小明A型,则爸爸不能给小明和妈妈输血,小明也不能给妈妈输血,妈妈既能给爸爸输血又能给小明输血,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1)2;下腔静脉;左心房(2)AB;A型、B型、O型
【解析】(1) 大腿静脉注射一种封堵剂, 药物经过体循环通过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在图中,2表示下腔静脉。 药物对心房间隔缺损进行治疗,因此对A右心房和B左心房之间产生封堵作用。故答案为:2 ;下腔静脉;左心房。
(2)安全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患病儿童的血型为AB型,因此优先接受AB型的血液。紧急情况下可以接受少量其他血型,由于AB血型中无凝集素,所以AB血型可以接受少量A型、B型和O型血。
13.(1)静脉(2)A型(3)1
【解析】(1)当绑扎人体上臂后,由于静脉血管的功能是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到心脏去,而前臂被绑住了,血液无法从手臂运回心脏,于是就在手臂上出现了一条条隆起的青筋”,这些"青筋"实际上是鼓起的静脉血管。因此在抽血时,护士会用一根橡皮软管将上臂扎紧,一会前臂靠近肘关节处的血管膨胀,该血管是静脉。
(2)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 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A型血应该输入A型血或O型血,但是O型血只能少量缓慢输入。故首先应给他输入的血型是A型。
(3)血液循环的途径: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内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 ↓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全身毛细血管←主动脉←左心室 :体循环
因此打点滴时,则药液首先经过上腔静脉到达心脏的1右心房。
14.(1)细菌(2)抗原;免疫反应(3)②④
【解析】(1)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 据此可知,青霉素可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
(2)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可知,注射入人体的青霉素使人出现了过敏反应,所以青霉素相当于抗原,进入人体后,引起人体产生了免疫反应;
(3)①O型血转化为B型血,O型血无凝集原,而B型血有B凝集原,所以不能通过切割红细胞表面凝集原转化成B型血,错误; ②AB型血转化为A型血,AB型血含有A和B凝集原,可用内切酶切去B凝集原,红细胞上只含有A凝集原可转化成A型血,正确;③A型血转化为B型血,A型血只含A凝集原,不能转化成B凝集原,错误; ④A型血转化为O型血,A型血只含A凝集原,切去后成不含凝集原的O型血,正确。所以填 ②④ 。
15.D
【解析】B处是毛细血管,其依据是血管内的红细胞呈单行通过。故选D。
16.A
【解析】A.血管e中血液为静脉血,因为血液是流向肺部毛细血管,属于肺动脉,此时血液含氧低,颜色暗红,是静脉血,A错误;
B.d代表气体进入人体,此时含氧量高,含二氧化碳较低,而c是人体排除的气体含氧低,故B正确;
C.气体沿着d方向流动时,气体进入肺,说明是吸气时,此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故C正确;
D.f处血管是肺静脉,血液沿肺循环路线首先流回心脏的左心房,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7.C
【解析】A.血管①为动脉血管,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正确;
B.血液中含氧量高的血管为动脉血,呈现鲜红色;血液中含氧量少的血管为静脉血,呈现暗红色,所以血管②是静脉血管,里面内有可能流的是动脉血,例如肺静脉中流着的是动脉血,正确;
C. 打“点滴”时针头刺入的是血管②静脉血管,所以C错误;
D. 血管③是毛细血管,数量多,分布广,管壁非常薄,有利于物质交换,D正确;故答案为:C.
18.A
【解析】A中的血管是从主干进行分支的,说明A血管是动脉;B中的血管呈现汇总的趋势,说明B血管受静脉;故答案为:A.
19.B
【解析】A. 从生物体结构层次来看,人造心脏中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以及神经组织等多种组织构成,属于器官层次的结构,A错误;
B.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C是右心房,D是右心室,A是左心房,B是左心室;所以与图中D相连通的血管是肺动脉 ,正确;
C.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从免疫学角度分析,移植的心脏属于抗原;
D. 从变异的角度看,猪的这种变异是可遗传变异,是对细胞核中染色体上控制性状的基因进行了人为的删除;故答案为:B.
20.(1)静脉(2)用适宜强度电流刺激甲蛙心脏的迷走神经
(3)排除迷走神经对乙蛙心跳产生的影响 (4 )若实验结果为 ,则假设2成立。 蛙心甲跳动先破慢,随后蛙心乙跳动也减慢
【解析】(1)与人体心脏相比,蛙心内部也存在确保血液流向的类似结构,要使液体X顺利进入心脏乙,插管应插入心脏乙的静脉。
(2)该实验提出的假设是迷走神经受电流刺激后,电流信号或分泌某种物质造成心脏跳动减慢,因而步骤③中应用适宜强度电流刺激甲蛙心脏的迷走神经,以观察蛙心乙跳动是否减慢。
(3)实验前剪去蛙心脏乙的迷走神经,这样可排除蛙心脏乙迷走神经对其产生的影响,以确保观察到的现象只与接受刺电流刺激的蛙心脏甲有关。
(4)由于注入蛙心脏甲中的液体通过导管流入到剪去迷走神经的蛙心脏乙,若随着蛙心脏甲跳动减慢,蛙心脏乙跳动也减慢,则说明蛙心脏甲的迷走神经分泌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随着液体流入蛙心脏乙,造成了蛙心脏乙跳动减慢。
21.B
【解析】 A、肺循环的路径是:右心室→2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甲→1肺静脉→左心房,不符合题意;
B、 血管2是动脉、血管1是静脉,动脉比静脉的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符合题意;
C、血液流向应当是从动脉血管经毛细血管网乙后到达静脉血管,不符合题意;
D、 当血液流经甲的毛细血管后,血液是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B
22.B
【解析】D是左心室,则B是左心房,C是右心室,A是右心房,J是肺静脉,I是肺动脉,H是上下腔静脉;
A、G与左心室相连,是主动脉,主动脉流动的是动脉血;故A正确;
B、F与H上下腔静脉相连,肯定不是肺部毛细血管,可能是小肠处的毛细血管;故B错误;
C、上肢静脉注射药物后,经上腔静脉流入A右心房;故C正确;
D、单向阀门①、②连接在AC和BD之间,是房室瓣;故D正确;故答案为:B。
23.C
【解析】A、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因此若②是肺,则①中是静脉血,A不符合题意;
B、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因此若②是肺,则③中血液流向左心房,B不符合题意;
C、由于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因此若②是脑,则①可以表示主动脉,C符合题意;
因此肾小球的一端连着入球小动脉,另一端是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因此B结构可能是肾小球,若A、C都流着动脉血,则B也可能是心脏(如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肺静脉和主动脉内流动的都是动脉血),B错误.
C、心脏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同侧的心室和心房之间有房室瓣,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所以,心脏中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所以若A为上腔静脉,C为肺动脉,则B为心脏,心脏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C正确;
D、由体循环可知血液循环情况,因此若②是脑,则③的血液已经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因此③中氧含量小于①,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4.(1)心脏(2)动脉血
【解析】(1)动力泵可以为血液的流动提供动力,在人体中,心脏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2)血液经过氧合器后,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血液中的氧含量升高,因此成为动脉血。
25. (1)肺(2)降低
【解析】(1)动脉血是指含氧量比较多的血液,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量比较少的血,呈暗红色;通过肺循环,肺部的毛细血管和肺进行气体交换,肺把氧气给了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把二氧化碳给了肺,呼出体外;所以X代表肺;
(2)心脏的反应取决于A神经和B神经兴奋的强度大小;紧张时,A神经兴奋占优势,心跳加速,血压增高;安静时,B神经兴奋占优势,心跳放缓,血压降低。所以若使用某药物阻断A神经传导,再刺激B神经使其兴奋,则血压会降低;
26.(1)氨基酸;小肠;同化(2)肾小管(3)无机盐;B
【解析】(1)燕窝中的蛋白质经消化最终成为氨基酸后,主要在小肠内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这一过程属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
(2)健康人食用燕窝后不会在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这是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燕窝中的微量元素存在的物质形式属于人体七大营养素中的无机盐,其被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依次经过体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故依次通过如图心脏各腔的顺序是B。
27.(1)②(2)A(3)B
【解析】(1)驾驶员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肋间外肌同时舒张,肋骨向下向内移动,这样,胸廊的容积就缩小,胸腔状态如图甲中②所示,此时肺内气体被排出体外。
(2)炊酒后,饮酒者喝入的酒精通过如图乙的A 消化系统 过程进入人体循环系统。
(3)抽血前,先用橡皮软管绑住被抽血者的上臂,如图丙所示,此时,橡皮软管B 侧静脉血管鼓起有利于扎针。
28.B
【解析】A. 呼吸时会失去水分,A错误;
B. 在气温7℃~11C的环境下 , 以汗液形式失去的水分较尿液少 ,B正确
C. 以粪便形式失去的水分较尿液少,C错误;
D. 尿液所失去的水分都比炎热时增加,汗液所失去的水分比炎热时减少,D错误;故答案为:B.
29.B
【解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若尿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的通透性过大,使原来不能滤过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滤过,从而随尿排出。图中②为肾小球。故选B。
30.A
【解析】A.若②为肾脏,经过肾脏以后,血液中的尿素大部分进入了尿液,所以在血液中尿液的含量减少,A正确;
B. 若②为骨骼肌,肌肉中的细胞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③中的氧气含量减少,B错误;
C. 若②为肺,经过肺以后,二氧化碳通过肺从呼吸道呼出,则③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C错误;
D. 若②为小肠,则餐后1小时,淀粉等有机物在小肠中被消化成葡萄糖,并且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所以③中的葡萄糖含量减升高,D错误;故答案为:A.
31.C
【解析】A.①是肾小囊内的原尿,原尿是血浆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后形成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所以①中不含血细胞是正确的;
B.氨基酸属于小分子的物质,原尿中含有氨基酸,所以当原尿流经②肾小管时,肾小管中由氨基酸,B错误;
C.当原尿流经②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③肾静脉中含有葡萄糖,C正确;
D.图中④表示集合管,内流的物质是尿液,尿液中含有水和无机盐、尿素等物质,D错误;故答案为:C.
32.(1)肾小球;肾小管(2)血细胞(或大分子蛋白质)
(3)较小的颗粒模拟尿素等物质能被肾小球滤过,较大的颗粒模拟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不能被肾小球滤过,更好地模拟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解析】(1)肾单位分为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所以“肾单位模型”中的①模拟肾小球,③模拟肾小管;
(2)肾小球的滤过以后,血液进入肾小囊,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可以过滤掉血液中的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所以用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不能进入肾小囊的成分,则其模拟的是血液中的血细胞或大分子蛋白质;
(3)小欢的改进点是使用了不同大小的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好处是:这样可以用较小的颗粒模拟尿素等物质能被肾小球滤过,较大的颗粒模拟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不能被肾小球滤过,更好地模拟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33.(1)⑥③④⑦⑧
(2)呼吸作用;(3)体温
【解析】(1)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所以⑤是右心房→⑥右心室→③肺动脉→④肺静脉→⑦左心房→⑧左心室→①主动脉;
(2)X表示细胞的呼吸作用,他会利用有机物和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它的文字表达式:
(3)剧烈运动后,骨骼肌产生大量的热,通过出汗的方式进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
34.(1)④肾小管(2)D
【解析】 (1)、血液流经肾小球后形成原尿。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被重吸收送回到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
(2)M是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的尿液,所以不存在红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和葡萄糖,所以D符合;
35.A
【解析】A、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即: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A符合题意;
B、食物进入消化道的顺序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B符合题意;
C、当血液流经肾时,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暂时储存起来;最后由尿道排出体外.即: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C不符合题意;
D、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即肺循环的流程图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36.C
【解析】A、①指皮肤中的汗腺,汗液中含有尿素,A不符合题意。
B、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尿素、多余的水、无机盐等经过②指肾脏,它是形成尿液的器官,B不符合题意。
C、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排尿时,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③ 指的是膀胱,C符合题意。
D: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二氧化碳经过④指呼吸系统,然后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37.(1)异化(2)肺
【解析】(1)葡萄糖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属于新陈代谢的异化作用;
(2)该器官是肺,因为a是葡萄糖;b是氧气;c是二氧化碳。经过该器官后血液中的氧气变多了,二氧化碳白变少了,所以是肺。
38.(1)葡萄糖;3(2)同化(3)A
【解析】(1) 若食物主要成分是淀粉,最终分解为物质a被人体吸收,则物质a是葡萄糖,参与淀粉消化的消化液有胰液、肠液和唾液三种;
(2)食物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属于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同化作用;
(3)医生在给某人做尿常规检查时发现红细胞数量偏多,如果该病人患有肾病,则可能是图中过程 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39.(1)血液循环(2)滤过
【解析】(1)图中A是消化系统,B是呼吸系统,C是血液循环系统,D是泌尿系统。)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不断地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各个组织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运送到肾脏等排泄器官并排出体外的功能。
(2)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的其他物质均可通过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经过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全部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经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重新回到血液中,而原尿中的其余成分如水、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最终形成尿液,所以③代表的是滤过作用,④代表的是重吸收作用。
40.(1)皮肤;泌尿系统(2)肾小球;肾小管(3)肾小球
【解析】(1)图中排泄途径A是皮肤,因为水分、无机盐和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B是泌尿系统,因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排泄。排泄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为机体所利用或者有害的物质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被排出的物质一部分是营养物质的代谢产物;另一部分是衰老的细胞破坏时所形成的废物。此外,排泄物中还包括一些随食物摄入的多余物质,如多余的水和无机盐,蛋白质等。
(2)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大过程。因为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3)如尿检时发现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病变的部位可能是肾小球,这是因为如果肾小球发生病变,通透性就会增加,红细胞和蛋白质也能滤过到肾小囊腔内的原尿中;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不能将血细胞和蛋白质重新吸收回血液中,导致尿液中含有红细胞和蛋白质.所以如果尿检中发现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可能出现病变的部位是肾小球。
41.(1)小肠;膳食纤维;右心房(2)二氧化碳;参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3)肾脏;肾小管
【解析】(1)胃里的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分解,但未分解成氨基酸,蛋白质只有在小肠中被分解为氨基酸。水、无机盐、葡萄糖和膳食纤维中不能通过①过程进人循环系统的是膳食纤维,因为膳食纤维是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处被吸收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经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2)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肺泡,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a代表的是氧气,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后的作用是参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3)C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肾脏,由于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管时,血液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蛋白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形成尿液,因此尿液中理应不会有葡萄糖,若排出的尿液中发现了葡萄糖,说明可能是肾单位中的肾小管发生了病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