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蜀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蜀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7 21:5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分析诗歌的艺术形象,鉴赏其“炼字”艺术。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深层意蕴,感受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了解诗歌作者和创作背景,把握律诗的体裁特点。
学习目标
杜甫(712—770)
第一时期:35岁以前,读书壮游时期。《望岳》,渴望建功立业,兼济苍生,有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
第二时期:35—45岁,困守长安时期。《兵车行》《丽人行》,十年困苦生活,使杜甫看到了政治的黑暗,忧国忧民。
第三时期:45岁—48岁,投奔新皇被俘,后因触怒皇帝,失去为官兴趣,后来到四川。三别三吏《春望》,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
第四时期:48—58岁,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登高》《秋兴八首》抒发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像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759年,诗人杜甫避乱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城西浣花溪边修建了几间草堂定居,开始了在蜀中较为稳定的生活。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写作背景
浣花溪畔
杜甫草堂
解题
“蜀相”即蜀汉丞相,指武乡侯诸葛亮,此诗为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怀古诗。 七言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一联,依次为首、颔、颈、尾。每首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律诗一般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朗读诗歌
赏析诗歌
诗人欲写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
 杜甫的目的是咏人而非咏物。写祠也是为写人,“诸葛祠”比较冷静客观,本诗不是单纯的历史记录,而寄托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因此以“蜀相”为题带有深沉的敬佩之情与真诚的缅怀之意。
体味“寻”字与“柏森森”的意象特点及情感倾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柏森森:①展现武侯祠周围的环境,渲染了祠堂周围庄严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
②象征。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在这里可以视为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
寻,寻找,可见诗人边问边找的情形,诗人是有意寻访,急于凭吊,表现了拜谒诸葛祠的迫切心情和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
这两句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地,徒然地。(步骤一)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步骤二)作者寓情于景(步骤三)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步骤四)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释字义 2、解释句 3、答手法 4、表情感
这两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蜀相形象?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频烦天下计:追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三顾:刘备的求贤、礼贤,也侧面表现出诸葛亮的才能可辅佐江山。“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天下计: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规划去荆州、益州,外结孙权伺机攻打曹操,实现天下统一的大计。
——事业上有雄才大略
两朝开济老臣心:概述诸葛亮先后辅佐两代国君的故事。
两朝:指蜀汉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指“开创”,“济”指“匡济危时”。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老臣心:既是匡扶汉室,安顿天下的政治理想,也是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为臣子有赤胆忠心
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①对诸葛亮的无限追慕敬仰;②对明君贤臣契合关系的艳羡,借此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报国无门的悲愤。
诸葛亮 杜甫
志向抱负
境遇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刘备三顾茅庐
辅佐两朝,六出祁山
遇到明主,知遇之恩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早年仕途坎坷,
晚年漂泊西南,
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一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 《三国志·诸葛亮传》
出师未捷——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用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的英雄形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一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声?
泪满襟:表达了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英雄”指哪些人?
“英雄”指失败的英雄,也包括着诗人自己。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问自答,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凄清冷落
称赞业绩,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痛苦悲伤




借景抒情
借古喻己


本诗怀古喻今,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强烈怀念之情;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诗歌主旨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者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
2、结构上: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其志
3、写法上:咏史怀古诗常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或含蓄等
4、内容特点: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总结:咏史怀古诗特点
总结:咏史怀古诗常见的主题情感
对古人: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
对自己:(积极或消极):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
对国家对时代:(忧国伤时)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押击,人民疾苦之同情
对自然:(物是人非、世事变迁、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总结:咏史怀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用典(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 或对国事的讽喻)
对比(眼前的衰败荒凉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比、文本中的人物与作者的对比)
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哀景衬哀情)
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哀乐景情)
渲染氛围
以小见大
1.《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芜,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默写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