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并感受“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交流,发展数学推理意识和估测意识。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形成量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千米=1000米”。
2.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1. 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2.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3.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4.10毫米=1厘米,10 厘米=1分米,10 分米=1米。接下去,10米等于什么呢? 新知探究 (一)夯实基础单位,初步建立表象 1.师:哪里有“十米尺”?。 2.你说教室里有,教室的长大约是10米。让我们来量一量。 3.拿着这把十米尺,量一次就是10米,量10次呢? 生:是100米。)10个10米是一百米。 4.哪里有“百米尺” (操场里有) 5.(出示操场百米跑道) 同学们不仅爱运动,还具有数学的眼光,学校操场的百米赛道长100米,每年运动会百米冲刺时,鲜花和掌声都在终点处向我们招手。 师:扛着这把“百米尺”,到操场上量一量,量一次就是——100米。量10次是多长?量10次有10个100米,10个100米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 建立“千米尺”。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千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师: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1千米=1000米 “千米”也叫“公里”。 (二)强化具身体验,丰富多元表征 1.你在生活中感受过1千米有多长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1千米有多长? 2.横向、纵向直线体验。 (1)老师走100米需要1分30秒,约150步;走1千米大约需要15分,约1500步。教材第26页“做一做”,实践体验走1千米的感觉。 (2)学习任务一:看图片内容,想想1千米有多长,完成填空。 ①公交车长大约10米,( 100 )辆公交车连在一起是1千米。 ②旗杆高20米,( 50 )根旗杆高1千米。 3.往返路线体验。 (1)学习任务二:一个游泳池长50米,往返一次就是一个来回,运动员要游( 10 )个来回是1千米。 运动员游50米大约需要27秒,游 1千米大约需要( 9分 )。 (三)单位换算,深化模型建构 1.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教材27页做一做。 3.提炼完整的进率尺。 10 10 10 10 10 10 ......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十米 百米 千米...... 1000 巩固练习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约42( )。 飞机每小时飞行约800( )。 天安门城楼高约35( )。 教材练习六第2题。用下面的出行方式行1千米需要多长时间?圈出合适的答案。 四、拓展提升。 小资料:关于“千米”的小档案。 小实践:我的“千米”行动计划。 小体验+小制作:社区里的“千米地图”。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内容在书本第26、27页,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