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情景教学】2024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2.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情景教学】2024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2.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8-08 15:2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2 化学方程式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化学方程式,包含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三部分内容,在化学方程式这一部分中,教材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例,简单明了地叙述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使同学们知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能将反应物、生成物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遵守两个原则:一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两点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尤为重要,要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物质的化学式还是化学方程式,都应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化学方程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号左右两边的各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计算都是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进行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只谈计算,要和熟悉、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联系起来,应当使学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教材还给出了实例来说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在练习中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运算要准确,以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第1课时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课题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课型 新授课
素养 目标 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2.会从质、量、数等方面读化学方程式,并能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3.通过教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什么叫作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及相关图片。
课前预习 1. 用化学式来表示 化学反应 的式子叫作化学方程式。
2.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 反应物 、 生成物 和 反应条件 ;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 质量比 ;③表示各物质粒子间的相对 数量关系 。
备课笔记
知识拓展:
化学计量数是指化学方程式中每种物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如上述反应中P前面的4,O2前面的5等。
新 课 导 入 [思考]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又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呢? [总结]为了便于交流,化学家采用国际通用的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
进 行 新 课 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 [阅读]什么叫化学方程式?请大家阅读课本P117寻找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回答]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作化学方程式。 [总结]化学方程式指的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O2点燃CO2;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可表示为:4P+5O2点燃2P2O5。 [思考]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具有哪些优点呢? [交流讨论](1)表示出了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 (2)表示出了反应进行所需要的条件。 (3)表示出了质量守恒定律,能很明显地看到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总结]化学方程式能把“质”和“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准确、简便地描述化学变化,体现其中的物质转化关系与定量关系,以后我们再表示一个化学反应时就要用它的化学方程式。 [阅读]化学方程式具有哪些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7进行总结(以木炭燃烧为例)。 [回答]化学方程式具有两点意义。 (1)体现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关系: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如:C+O2CO2,反应物为C和O2,生成物为CO2,反应条件为“点燃”。 (2)体现了化学反应中的定量关系:比例关系和质量守恒定律(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如:C + O2 CO2 12 ∶ 16×2 ∶ 12+16×2 12 ∶ 32 ∶ 44 即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补充]从微观上看,还能表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微粒个数比。如:每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时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体现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关系: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2)体现了化学反应中的定量关系:比例关系和质量守恒定律(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备课笔记
进 行 新 课 [思考]对于4P+5O22P2O5这个反应,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如何表示? [答案]计算过程如下: 4P + 5O2 2P2O5 31×4 ∶ 16×2×5 ∶ (31×2+16×5)×2 124 ∶ 160 ∶ 284 31 ∶ 40 ∶ 71 [讲解]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时,应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各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这样的计算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比化简后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如124+160=284,31+40=71。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提问]化学方程式应该怎么读? [回答]化学方程式能直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其读法有异于数学中的方程式。其中的“+”读成“和”;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以磷燃烧为例: (1)宏观读法: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微观读法: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质量读法: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交流讨论]课本P97的讨论题。 [注意]尽量鼓励学生多回答一些信息,只要从这三个化学方程式能得到的都对。 [总结]可见化学方程式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我们可以利用它所提供的这些信息选择适当的物质和条件来制取我们所需要的物质。 [练习]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Mg+O2MgO2 B.S+O2SO2 C.4Fe+3O22Fe2O3 D.2P+5OP2O5
课 堂 小 结 学习本节知识,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利用它既可以知道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关系(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又可以知道化学反应中的定量关系(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守恒系和比例关系),从而把我们对化学的学习从质的研究引向量的研究。
规律总结:
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就是方程式中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
要点提示:
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如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等)等都属于化学用语。
教 学 板 书 课题2 化学方程式 第1课时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意义:①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转化关系; ②表示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 ③表示反应前后物质的比例关系。 (3)读法:“+”读成“和”;“===”读成“生成”。
教材 习题 解答 练习与应用(P122) 1.B 2.B 3.S+O2点燃SO2 硫和氧气 二氧化硫 点燃 32 32 64
难 题 解 答 例1(多选) 将3g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据此可判断该物质的组成中( )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氧元素 D.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 【解析】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式相关计算的综合作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参加反应的物质中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但反应物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则可确定这种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必须通过计算来确定。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即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g×(×100%)=2.4g。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即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5.4g×(×100%)=0.6g。因为2.4g+0.6g=3g,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只含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20%。故正确答案为AD。 【答案】AD 例2 目前有关部门做出决定,司机酒后驾车会受到严惩。交警常用一种“酒精检测仪”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C2H5OH+4CrO3+6H2SO4===2X+2CO2↑+9H2O,反应中红色的CrO3转变为绿色的化合物X,则X的化学式为( ) A.Cr2O3 B.CrSO3 C.Cr2(SO4)3 D.Cr2S3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可推知X的化学式。反应前后C、H原子数目相等,Cr原子生成物中少4个,S原子生成物中少6个,O原子生成物少24个,缺少的原子都在2X中,所以X的化学式为Cr2(SO4)3。 【答案】C
备课笔记
方法点拨: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不变,由反应物可以判断出生成物的化学式。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
教 学 反 思 化学方程式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有关计算的桥梁,是继元素符号、化学式之后新学的一种化学用语。本节课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化学方程式以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为后面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习兴趣盎然,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
备课笔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