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主题阅读理解专题练(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主题阅读理解专题练(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8 19:3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阅读理解专题练(二)
______
①我刚到花城,便陶醉在花的海洋里……
②记得,春节时节,那昂立枝头的就是被誉为“英雄花”的木棉花。它色彩鲜艳,蓬勃向上,给人以坚定、凝重、朴实的感觉。
③当热风吹走带有几分寒意的春季时,花城已成为白兰花的天地了。我漫步在白兰花盛开的树下,陶醉在白兰浓郁的清香里。
④继白兰花之后,最美的要数凤凰花了。它的花似红云,像彩霞,一枝枝,一片片,开满了枝头,看上去一片火红,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火。
⑤秋风飒飒,群花中的佼佼者,当然要数菊花了。当我走进菊花园中,不禁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瞧!菊花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还有黑里透黄的……色彩各异,五颜六色。菊花的姿态更美,有的倒挂枝头,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千朵成群……真是千姿百态啊!
⑥一阵北风吹过,百花凋零。路边似乎已看不到什么花了,其实不然,在每家的窗台上,不正有一盆亭亭玉立的水仙花!它那碧绿的叶子衬托着白黄色的小花,散发出芬芳,越发惹人喜爱。
⑦啊!我爱花城,我爱花城的一年四季,我更爱把花城点缀得如此绚丽的人们!
1.本文是按 的顺序来写的。
2.把“在每家的窗台上,不正有一盆亭亭玉立的水仙花!”改为陈述句。
3.根据下列提供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下来。
(1)眼睛看着复杂纷繁的景象而感到迷乱。( )
(2)形容女子体态修美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
4.请你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下面几种花的特点。
木棉花: 凤凰花:
菊花: 水仙花:
5.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给短文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花招”
①每逢考试,我总会想起四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
②那是两年前的事了。一次,我数学考试只得了65分,心里十分难过,考得这么差,爸爸肯定会伤心的,我还是不把考卷给他看了吧。可是,老师偏要我们把试卷给爸爸妈妈看后签字。怎么办呢?我怕爸爸看了试卷会打我,又怕老师批评我。为了不让家长签字,我就壮起胆子用钢笔草草地在试卷上写了爸爸的名字。
③第二天,我提心吊胆地把试卷交上去,没想到老师一眼看出我使的“花招”,严肃地对我说:“回家请你爸爸重签。”我不敢违抗,只好拿着试卷回去了。
④回到家里,我战战兢兢地把试卷交给了爸爸。爸爸看到我签了他的名字后大发雷霆,厉声说:“你知道这么做是什么行为吗?这是欺骗,欺骗了家长,也欺骗了你自己。”我哭了,哭得十分伤心。爸爸突然说:“把手伸出来!”我害怕极了,手连忙往后缩。爸爸举起大手就要打我,我哭得更厉害了,眼泪大颗大颗地流下来。我透过泪花,惊慌地望着爸爸的大手。可是,那只大手在半空中停了片刻,终于慢慢地垂了下来。爸爸的口气缓和了,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是诚实,不能因为有缺点就百般掩饰自己的过失。”我听了,眼泪汪汪地点了点头。
⑤从此以后,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教训。
7.阅读短文后,请简要概括文章的段意。
第②段写:“我”在没考好的情况下冒充爸爸签字。
第③段写:
第④段写:
8.请用文中的词语梳理出“我”心情的变化过程。
心里难过—— —— —— ——牢记教训
9.试着理解短文的题目“花招”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泛指巧妙的陪衬手法。 B.欺骗人的狡猾手段或计策。
10.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此时的心理活动。
爸爸在想:
11.第⑤自然段说“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教训”,请问“我”记住了什么教训?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天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难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习惯了。”我的心猛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起高歌神侃(kǎn)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弟笑嘻嘻地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弟的手。弟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一样,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宁静——( ) 模糊——( )
13.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比作 ,写出了月色 的特点。
14.“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弟的手。”这句话抓住了母亲的 和 进行描写。(选择正确的选项填在横线上)
A.动作 B.神态 C.心理
15.第④段中写道,“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
A.因为“我”已经长大而独立,失去了倚在母亲怀里感受母爱的机会。
B.“我”离开家,再也见不到母亲。
16.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①市里举办摄影展,朋友给了两张门票,我赶紧去家人的微信群里显摆。四妹冒泡说::“我就是个摄影家,你们要不要看看我的摄影作品啊?”
②我们以为她开玩笑,没想到她真的晒出许多摄影图片。更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它们都是木头的横截面,很形象,有乌龟、犀牛、小猫、小狗,令我们不禁拍手叫好!她说,这都是她业余时间用手机照的。
③四妹在一个工厂做工,很是辛苦,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她那么累,却不忘让一颗心变得轻松。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不见得非要在空闲时间段里才有,在忙碌的工作中,一样可以。
④四妹的精神状态,总是能让我想到静秋大夫。
⑤那时我还小,静秋在村子里开了一个很小的诊所,也就是打个吊瓶之类的。不过,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子里,她也算是一个小名人了。因为求她的人很多,而她总是有求必应,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⑥我们都叫她静秋大夫。
⑦她总是微笑着的,从来没见过她耷拉脸的时候,不管如何忙累,她的笑容都是不败的。
⑧那次,村里很多人得了一样的病,看着像感冒,却总是高烧不退。静秋大夫着急了,向城里的医院求助,城里的医生让病人赶紧去城里医治。
⑨那时候,坐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很多时候都是靠步行。静秋大夫毫不犹豫地领着我们去。
⑩小巧的静秋大夫在前面引领着庞大的队伍,不时地讲上一两个冷笑话,以缓解人们的疲劳。
遇到小溪流,静秋大夫都会一跃而过,如果遇到稍微宽一些的小溪流,她就会来个助跑,然后轻盈地跨过去,长发在空中肆意舒展。她的快乐情绪,感染着每一个人,使我们渐渐忘记了,我们是一群要去就医的病人。
天太冷,静秋大夫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自己裹得像粽子一样严严实实,但裹得再严实,也遮不住她身上慈悲的、快乐的光。
她的一个位高权重的老同学,想把她调到城里来,她不去,她说这个村子虽然很破旧贫穷,却说不清楚为什么,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让她不想再走出去。就像村子里的麻雀,贪恋着村里的粮食,不肯飞走。
“挺好的,我很快乐。”她对她的老同学说就像一只麻雀那样快乐
作家刘心武说::“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出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照样会过得很幸福。”
麻雀不必飞得很高,一样怡然自得。叽叽喳喳,快乐得像狂欢曲里的音符。
17.用文中的句子给文章命名。《( )》。
18.文章的主人公是( )和( ),详写了( ),略写了( )。
19.给文中句子加标点。
“挺好的,我很快乐。”她对她的老同学说( )就像一只麻雀那样快乐( )
20.找出文中的过渡段,抄写在横线上。
21.文中讲述了静秋大夫的几件事,把括号里的内容补充完整。(
为村民治病——向城里求助——( )——( )
22.读完这篇文章,相信你有许多感受,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打枣,拾枣
①老家是半山区,那方山水适合枣树生长。于是,春栽枣树,秋收枣果,是家乡一代又一代人的传统。房前屋后,院里墙外,家家都栽种着几棵枣树。那枣树夏天开花结果,秋天枣红果甜。到了收获的时节,家乡人便开始打枣,拾枣。
②说“打枣”,那可是真打。只见那打枣竿又细又长,最尖头处细得像一条鞭梢。大人说,只有靠这细梢,才能把枝头上的枣、躲在密叶里的枣,一个个抽打下来,而且不会打伤枣子。其实,打枣时并不怕枝断叶损,反而要连枝带叶一起狠狠地抽打。大人们说,如果当年不抽打枣树的枝叶,第二年那枣树就不再开花结果。因此,“有枣没枣打一竿子”是家乡人的流行语。于是,每当谁家吆喝“打枣了”,全村的孩子们便兴高采烈地加入其中。
③大人打枣,小孩子拾枣。
④开始打枣了,只见打枣人挥舞着长长的打枣竿,一竿下去,那红里透青、又圆又大的枣子便纷纷落地。见状,小孩子们你争我抢,把手里的枣子一捧捧地丢进主人早已准备好的篮子、筐子或布袋里。最后,主人按拾枣的表现将枣子分给孩子们,算是劳动报酬。如果有没能捡拾到枣子的小小孩,打枣结束后,枣树的主人会故意扔几颗到地上,让小小孩去捡,再挑几个塞给小小孩。人人都有收获,孩子们心满意足地跑回家,向大人邀功去。
⑤拾枣是有讲究的,有经验的一定会先站在树旁观察,看那枣子落地、打枣人停止挥竿后再去拾。不能站在竿子下方等着,不然,被打落的枣子砸在身上、头上,是很疼的。
⑥那年,我第一次参加拾枣,不懂得躲竿,结果,主人一竿子打下来,眼看着好几颗枣子就要砸到我头上,邻居姐姐一把拉开我,只听“啪啪”几声响,枣子纷纷落地,小伙伴们又呼又喊地去抢拾,我也加入进去。那天,邻居姐姐一直护着我,临走时,将一大把枣子装进我的衣兜,还挑出一颗又圆又透亮的大红枣,塞进我手里,叮嘱我回家后给奶奶吃。
⑦转眼六十多年过去了,打枣、拾枣的往事早已淡出记忆。听家乡人说,村里人大多都已搬迁新居。我只希望待枣树结枣成熟时,已搬进楼房的孩子们可以回家乡体验打枣、拾枣的乐趣,也捡拾起友爱互助、和善相处的乡邻生活。
(选自《光明日报》,内容有删改)
23.根据短文第①~⑤自然段内容,填写表格。
活动 执行人 工具 做法
打枣
孩子们 (1)你争我抢,
(2)有经验的
24.联系上下文品读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把你的感想批注下来。
如果有没能捡拾到枣子的小小孩,打枣结束后,枣树的主人会故意扔几颗到地上,让小小孩去捡,再挑几个塞给小小孩。
2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自然段的内容。
女儿的礼物
①暑假期间,一位好友从伦敦回来,我们约了在信义路金石堂五楼的咖啡屋见面。‖1
②夏日的午后,我拉着女儿的手,走在人潮滚滚的街道上。女儿问我即将和什么人见面。我说:“是妈妈大学毕业后留在学校当助教时的同事。从很远的英国回来。”
③女儿侧着头天真地问:“是不是从很远的地方回来的人都要约着见面,请他们喝咖啡?”
④“那倒不一定啦!妈妈那时候同她感情最好。一起做助教时,她非常照顾妈妈。”
⑤女儿锲而不舍地接着问:“大人也还要人家来照顾吗?她怎么照顾你?是不是像蔡和纯照顾我一样,教你做功课?”
⑥蔡和纯是她现在一年级的同班同学。我听了不由得笑着说:“大概差不多吧!人再大,也需要别人照顾呀!对不对?像爷爷生病了,也要我们照顾嘛!对不对……”
⑦“那你生病了吗?那时候。”
⑧“生病倒没有。不过,那年,有段时间,妈妈的心情很不好,觉得自己很讨人嫌,人缘很差。就在那年圣诞节前几天,我发现王阿姨偷偷地在我办公桌上夹了张她自己做的贺卡,上面写着:‘我不知道怎样形容我有多么喜欢你。祝你佳节愉快!’妈妈看了好感动。这张卡片改变了当时妈妈恶劣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使我觉得自己并不那么讨厌!”
⑨女儿听了,若有所思,低头不语。‖2
⑩我和朋友见了面,开心地谈着往事,彼此探问着现况。女儿在一旁安静地听着,不像往常般叽叽喳喳抢着说。我们几乎忘了她的存在。
一会儿工夫后,女儿要求到三楼文具部去看看。十分钟后,女儿红着脸,气喘吁吁回来,朝我悄悄地说:“先借给我一百元好吗?我想买一个东西,回去再从储蓄罐取钱还你。”
我和同学谈得高兴,不暇细想,便拿钱打发她。没过多久,她回来了,面对朋友立正,双手捧着个小礼物盒,一本正经地说:“王阿姨!送你一个小礼物,你从那么远的地方回来。”
朋友和我同时大吃一惊。朋友手足无措,讷(nè)讷地说:“那……怎么行!……我……没有带礼物给你,已经很不好意思了。……我还是大人,你是小孩儿……”
女儿无限深情地说:“我妈妈说,你是她最好的朋友,谢谢你以前那么照顾我妈。”
一股热气往脑门儿直冲了上去,我喉咙蓦(mò)地哽咽了起来,眼睛霎时又湿又热。我束手无策,万万没想到女儿竟会如此做。朋友的眼睛也陡地红了起来,嘴唇微颤,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紧紧地搂过女儿,嘴中喃喃地说道:“谢谢你!谢谢……”
这回轮到女儿觉得不好意思了。她伏在朋友的肩上,尴尬地提醒:“你想不想看看你得到什么礼物啊?”
朋友拆开礼物,是挂了个毛绒绒小白兔的钥匙圈。女儿老气横秋地说:“会照顾人的人一定是很温柔的,所以,我选了小白兔,白白软软的。你喜欢吗?”
“当然喜欢了,好可爱的礼物。我回英国去,就把所有的钥匙都挂上,每当我打开一扇门,就想一次你。……真谢谢啊!”‖3
女儿高兴得又蹦又跳地下楼去了。而两个女人则在飘着咖啡香的屋里,享受着比咖啡还要浓郁的香醇(chún)。‖4
(1)联系语境思考,“讷讷地”这个词在文中是形容( )。
①不会说话了。②说话不流利了。③不知道应该说什么。④说不出话了。
(2)短文用“‖”分成了四个部分,请概括第1、2部分的段意。
第1部分:
第2部分:
(3)“女儿听了,若有所思,低头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女儿此时想的内容最可能是什么。( )
①妈妈的这位朋友为什么要照顾妈妈。
②她这么照顾妈妈,我该如何感谢她呢。
③等一会见面了,我要看看妈妈的朋友长什么样。
④妈妈的这位朋友真好,我要好好听听她们见面时聊些什么。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妈妈朋友的细节描写,你认为这段描写是从 、 、 三个方面表现朋友的激动心情。
(5)读读短文的结尾,联系上文想一想“浓郁的香醇”指的是什么?选择恰当的答案在括号里打“√”。
①咖啡味道十分纯正清香。( ) ②小女孩送给朋友的礼物。( )
③小女孩那一颗感恩的心。( ) ④小女孩对妈妈深深的爱。( )
参考答案:
1.时间 2.在每家的窗台上,都有一盆亭亭玉立的水仙花! 3. 眼花缭乱 亭亭玉立 4. 昂立枝头 火红 千姿百态 亭亭玉立 5.爱花城,爱花城的一年四季,更爱把花城点缀得如此绚丽的人们! 6.我爱花城
1.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结合短文内容可知,本文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的,具体通过描述春节时节的木棉花、热风吹走的春季时的白兰花、随后盛开的凤凰花、秋风中的菊花,以及冬日里依然绽放的水仙花,展现了花城一年四季不同的花卉美景。
2.本题考查改陈述句。
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一是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二是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三是将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本题中应将“不正有”改为“都有”,将叹号改为句号。
改为:在每家的窗台上,都有一盆亭亭玉立的水仙花。
3.本题考查找关键词。
第⑤段“当我走进菊花园中,不禁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中的“眼花缭乱”形象地表达了作者面对众多色彩各异、姿态万千的菊花时,视觉上的混乱和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态。因此“眼睛看着复杂纷繁的景象而感到迷乱。”对应的成语是“眼花缭乱”。
第⑥段“在每家的窗台上,不正有一盆亭亭玉立的水仙花!”中的“亭亭玉立”不仅描绘了水仙花直立挺拔的外形,还隐含了水仙花高雅、清新的气质。因此“形容女子体态修美或花木等形体挺拔。”对应的成语是“亭亭玉立”。
4.本题考查找关键词。
从第②段“它色彩鲜艳,蓬勃向上,给人以坚定、凝重、朴实的感觉。”可知,木棉花:蓬勃向上。
第③段“它的花似红云,像彩霞,一枝枝,一片片,开满了枝头,看上去一片火红,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火。”可知,凤凰花:火红。
第⑤段“瞧!菊花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还有黑里透黄的……色彩各异,五颜六色。菊花的姿态更美,有的倒挂枝头,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千朵成群……真是千姿百态啊!”可知,菊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第⑥段“在每家的窗台上,不正有一盆亭亭玉立的水仙花!”可知,水仙花:亭亭玉立。
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情感。
结合短文内容可知,通过描绘花城一年四季中不同花卉的绚丽多姿和独特魅力,作者不仅展现了花城的自然美景,还表达了对把花城点缀得如此绚丽的人们的感激和敬意。整篇文章洋溢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无限赞叹。短文表达了作者对花城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
6.本题考查拟写题目。
短文主要写了关于花城四季不同花卉美景的描绘,以及作者对花城的深厚情感。可起题目为:花城四季、四季花城情等。
7. 被老师识破。 爸爸知道后,语重心长地教育了“我”。 8. 提心吊胆 战战兢兢 害怕极了 9.B 10.打他不是目的,让他明白道理才是最要紧的。还是不打了吧,我跟他好好讲讲道理。 11.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就是诚实。诚实做人,不要弄虚作假。
7.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层意。
第③段写:老师发现了“我”冒充爸爸签字的行为,并要求“我”回家重新请爸爸签字。
第④段写:爸爸对“我”冒充他签字的行为非常生气,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教育,但最终没有打“我”,而是教导“我”要诚实面对自己的过失。
8.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第③段“第二天,我提心吊胆地把试卷交上去”可知,此时的心情是:提心吊胆;
从第④段“回到家里,我战战兢兢地把试卷交给了爸爸”可知,此时的心情是:战战兢兢;
从第④段“我害怕极了,手连忙往后缩”可知,此时的心情是:害怕极了。
9.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含义。
从第③段“没想到老师一眼看出我使的‘花招’,严肃地对我说:‘回家请你爸爸重签。’” 可知,这句话明确指出了“我”所使的“花招”被老师识破,并要求“我”回家重新请爸爸签字。“花招”一词指的是“我”为了不被爸爸发现考试没考好而冒充他签字的行为,这是一种欺骗的手段或计策。因此,选项“欺骗人的狡猾手段或计策”更符合短文中“花招”的含义。
10.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和开放性作答。
第④段“可是,那只大手在半空中停了片刻,终于慢慢地垂了下来。”这一句描绘了爸爸在愤怒之下准备动手打“我”,但最终又收回了手的情景。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想象爸爸此时的心理活动可能是这样的:
如:这孩子虽然犯了大错,欺骗了家长和老师,但他毕竟还年幼,需要引导和教育。我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就动手打他,这样只会让他更加害怕和叛逆。我应该用更温和、更有说服力的方式来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明白诚实的重要性。他现在已经哭得很伤心了,这也说明他内心是知道错的。我要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让他从这次经历中吸取教训,成为一个更诚实、更懂事的孩子。
11.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含义及故事启示。
第⑤段“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教训”中的“教训”指的是通过冒充爸爸签字这一行为所得到的深刻教训,即欺骗是不对的,诚实是做人最起码的品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都不能用欺骗的手段来逃避或掩盖,而应该勇敢面对,诚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诚实是做人之本。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诚实,不欺骗、不隐瞒,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一切。面对错误要勇于承认和改正。
当我们犯错时,不要逃避或掩盖,而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采取措施去改正,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家长的教育方式很重要。在故事中,爸爸虽然生气,但最终没有动手打“我”,而是用温和、有说服力的方式来教育“我”,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说明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该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12. 热闹 清晰 13. 月色 白稠 皎洁 14. A B 15.A 16.因为那些夜晚不仅月色美、情感美,而且还凝聚着母亲深沉美好的爱。
12.本题考查反义词。
宁静:(环境、心情)安静。反义词有:嘈杂、吵闹、吵杂、喧哗、烦嚣、纷扰等。
模糊:轮廓模糊不清。反义词有:清晰、精确、明显、明确、明晰、真切等。
1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第①段“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闪亮的白绸”,写出了月色皎洁、明亮、宁静而安详的特点。通过这一比喻,句子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色的美好,还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月色带来的温馨与宁静。
1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
“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弟的手。”这句话抓住了母亲的神态和动作进行描写。
“欣慰地笑着”描述了母亲的神态,即她内心的满足和喜悦通过面部的表情展现出来。 “拍拍弟弟的手”则是一个具体的动作描述,表现了母亲对弟弟的关爱或鼓励。故选BA。
15.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在第④段中,“我”看到弟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意识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时光已经不再,自己已经长大,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依赖母亲,无法再像弟弟那样在母亲身边享受母爱的呵护。因此,“我”感到了一种失落感,即失去了在母亲身边感受母爱的机会。所以第④段中写道,“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这里“我”觉得失去的是:因为“我”已经长大而独立,失去了倚在母亲怀里感受母爱的机会。
16.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⑥段“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这个句子是因为那些夜晚不仅记录了母亲对子女的深情等待,更体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这些夜晚如同珍珠般串联起亲情的温馨记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纯粹而深沉的爱始终如一,温暖着每个归家人的心。它们定格了时间的美好,让“我”在回忆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母爱的力量,因此永远美丽,永不褪色。
17.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18. 四妹 静秋 静秋 四妹 19. , “ 。” 20.四妹的精神状态,总是能让我想到静秋大夫。 21. 快乐过小溪 拒绝调城里 22.读完这篇文章,我思绪万千。就像四妹在忙碌工作中仍热爱生活,静秋大夫坚守小村服务村民,他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我也曾在考试失利后灰心丧气,但老师的鼓励让我重新振作。我努力学习,成绩逐步提高。我懂得了只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努力拼搏,学生时代也能充满快乐和希望。
17.本题考查标题拟定。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标题,也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做标题。文章讲述了四妹和静秋大夫的故事,四妹业余摄影,静秋坚守小村,她们虽平凡却快乐,体现找准位置即幸福的主题。文章第③自然段“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不见得非要在空闲时间段里才有,在忙碌的工作中,一样可以”突出了文章中四妹和静秋大夫在忙碌辛苦的生活中保持热爱的精神,可以选取“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作为文章标题。
结合文章第 自然段,“麻雀不必飞得很高,一样怡然自得。叽叽喳喳,快乐得像狂欢曲里的音符。“麻雀不必飞得很高”这一关键表述,而且形象地描绘了麻雀怡然自得的状态,与文章中四妹和静秋大夫在各自平凡的生活中快乐满足的主旨相呼应。可以选取“麻雀不必飞得很高”作为文章标题。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提取关键信息。
可以结合文中第④自然段“四妹的精神状态,总是能让我想到静秋大夫。”可以找到文章的主人公是四妹和静秋大夫。
文中描写静秋大夫的段落较多,如第⑤至 自然段,详细叙述了她在村里开诊所、为村民治病、引领村民去城里就医等事迹;而描写四妹的主要集中在第②③自然段,相对简短。
19.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当提示语“她对她的老同学说”在中间时,提示语后面用逗号,前后的话语都用引号引起来,表示均为所说的话。这样的标点使用方式能够清晰地区分说话的内容和提示语,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人物的语言表达。
“她对她的老同学说”后面用逗号,起到停顿的作用,表明说话内容的间隔。“就像一只麻雀那样快乐。”这也是直接引语,同样要用引号引起来,完整呈现说话人的表述,句末用句号表示这句话的结束。答案为:“挺好的,我很快乐。”她对她的老同学说,“就像一只麻雀那样快乐。”
20.本题考查过渡段。
第④自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主要在讲述四妹的故事,此段之后就将重点转向了对静秋大夫的描述。它将关于四妹的内容与静秋大夫的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的叙述转换流畅、逻辑连贯。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文章第⑨自然段“静秋大夫毫不犹豫地领着我们去。”表明了静秋大夫带领村民去就医的行动,可以概括为“快乐过小溪”或者“带领村民步行就医”;第 自然段“她的一个位高权重的老同学,想把她调到城里来,她不去”体现了她拒绝调到城里的决定,可以概括为“拒绝调城里”。
2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在表述自己感受时,要将自身经历与文章内容有机结合,使所写内容既有情感的抒发。
示例: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颇深。文中的四妹和静秋大夫,虽身处平凡的岗位,却能拥有快乐和满足。这让我想起自己参加学校运动会时,报名的长跑项目训练特别累,我曾想放弃。但看到同学们都在坚持,我咬牙坚持下来,最终获得不错的名次。我明白了只要坚持,就能在平凡中收获不平凡。
23. 大人 打枣竿 挥舞打枣竿一竿打下去 拾枣 篮子、筐子、布袋 把手里的枣子丢进篮子、筐子或布袋; 先站在树旁观察,看枣子落地,打枣人停止挥竿后再去拾。 24.通过“扔、挑”这些动作描写,准确地表现树主人在打枣活动结束后特意为那些未能及时捡到枣子的小孩留下枣子的温馨一幕,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关爱与呵护,体现出人性的美好以及生活的温馨。 25.讲述了邻居姐姐在打枣结束后给了“我”一大把枣子,并特别挑选一颗又亮又圆的大红枣给“我”,叮嘱“我”回家后给奶奶吃的事。
2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通读文章可知,文章第②~ ④自然段写了打枣。由第③自然段“大人打枣”可知,打枣执行人是大人,由第④自然段“ 只见打枣人挥舞着长长的打枣竿”可知,用的工具是打枣竿,由“ 一竿下去”可知,做法是挥舞打枣竿一竿打下去。
第⑤自然段写了拾枣。执行人是孩子们,由第④自然段“小孩子们你争我抢,把手里的枣子一捧捧地丢进主人早已准备好的篮子、筐子或布袋里。”可知,用的工具是篮子、筐子、布袋,做法是:(1)你争我抢,把手里的枣子丢进篮子、筐子或布袋;由第⑤自然段“拾枣是有讲究的,有经验的一定会先站在树旁观察,看那枣子落地、打枣人停止挥竿后再去拾。”可知,做法(2)有经验的先站在树旁观察,看枣子落地,打枣人停止挥竿后再去拾。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句子的理解能力。
根据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如果有没能捡拾到枣子的小小孩,打枣结束后,枣树的主人会故意扔几颗到地上,让小小孩去捡,再挑几个塞给小小孩。”可知,通过“扔、挑”这些动作描写,体现了乡邻之间的友爱和关怀。枣树的主人特意照顾那些没能捡到枣子的小小孩,让他们也能有收获,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被关爱的温暖。
25.本题考查段落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读第⑥自然段可知,主要讲述了“我”第一次参加拾枣时,邻居姐姐保护“我”不被枣子砸到,并将一大把枣子装进“我”的衣兜,还叮嘱“我”把大红枣带回家给奶奶吃。
26.(1)②
(2) 好友从伦敦回来,我们相约在咖啡屋见面; 女儿打听我和朋友以前相处的往事,听后若有所思。
(3)②
(4) 神态 动作 语言
(5)③
(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讷讷地”这个词语出现在文中第 自然段。在文中,当女儿送给朋友礼物时,朋友感到非常意外和不知所措,“讷讷地”这个词生动地描绘出了朋友此时因为没有想到会收到礼物而不知如何回应,不知该说什么好的状态。故选③。
(2)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层意。
对于这类题目,首先需要明确每个部分所涵盖的自然段范围。然后,仔细阅读这些段落,抓住关键语句和主要事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要注意概括时不能遗漏重要信息,同时语言要简练通顺。
第1部分(第①自然段):主要描述了妈妈和女儿在去见老朋友的路上,女儿询问即将见面的人的情况;第2部分(第②——⑧自然段):通过妈妈的讲述,回忆了她和老朋友之间的往事,特别是老朋友在她心情低落时给予的关怀和鼓励。
(3)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的心理描写。
女儿在听到妈妈讲述当年被好友照顾的事情后“若有所思,低头不语”,联系上文第⑧自然段中“妈妈看了好感动。这张卡片改变了当时妈妈恶劣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使我觉得自己并不那么讨厌!”这句话,女儿很可能由此想到要感谢妈妈的这位好友,所以才会出现之后借钱买礼物送人的行为。故选②。
(4)本题考查人物的描写方法。
段的描写是从“眼睛也陡地红了起来”(神态)、“嘴唇微颤”(神态)、“嘴中喃喃地说道”(语言)三个方面表现朋友的激动心情。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女孩因为妈妈讲述的往事,对妈妈的朋友心怀感激并送上礼物,这种感恩之情让整个场景充满了温馨和感动,这种情感就如同一种“浓郁的香醇”,让人陶醉和享受。它超越了物质的层面,是一种精神上的美好感受。
①“咖啡味道十分纯正清香”这与上下文的情感氛围不相符,文章重点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和小女孩的感恩之心所带来的美好感受,而非单纯强调咖啡的味道;
②“小女孩送给朋友的礼物”只是一个具体的物品,它不足以代表这种“浓郁的香醇”的全部内涵;
③“小女孩那一颗感恩的心”正是整个故事所传递的核心情感。与文章的主题和结尾的情境最为契合;
④“小女孩对妈妈深深的爱”在文中虽有体现,但在结尾处的这个情境中,主要强调的是小女孩对妈妈朋友的感恩之情所营造出的温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