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8 11:2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唐诗三首》的第二首。本诗从题材上属于叙事诗,记叙了诗人位于浣花溪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诗人长夜难眠的事情。诗歌由诗人个人困窘的生活写起,映射了“安史之乱”中绝大部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诗人由自己的生活之苦推想天下之苦,体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的伟大人格,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阅读过杜甫的《望岳》《春望》《江南逢李龟年》三首诗歌,这三首诗歌恰好是杜甫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歌创作,学生对杜甫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杜甫崇高品质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本诗创作于诗人漂泊西南时期,也是杜甫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深入品读诗歌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精神。本诗属于叙事诗,篇幅相对较长,学生在诗意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在教学中应安排诗意理解环节,但切忌翻译诗歌。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已经学完了中国古代史,在教学中可进行跨学科指导,引导学生调用已有历史知识,帮助诗歌的阅读理解。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2.品析语言,感受诗人形象;
3.研读思考,体会诗人情怀;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2.品析语言,感受诗人形象;
教学难点:
研读思考,体会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何为圣人?在中国古代的儒家哲学中,圣人指道德修养最为高尚的人,正如孟子所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千百年来,孔子被尊为圣人,主要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圣人”还往往用来指那些在某项学问或技艺方面的集大成者。中国诗坛群星璀璨,为什么“诗圣”的称号却落在了杜甫头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走进杜甫的“圣人”世界。
二、诵读诗歌,读出画面。
(一)自由诵读诗歌,感受“歌行体”诗歌节奏、韵律自由之美;
(二)自由诵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说一说诗歌哪几个段落在叙事。
(三)再读诗歌前三段,说说这三段各自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请你用简练的语言为这三个画面各命一个名字。
示例:描写对象+如何
明确:秋风破屋图
群童抱茅图
秋雨屋漏图
三、品读诗歌,读出形象
(一)再读诗歌第一段,说一说诗人笔下的秋风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词语谈一谈。
明确:从“怒号”“卷”“飞”“洒”“挂罥”“飘转”等动词读出了秋风的大和猛。
(二)面对这样猛烈的大风,诗人得以栖身的茅屋被吹破了,试着想象一下时诗人应该是什么形象。
PPT补充:
“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携家小入蜀,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过上了短暂而安定的生活。
明确:焦灼痛苦
(三)自由品读诗歌第二、三自然段,说一说在二三段中又分别读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以下句式说话。
“从诗歌第 段中的 句子/词语中,我读到了一个 诗人形象”。
明确:“归来倚杖自叹息”→无可奈何
“冷似铁”“踏里裂”→生活困窘
“少睡眠”“何由彻”→痛苦难眠
……
四、悟读诗歌,读出情怀
(一)如果此刻你是诗人,面对破茅草房,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
(二)诗人的心愿是什么?从作者的心愿中你又读出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推己及人、胸怀博大、理想崇高。
PPT补充:“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俄)
五、课堂小结
中国诗坛群星璀璨,“诗圣”桂冠却仅为杜甫所得,他圣在何处?学完本课我们应当知道他“圣”在洞察时事,“圣”在同情疾苦,“圣”在推己及人,“圣”在家国情怀。
六、作业设计
学完本课,你想为杜甫写一首颁奖词,请尝试创作。
创作示例:
他,览山皆小,且行且歌,不畏浮云遮望眼。他,壮志难酬,忧国忧民,满腔恨别鸟惊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痛心疾首。愿得广厦,大庇天下寒士,他推己及人。他是家国情怀的践行者——杜甫。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教学的亮点有以下几点:
1.明确方法,描绘画面。本诗虽然是一首现实主义诗歌,但语言凝练且充满画面感。描绘诗歌画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想象力。在描绘诗歌画面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明确每段诗歌所描写的对象,以及描写对象结果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点拨,有自主学习。
2.着眼字词,品读形象。立德树人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语文课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以传统文化的名人精神来引领学生,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及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杜甫之所被称为“诗圣”,一方面是对他在诗歌方面成就的肯定,另一方面他的一颗济世之心称圣足矣。本诗创作于杜甫漂泊西南时期,也是其诗歌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因此品读诗人的形象,感受诗人的济世情怀是深入理解诗歌非常必要的环节。在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了“自叹息”地多种可能性,“何由彻”的原因,为学生总结“推己及人”“理想崇高”等精神品质做好铺垫。深入字词品析形象,让语文课有语文味。
3.写作训练,补充教学。在课堂教学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以往所学为杜甫写一段颁奖词,既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总结和检验,又进一步勾连以往所学,帮助学生认识一个更为立体的杜甫。在安排任务的同时给出写作范例,降低了学生创作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