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B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2.《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改国号为周
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修订法律,废除酷刑苛法
D.减轻人民负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很难仕进;隋唐时期,庶族甚至某些贫寒子弟也可以得到参政的机会。读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 B.加强了世家门阀的势力
C.消除了藩镇割据 D.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4.唐朝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唐朝时围棋传入印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B.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C.政策开明,和同一家 D.社会风气充满活力
5.钱穆评价元朝行省制度说:“行中书省就是一个流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由此可知行省的设置( )
A.推动了教育公平 B.削弱了君主权力
C.结束了藩镇割据 D.加强了中央集权
6.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江南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而在人口分布方面,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材料可以用来探究( )
A.科举制度的兴起 B.君主集权的强化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交融的影响
7.元代行省官吏的选用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有诸侯之镇,元朝行省制度( )
A.彻底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不利于边疆管理的稳定 D.对后世地方制度影响深远
8.大家熟悉的“中国象旗”,相传是宋代一些武将被剥夺了兵权,赋闲在家而发明的。当时武将被剥夺兵权的原因是( )
A.北宋时期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B.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武将有勇无谋,文臣无勇有猿 D.宋朝文臣也能胜任武将工作
9.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该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C.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D.“蔡候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10.北宋时期政坛上存在着“文不换武”“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现象,是因为当时的北宋( )
A.注重改革 B.设置通判 C.重文轻武 D.崇尚武力
11.戏剧《桃花扇》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剧中反映的男女之情与国家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京剧《目连救母》则源于佛教以宣传孝道。该材料强调清朝戏剧( )
A.注重教化作用 B.突出政治倾向 C.汇聚外来文化 D.淡化高雅格调
12.清代魏源在其所著《圣武记》中评价某一条约时说道:“尼布楚体系下中俄之间形成的战略缓冲,……(人们)在耳闻目睹中进行谋划,却要几十年后才能看到成效。”与此条约相关的事件是( )
A.平定准噶尔部 B.雅克萨之战 C.册封达赖喇嘛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3.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专制集权的加强 D.文化专制的强化
14.有学者认为:“这种政策使中国陷入了深渊,错失了利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机遇;这种政策的实行,导致了中国一度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航海业日益落后于西方,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与资本的原始积累。”材料中的“这种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朝贡贸易 D.殖民掠夺
15.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停泊交易,不得赴广东以北如宁波等地。“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指广东),不准人浙江海口”。材料反映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闭关自守 B.重农抑商 C.重文轻武 D.全面开放
16.日本学者指出,“《本草纲目》刊行后不到二十年,就已传入我国,它支配了江户时代的本草、博物学界,直至十九世纪末。”此语表述的是《本草纲目》的( )
A.创作目的 B.主要内容 C.编写特点 D.深远影响
17.《马关条约》反映了列强侵华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 )
A.设立工厂 B.割地赔款 C.协定关税 D.开埠通商
18.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但最终失败。下列关于其失败原因的叙述中,不恰当的是( )
A.内部斗争严重削弱了战斗力 B.缺乏切实的革命纲领
C.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 D.对清政府存有幻想
19.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新文化运动后期
C.“五四运动”以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20.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朝统治 B.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
C.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D.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将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当时的士子朱庆馀便写过《近试上张籍水部》一诗,以试探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
材料二: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将姓名封住糊起来,称为“糊名法”。
材料三: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对于考试文体也有诸多限制。
(1)材料一中的进士科最早创立于哪个朝代?武则天时期为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哪一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文体被称为什么?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
22.有效的国家治理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二: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他在位期间出现的局面被称作什么?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写出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概括其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23.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等罪名除杀胡惟庸。这表面上是胡惟庸胡作非为,归根结底却应该是皇权与相权的冲突。以胡惟庸之死为标志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明清》
材料二: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施八股取士,规定命题专取四书五经,应试者必须要代圣人之言,不能随意发挥,以八股文作为应试的主要方式,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然而,随着封建政治的僵化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清朝内廷行政机构变迁历经百余年间:始于康熙,经雍正,由乾隆最终完成。其中____________,并一直保持它小规模、分立和非正式地位,加之各部官员皆通过军机大臣与皇帝联络,如此雍正可以完全掌控各级官员。
——摘编自白彬菊《君主与大臣》
(1)材料一中,“明代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折”指的是什么措施?并简述这一转折对明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八股取士被称为“近乎标准化的竞争性考试”的理由,并概述其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填写空白处内廷机构名称,并概括其特点。
24.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分水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材料二: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的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舷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现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材料三: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藤原洋认为,由于日本避免了和欧美进行全面性武力冲突,能够从欧美进口科学技术,比当时的中国要先进。日本把科技发展的成果,用于增强军事力,所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
北京大学及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宫川俊彦认为,中国是把甲午战争当成对外关系领域的一件事情来处理,没能全力以赴地对应。日本则是用举国之力来对应中国。
——摘编自蒋丰《日本人是这样看待甲午中日战争的》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哀悼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他是谁?他的壮举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5)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学生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引文的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太宗时期重贤纳谏的治国风范,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经常通过大臣的谏言进行自我对照,发现过失及时修正。他的这种胸襟尤为可贵。对于有时直言进谏到当众冒犯篾君的大臣魏征,唐太宗非但没有定他的罪,还非常器重他,材料就是魏征死后,唐太宗所说,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C。
2.答案:D
解析:题干中第二个观点是对武则天统治的肯定武则天统治时期,减轻人民负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这是她得到肯定的主要原因。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庶族甚至某些贫寒子弟也可以得到参政的机会”可知,材料表明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不能体现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排除A项;科举制是为了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巩固统治,排除B项藩镇割据与题干科举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据所学解读材料可知,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双向交流,兼收并蓄的特点,比如材料中唐朝既从波斯吸收了马球运动,又向印度输出了围棋,还在吸收波斯马球时融入了自己的创造,A项正确;“恩威并重,怀柔为主”,“政策开明,和同一家”都是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融洽的表现,属于本国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BC两项;社会风气充满活力是盛唐社会风气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据题干“行中书省就是一个流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可知,题干反映了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无权。故选:D。
6.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唐宋经济和人口方面的信息,与科举制的兴起无关,科举制兴起于隋炀帝时期,排除A。B.材料体现不出唐宋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排除BC.据材料“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江南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及所学可知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江南地区,这说明此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逐渐超过了北方地区,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故C正确。D.材料未涉及唐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排除。D故选:C。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元代行省官吏的选用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和“有诸侯之镇,有利于维护统治;“彻底消除”表述绝对;“不利于边疆管理的稳定”说法错误,排除C项,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与题干强调的行省制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符。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大家熟悉的中国象旗,相传是宋代一些武将被剥夺了兵权,赋闲在家而发明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时期开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因此会出现题干中武将赋闲在家,发明可象棋,B项正确;北宋时期与周边民族政权战争不断,排除A项;武将有勇无谋,文臣无勇有谋,说法错误,是对题干的误读,排除C项;宋朝文臣也能胜任武将工作不与题干信息不符,主要是因为怕武将兵变夺权,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火药在唐代末期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时代得以推广,所以B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A“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C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宋代;D“蔡侯纸”是指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所生产的纸张,目前已发现中国最早的纸是西汉时期的灞桥纸。
10.答案:C
解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职官员社会地位高,武职官员社会地位低。材料北宋时期政坛上存在着“文不换武”“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现象”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的反映,C项正确;注重改革与文不换武等重文轻武政策不符,排除A项;设置通判是为了分知州权,属于地方管理机构,与北宋时期政坛“文不换武”“尽是读书人”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宋朝时期重文轻武,文教昌盛,形成文治局面,与崇尚武力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戏剧《桃花扇》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剧中反映的男女之情与国家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京剧《目连救母》则源于佛教以宣传孝道”可知,清朝戏剧体现对民众的伦理道德教育,于人心风教而言,要能够起到激劝人心,感移风化的作用。因此,题干材料注重强调了清朝戏剧的教化作用,A项正确;题干材料注重强调了清朝戏剧的教化作用,“突出故事情节”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汇聚传统文化与题意不符,题干材料中未涉及相关信息,反映的是清朝戏剧注重教化作用,排除C项;题干材料注重强调了清朝戏剧的教化作用,“淡化格调高雅”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尼布楚体系下中俄之间形成的战略缓冲,……(人们)在耳闻目睹中进行谋划,却要几十年后才能看到成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克萨之战后,中俄就东段边界等问题进行交涉。1689年9月7日,中方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等与俄方代表戈洛文等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B项正确;平定准噶尔部、册封达赖喇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都是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与“尼布楚体系”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设立锦衣卫,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明成祖又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皇帝集权发展到顶峰康雍乾三朝还实行文字狱,强化了专制集权。故选C。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影响。依据题干信息“错失了利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机遇”“日益落后于西方,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与资本的原始积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选B。
15.答案:A
解析:根据“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可知,清政府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757年乾隆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并管理外国商人,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本草纲目》刊行后不到二十年,就已传入我国,它支配了江户时代的本草、博物学界,直至十九世纪末。”分析可知,材料表述的是《本草纲目》刊行后的影响领域和时期,说明了《本草纲目》的深远影响,D项正确;题干体现了《本草纲目》刊行后的影响领域和时期,不是创作目的,不是主要内容,也不是编写特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关条约》后列强的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原因就是《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A项正确;割地赔款、协定关税和开埠通商都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就存在的情况,不是新特点,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但最终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内部斗争严重削弱了战斗力,缺乏切实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可知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叙述中,不恰当的是“对清政府存有幻想”。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内部斗争严重削弱了战斗力,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缺乏切实的革命纲领,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民族经济有了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孕育着新的革命,为先进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说明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表现。C符合题意。故选:C。
21.答案:(1)朝代:隋朝。制度:殿试制度。
(2)变化:录取名额扩大;完善了考试环节和规则。作用:相对公平公正地选拔了人才,提高了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教育文化的繁荣。(言之有理即可)
(3)文体:八股文。认识: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扩大了人才的选取范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片面的以考试招用人才,使许多实用人才流失,总的来讲利大于弊。(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朝代: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制度: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制度。
(2)变化:由题干“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将姓名封住糊起来,称为‘糊名法’。”可知,宋代科举制录取名额扩大;完善了考试环节和规则;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相对公平公正地选拔了人才,提高了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教育文化的繁荣。
(3)文体:由题干“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文体被称八股文;认识:由隋朝创立科举制到唐朝时期的完善再到宋朝时期的发展最后到明朝时期的僵化可知,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扩大了人才的选取范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片面的以考试招用人才,使许多实用人才流失,总的来讲利大于弊。
22.答案:(1)思想:以民为本。
称作:贞观之治。
原因:关注百姓;重视经济发展;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完善科举制等。
(2)制度:行省制度。
历史作用: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往,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等。
(3)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各民族之间广泛的交流与交融等。
解析:(1)思想:根据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得出,唐太宗统治时期实行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为“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称作:结合所学唐太宗的统治局面可知,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在位时期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原因:结合所学“贞观之治”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可从关注百姓、经济、劳役负担、人才、制度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关注百姓;重视经济发展;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完善科举制等。
(2)制度:根据材料二“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并结合所学元朝的制度创新可知,是指元朝时期实行的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对边疆的管理、民族交往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往,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等。
(3)认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可从统一、民族交往、制度、民族凝聚力、民族交往和交融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各民族之间广泛的交流与交融等。
23.答案:(1)废除了丞相制度;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2)八股文要求考生必须严格按照八股的方式写作,对句子的长短、声调高低也都要求相对成文甚至对文章字数也有严格限制。影响:八股文禁锢了读书人思想,败坏吏治。
(3)军机处;特点:小规模;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等罪名除杀胡惟庸,归根结底却应该是皇权与相权的冲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折,即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2)理由:根据材料二“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施八股取士,规定命题专取四书五经,根据儒家经典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主要参照,以八股文作为应试的主要方式,”可知八股取士被称为“近乎标准化的竞争性考试”的理由是八股文要求考生必须严格按照八股的方式写作,对句子的长短、声调高低也都要求相对成文甚至对文章字数也有严格限制。影响:根据材料二“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施八股取士,规定命题专取四书五经,应试者必须要代圣人之言,不能随意发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股文禁锢了读书人思想,败坏吏治。
(3)机构:根据材料三“清朝内廷行政机构变迁历经百余年间:始于康熙,经雍正”结合所学可知,其中空白处内廷机构名称是军机处。特点:根据材料三“它并一直保持它小规模”,可知小规模;根据材料三“分立和非正式地位,加之各部官员皆通过军机大臣与皇帝联络,如此雍正可以完全掌控各级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24.答案:(1)社会状况: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2)人物:邓世昌。民族精神:勇敢反对外来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
(3)原因:中国军事力量和作战技术相对落后;中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团结一致;寄希望于国际社会,未能全力以赴;仅依靠政府力量,未发动广大民众参与。
(4)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成才;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积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努力奋斗,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
解析:(1)社会状况:根据材料一信息“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2)人物:根据设问信息“甲午中日战争”“致远舰管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民族精神:邓世昌的壮举体现了为民族、国家利益勇敢反对外来侵略、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3)原因:根据材料信息“由于日本避免了和欧美进行全面性武力冲突,能够从欧美进口科学技术,比当时的中国要先进”,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军事力量和作战技术相对落后;根据“中国是把甲午战争当成对外关系领域的一件事情来处理,没能全力以赴地对应。日本则是用举国之力来对应中国”,可得出:寄希望于国际社会,未能全力以赴;仅依靠政府力量,未发动广大民众参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团结一致,这也是战败的原因之一。
(4)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使命: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符合新的历史时期,中学生的历史使命即可。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成才;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积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努力奋斗,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