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1.《新闻两则》毛泽东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结构和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这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这则新闻,把握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题解]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1)风雨:指战争形势。 (2)苍黄:变化翻覆。 (3)今胜昔:如今胜过以往。
(4)情:指情感用事而沽名钓誉。 (5)老:朽。 (6)沧桑:引申为革命。
[赏析]
这首诗不仅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表现了它的激动人心,不只是穷尽了理、事、情;而且还显示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破格创新、挥洒自如、神旺气足,还表现了诗人的才、胆、识、力。正是“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译文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捣南京城。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应该趁现在这大好时机(敌衰我盛)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文体知识1、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2、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1)标题:常利用多行形式。分为:主标、引标、副标三种。(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
扩展和阐释。(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4、新闻特征:真实可靠、迅速及时、简明扼要。5、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必不
可少“ 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 ”辅助读一读生字、生词芜湖荻港溃退督战要塞阻遏阌乡绥靖区鄂豫区宋希濂杜聿明锐不可当wúdíkuìdūsàièwénsuí jìngè yùliányùdāng解词锐不可当:锋利无边,不可抵挡。业已:绥靖:已经安抚、平定多音字当dāngdàng塞sàisāisè当真当权塞外瓶塞敷衍塞责背景材料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
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
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
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
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
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分析1、看标题:能够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2、看电头:能够知道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3、看导语:能够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通讯社: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4、看主体:能够细致了解新闻的内容。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1九江江阴安庆芜湖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思考题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
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
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新闻六要素标题:(第1、2两句)(剩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主体:导语:渡江概况
(从四个方
面概括)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重点)东路军战绩辉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区域战役全局课文结构1、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为什么?
2、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为什么? 真实性及时性探究质疑3、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4、请指出主体部分议论的内容及其作用?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主体部分分析了中西路军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诡计瓦解了斗志。5、根据课文内容,请指出下面句子指代表是什么?①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②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③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④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指代“东面防线。” 指代“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指代“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指代“西路军。” 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1、时间上的衔接:
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2、渡江部队的衔接: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内容上的衔接:
第二层有“和东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
第三层有“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
第三层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第二层的“汤恩
伯21日到芜湖”衔接。作业处理一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作业处理二-----第一组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 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第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作业处理二---第二组1、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作业处理----第三组 第1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拓展延伸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标题导语: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主体:“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保障制度等工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背景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请在文中划出这则
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第二层
(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
(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 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解放南阳的成绩主要有哪三项?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问题研究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
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以上两句话的好?)第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合作探究《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
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
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同: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对比阅读
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学以致用:写一则新闻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或者报道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等要求)要求:
1、拟出恰当的标题。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3、主体要真实、及时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