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那个星期天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课文以表达情感为主,通过具体的事例、内心独白、融情入景来表现心情的变化过程。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体会到了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语文要素。课后练习也紧扣单元要素,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情感变化;抓重点语句,归纳总结表达情感的方法;再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文章表达情感的异同,学习表达。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词语。 2.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将感情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 1.会写13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词语。 2.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将感情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式与策略 关注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关注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课文真实感人地写出了“我”一天中的心情变化。这种细腻的变化既通过动作描写,也通过对内心的刻画,融情于具体的人、事和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引入新课、展示目标:同学们,你们有过等待去做某事或答应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从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作者盼了很久的日子,可能发生了让作者难忘的事)。 简介作者。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在朗读的基础上,讲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唤起学生对“期盼”这一心理感受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可以帮助扫清学习上的障碍,为理解文章内容作好铺垫。 3分钟 6分钟
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体会“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15分钟
小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板书: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在“我”的心情发生变化时,天气的光线也在发生变化,你发现了什么?(光线是衬托作者的心情的,用阳光明媚衬托期待,兴奋的心情,那光线变得飘渺衬托心情的失落等,作者实际上是从侧面来写心情的变化,这种表达叫做融情于景。) 随文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分钟
教师出示小练笔,学生读。(这段时光真煎熬。我站在一节节车厢间望,看着表,等列车到站。我数着站名数着时间,等列车到站,急切又激动。我在站台上来回踱步,感觉心跳越来越快。我盯着列车驶来的方向想象着看到儿子的那一刻,想象着儿子的笑脸和拥抱,想象着温暖的灯光和饭菜,想象着熟悉的一-切。美好的记忆涌上心头,路途遥远,近在咫尺。) 教师出示下水文,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学会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为学生下节课进行小练笔做好铺垫。 5分钟
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总结全文,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 3分钟
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熟读课文;构思小练笔。 巩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5分钟
教学特色与反思 《那个星期天》作为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细腻情感。 成功之处:一是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句、做批注、交流感受的方式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激发学习热情;二是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盼(激动)——焦急兴奋——失望”,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不足之处:有的孩子提出:那位母亲由于忙碌,而没有带孩子出去,疏忽了孩子的“正当要求”,这位母亲是不合格的。此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模糊地说了,大家课下讨论讨论。 改进措施: 母亲看到孩子伤心难过的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母亲为生活操劳而忽略了孩子的要求,也是很无奈。她对孩子的爱令人感动。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文中的母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9、那个星期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通过朗读的方式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细腻情感。课文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我”等候时的情景,表现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用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在的情感体味出发进行朗读。结合关键语段,体会作者从人物的行动细节、环境的烘托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效果,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学生们在阅读、书写、表达等方面已具有了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和大阅读活动,但个别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不扎实,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应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语文学习方法上加强指导,要鼓励学生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是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重点让学生感悟"我”一天中的心理变化,主要通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体会母亲的无奈,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从而感悟主题,达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语文教学引导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取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过等待去做某事或答应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从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接着了解作者。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期盼”这一心理感受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为本课语言运用: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在朗读的基础上,讲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学习字词,理解词语,讲解重点生字,扫清学习上的障碍,为理解文章内容作好铺垫。
(三)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体会“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汉语文字的魅力。
(四)小结:
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什么?
在“我”的心情发生变化时,天气的光线也在发生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随文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师出示小练笔,学生读。
(这段时光真煎熬。我站在一节节车厢间望,看着表,等列车到站。我数着站名数着时间,等列车到站,急切又激动。我在站台上来回踱步,感觉心跳越来越快。我盯着列车驶来的方向想象着看到儿子的那一刻,想象着儿子的笑脸和拥抱,想象着温暖的灯光和饭菜,想象着熟悉的一-切。美好的记忆涌上心头,路途遥远,近在咫尺。)
这一环节的设置,教师出示下水文,关注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感受作者将感情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为学生进行小练笔做好铺垫。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总结全文,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
最后说下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教学有两个重点,一 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二是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因此,板书也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提炼故事发展的情节,概括“我”的心情。清晰直观地展示了事情的发展及“我”的心情变化,突出了“盼望"的心情。
说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作为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细腻情感。
成功之处:一是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句、做批注、交流感受的方式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激发学习热情;二是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盼(激动)——焦急兴奋——失望”,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不足之处:有的孩子提出:那位母亲由于忙碌,而没有带孩子出去,疏忽了孩子的“正当要求”,这位母亲是不合格的。此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模糊地说了,大家课下讨论讨论。
改进措施: 母亲看到孩子伤心难过的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母亲为生活操劳而忽略了孩子的要求,也是很无奈。她对孩子的爱令人感动。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文中的母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共15张PPT)
《那个星期天》说课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那个星期天》,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些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那个星期天》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我”等候时的情景,表现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用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在的情感体味出发进行朗读。结合关键语段,体会作者从人物的行动细节、环境的烘托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效果,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在阅读、书写、表达等方面已具有了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和大阅读活动因此应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语文学习方法上加强指导,要鼓励学生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五、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重点让学生感悟"我”一天中的心理变化,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体会母亲的无奈,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从而感悟主题,达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语文教学引导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我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取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过等待去做某事或答应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从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接着了解作者。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期盼”这一心理感受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渗透语言运用:学会表达己的真实情感,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在朗读的基础上,讲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学习字词,理解词语,讲解重点生字,扫清学习上的障碍,为理解文章内容作好铺垫。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体会“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汉语文字的魅力。
(四)解难释疑:
1.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什么?
2. 在“我”的心情发生变化时,天气的光线也在发生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随文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师出示小练笔,拓展引路。
(这段时光真煎熬。我站在一节节车厢间望,看着表,等列车到站。我数着站名数着时间,等列车到站,急切又激动。我在站台上来回踱步,感觉心跳越来越快。我盯着列车驶来的方向想象着看到儿子的那一刻,想象着儿子的笑脸和拥抱,想象着温暖的灯光和饭菜,想象着熟悉的一-切。美好的记忆涌上心头,路途遥远,近在咫尺。)
这一环节的设置,教师出示下水文,关注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感受作者将感情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为学生进行小练笔做好铺垫。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总结全文,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
板书设计
本节课教学有两个重点,一 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二是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因此,板书也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提炼故事发展的情节,概括“我”的心情。清晰直观地展示了事情的发展及“我”的心情变化,突出了“盼望"的心情。
八、说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细腻情感。
成功之处:一是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句、做批注、交流感受的方式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激发学习热情;二是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盼(激动)——焦急兴奋——失望”,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不足之处:有的孩子提出:那位母亲由于忙碌,而没有带孩子出去,疏忽了孩子的“正当要求”,这位母亲是不合格的。此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模糊地说了,大家课下讨论讨论。
改进措施: 母亲看到孩子伤心难过的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母亲为生活操劳而忽略了孩子的要求,也是很无奈。她对孩子的爱令人感动。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文中的母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