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登泰山记》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8 12:2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一程山水一人生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之称。
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泰山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事、记人、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①碑记:古代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登泰山记》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经过和所见所感。
观察姚鼐这幅画像,你能对他的生平、身份、性格等等又怎样的推测?
布 衣
治 学
淡 泊
姚鼐(nài )
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
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自学指导和检测
1.各小组对照教材课下注释、资料书翻译内容,对段落中【重点字词句】标注。
2.尝试概括各段内容。
(二)理解文意·第一段
泰山之 阳,汶水西流;其 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 其南北 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南面
名作状,向西
北面
名作状,向东
山南面山谷的水
山北面山谷的水

分界
判断句
明确: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代词,指泰山
结构助
词,的
代词,代阳谷和阴谷
北面
南面
济水
汶水

西
古长城
日观峰

阳,山南水北谓之阳。
阴:山北水南谓之阴。
南北分流——汶水、济水(面)
南北分界——古长城 (线)
最高之处——日观峰 (点)
概括第一段内容,并分析第一段写作思路。
总写泰山的地理位置与环境:
作用: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铺垫
(三)理解文意·第二段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界限
古义:到达;
今义:重提另一件事

山脚

乘,冒着
明确: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经过

古代纪年月日法:
(1)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纪年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六十甲子,用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日。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此段中的几个动词“乘、历、穿、越、至于”蝉联而下,告诉给我们哪些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① “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作者从京师去泰安的季节、路程和地形交代得清清楚楚。
②表现了旅途的艰苦。“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
③作者的形象特点: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 。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沿着,顺着
台阶,石阶
山顶
少于,形作动
山名
再,又
明确: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谷)进山,路不到一半,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遂:相当于“而”,表顺承,翻译成“就”
通“又”
所说的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 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 几不可登。及 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判断句
石阶
几乎
已经
背,覆盖
像门槛一样
横,挡
名作动,照亮
停留
到达
句末助词,无实义。
等到
表顺承
……的样子
明确:古时登泰山,是沿着东面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一条飘带。
所+v:……的地方
夕阳
省略主语“雪”
定语后置句,者是标志
概括第二段内容,并思考以下内容:
1.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程的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的心理?
2.找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并概括这条路线有何特点?
北面
南面
古长城
日观峰
中谷
中岭
西谷
南麓
京师
齐河
长清
泰安










天气恶劣
路途遥远
风尘仆仆
心切急切
无惧艰苦
路程:四十五里
石阶:七千有余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
(远)
(高)
(独特、险峻)

第二课时
(四)理解文意·第三段
戊申晦,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等待
弥漫
逐渐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五更
省略句,省略主语(余)

明确:
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似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
定语后置句、判断句
(四)理解文意·第三段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 之。 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 驳色,而皆若偻。
天边
代词,指泰山
升起
承托
有的人
有的
或红或白
一会儿
同“彩”
回头看

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明确:
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起来了,颜色纯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判断句
讨论:跟着姚鼐上泰山山巅观赏日落之景,你看到了哪些图景?请抓出其中最惊艳的词语赏析。
苍山负雪图
泰山夕照图
半山居雾图
负VS覆
以动写静 拟人
雪之厚、大
神采奕奕 坚强无畏
烛VS照
暖色调
柔和轻软
交相辉映
居VS有
以动写静
轻盈飘逸、静美朦胧
“若带”以小喻大
高俊雄伟、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五鼓:古代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时间 19:00-21:00 21:00-23:00 23:00-1:00 1:00-3:00 3:00-5:00
时辰 戌时(黄昏) 亥时(人定) 子时(夜半) 丑时(鸡鸣) 寅时(平旦)
更点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姚鼐在泰山日观亭观看日出之景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又是如何体现的该特点?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白若摴蒱”
“正赤如丹”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比喻、拟人手法
色彩、动静、远近
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以色彩点染出日观峰日出之景的绚丽壮美、生机盎然
日出前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
日出时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
回观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思考: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时间顺序
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绚丽壮美
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突破困境的信心,对超拔品格的自我期许
内容技巧
情感
(五)理解文意·第四段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模糊或缺失
偏僻

赶不上
明确: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姚鼐已经看到了泰山山顶最美的日出日落之景,阅读第四段,找到他还去了泰山哪些地方?
描写了泰山的建筑和古迹的人文景观,既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历史。
岱祠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
道中石刻
(六)理解文意·第五六段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交代游人,游记常见格式
明确: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缝隙
青黑色
声音和踪迹

古义:平形的、方形的
今义:面积的单位
圆形的
瀑布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从第5段中找出泰山自然景观的特点、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三多”是:多石 、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是:少土、石少圆、少杂树;
“三无”是: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1.泰山之冬的肃杀和静美。2.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多用短句,语言简练,准确生动,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白描
对比
泰山的位置
登山的经过
山巅之所见
观日出奇景
至于泰安
由南麓登
循中谷入
越过中岭
复循西谷
遂至其巅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山水如画 居雾若带
五鼓——面迎风雪待日出
稍后——白山矗立若樗蒲
须臾——一线异色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红光承
回视——群山异色拜日观
人文之景观
自然之风貌
岱祠
碧霞元君祠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这仅仅只是一次普通的泰山之游吗
(一)结合学习支架一和课文内容,小组讨论,说说从《登泰山记》的景色中,你能揣摩出作者怎样的内心活动和人格理想?
三、探幽怀远韵,悟情景交融
学习支架一
姚鼐二十岁即中举,少怀壮志,但科举之途一直不顺,乾隆二十八年,六应礼部试方中进士,之后却沉浮部曹,久不能升迁。乾隆三十八年经刘统勋等举荐入四库馆修书,但学术观点与馆中核心人物戴震发生严重分歧。乾隆三十九年秋,他作别官场。这一年冬天,姚鼐乘风雪专程奔赴山东,于除夕前夜登泰山,待日出。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鼐以疾还”等理由,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思考:山水游记并不少见,同学们应该也有游山玩水的经历。结合日常经历及其背景资料,思考作者的这次登山之旅有没有哪些让你觉得很与众不同(奇怪)的地方?
质疑探究
姚鼐登山有哪些不同寻常之处?
长途奔波
冬日登山
除夕登山
不走常人之路
看到了日落日出的壮丽景象
质疑探究
姚鼐登山有哪些不同寻常之处?
长途奔波
冬日登山
除夕登山
不走常人之路
日落日出的壮丽景象
不畏艰辛
辞旧迎新
坚持自我
希望与力量
姚鼐登泰山后,他的老师刘大櫆在《朱子颍诗集序》中对此事评价:
乙未之春,姬传(姚鼐)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
根据文本,概括姚鼐“隐君子之高风”的具体表现。
登山时间:
登山路线:
登山所见:
不循古人不走常路,坚持自我。
雪霁观日景致奇绝,满怀希望。
除夕佳节寄情山水,坚定无畏。
【补充资料】
1. 去秋始得《四库全书》一部,阅之,其持论大不公平。鼐在京时,尚未见纪晓岚(纪昀字)猖獗若此之甚,今观此,则略无忌惮矣。岂不为世道忧邪?鼐老矣,望海内诸贤,尚能救其敝也。(姚鼐《与胡雒君书》)
2. “今检清代禁书,不但明清之间著述,几遭尽毁,乃至宋以来,皆有指摘,史乘而外,并及诗文。……始皇当日焚书之厄,决不至离奇若此!盖一面毁前人信史,一面由已伪撰以补充之,直是于古所无之文字劫也。 (孟森的《心史丛刊》 )
学术观点寡合
文化思想禁锢
政治官场腐败
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
18岁考中举人
33岁第六次应礼部试,中进士,
41岁,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因学识渊博被破格举荐入馆担任纂修官。
1774年,《四库全书》初编成,44岁借病辞官。
决绝
姚鼐一路风尘仆仆你,直奔泰山,他登山泰山看到的第一眼泰山壮美之景,让姚鼐从心灵的困境解脱出来。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男儿自负乔岳身, 胸有大海光明暾。
即今同立岱宗顶, 岂复犹如世上人
《岁除日与子颖登日观观日出作歌》
苍山负雪,皎洁的微光辉映着澄明透彻的人生境界;红霞映日,绚丽的色彩启发了开阔疏朗的生命襟怀;宫祠碑刻,斑驳的遗迹承载着厚重饱满的文化积淀;劲松危岩,坚定的姿态昭示出耿介端方的君子人格。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姚鼐笔下的泰山情景圆融,物我浑然一体!
探幽怀远韵,悟情景交融
一程山水一人生,辞旧迎新迎新生。姚鼐一生,步履匆匆,人生茫茫,他从风雪中踏来,亦从风雪中归去。回顾此生,姚鼐心中的波澜和眼底的丘壑统统都化作了笔下的平淡,化成桐城派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光芒。
从山水之中获得勇气,来一场心灵的远游。
对比阅读:寄山水以突围
为什么中国古代文人都不约而同地在山水中寻求生命困境的突围?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6.23章
(2)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3)“士”作为国家根本利益的维护者、精神家园的守护者要完成其历史任务,就只能倾尽全力于理想人格的建构,把心灵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宇宙的和谐融汇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潘知常《中国美学精神》
对比阅读:寄山水以突围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同样写自然山水对人心境、人生的启迪和救赎,但究其根本,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览景之趣:自然山水,观照人生
苏子突围
“变与不变”“取与不取”
思想根基:道家思想是放手。
看淡得失,随遇而安,寄情山水
姚鼐释然
“独善其身”
思想根基:儒家思想之进取(修身)
其后半生讲学授课,传道受业。
坚持自我,做好当下
布置作业:微写作
写一段文字描绘你印象最深的一处景色。它可以是校园中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也可以是同一处景物在晨昏四季中的变化,等等,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你的情思。
学习支架二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看到某种景物,自然而然生出或被触发出某种情感。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并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就是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而随着情感的变化,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正是此意。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样也能写出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