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年级(1)班开展“语文闯关”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参
加,并完成1—3题。
【活动一:字词闯关】
1. 学完课文,小秦对下面一段文字的掌握不够熟练,请你帮
他解决遇到的文字问题。
2
3
4
5
6
7
8
9
10
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
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yín,肥胖的
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
云xiāo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
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
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
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2
3
4
5
6
7
8
9
10
1
(1)根据语境,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xiāo里去
了。 ( jié )
②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
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 jǐ )
jié
jǐ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长yín( 吟 ) 云xiāo( 霄 )
吟
霄
2
3
4
5
6
7
8
9
10
1
2. 以下是小文写在积累本上的一段话,其中加点词语使用错
误的一项是( D )
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开始了,校园里A. 人.声.鼎.沸.,同
学们B. 各.展.所.长.。操场上的运动员们或奔跑,或跳跃,
或投掷,C. 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看台上的啦啦队员的呐
喊加油声,展现着青春的激情。操场上那来回穿梭的身
影,是忙碌的校园小记者。看着这D. 人.迹.罕.至.的校园,
幸福而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
D
2
3
4
5
6
7
8
9
10
1
【活动二:稿件校对】
3. 班刊编辑部的同学在对下面一段文字进行审校,请你帮他
们解决遇到的文字问题。
2
3
4
5
6
7
8
9
10
1
①书.斋.,也就是书.房.,是古代文人工作、生活的重要
场所。②可以说,几乎每个文人都拥有一间书斋。③他们
在书斋里读书、写作,思想的火花在这里迸发,灵感的溪
流在这里交汇,事业的辉煌在这里铸就。④有书斋,自然
也就会有对联;且少不了斋名。⑤文人将书斋看成一种精
神的寄托,为书斋起的名字、题写的对联,往往用以表明
志向、抒发情感。⑥书斋对联,因特有的禀赋的原因而氤
氲着浓郁的文化韵味,存储着深厚的精神蕴藉。
2
3
4
5
6
7
8
9
10
1
(1)按照词性划分,第①句中的“书斋”“书房”都
是 词。
(2)第④句有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答案:将分号改为逗号。
名
④有书斋,自然也就会有对联;且少不了斋名。
2
3
4
5
6
7
8
9
10
1
(3)第⑥句话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答案:将“的原因”删去。
⑥书斋对联,因特有的禀赋的原因而氤氲着浓郁的文化韵味,存储着深厚的精神蕴藉。
2
3
4
5
6
7
8
9
10
1
【活动三:表达交流】
4. 你和同学打算一起去参观“三味书屋”,请完成下列
任务。
(1)“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的乐园,“三味书屋”是鲁迅童
年读书学习的地方。请仿照上联,根据课文内容拟写出
下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下联:
读书屋内识字习文描绣像,妙趣横生
2
3
4
5
6
7
8
9
10
1
(2)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的私塾,请结合图片完
成题目。
①下面对匾额上“三味书屋”四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
是( B )
A. 采用隶书,字字端庄,方正典雅
B. 采用行楷,笔势流畅,潇洒多姿
C. 采用篆书,字形方扁,有折无转
D. 采用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B
2
3
4
5
6
7
8
9
10
1
②假如你是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图片写几句解
说词。
答案:示例:同学们,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当年鲁迅
先生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屋内上方中间挂着一
块匾,上书“三味书屋”四个大字;匾下面是一幅
画,画中有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屋内有几
张桌子,我们可以想象,或许其中一张便是鲁迅先生
当年读书写字时使用的桌子。
2
3
4
5
6
7
8
9
10
1
课文研读
阅读课文第1—9段,回答问题。
5. 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①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②
③
百草园的自然美景和动植物
带给我生活经验和技能
2
3
4
5
6
7
8
9
10
1
6. 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其后括号内的字?
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答案: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
在菜花上的情态,体现出儿童的童真,“停”字就无
法表现这种情态。
2
3
4
5
6
7
8
9
10
1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
了。
答案: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冲上云霄的速度
之快,又很突然,表现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用
“飞”字则无法起到这种效果。
2
3
4
5
6
7
8
9
10
1
拓展阅读[2024年1月绍兴期末]
2
3
4
5
6
7
8
9
10
1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5-36页第7-10题。
7. 作者用“树上”这个观察点来写童年生活,有何妙处?请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2分)
答案:示例:新颖,不落俗套(1分),深刻表现了童年的
“我”对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的喜爱,对苦闷学习的厌
倦,以及异于其他孩子的孤独(1分)。
2
3
4
5
6
7
8
9
10
1
8. 结合语境,品析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4分)
(1)我有.点.怀.疑.二十多年前躲在这些树上的是不是我。我
不.能.确.定.我是怎样上去的,笔直的杨树和水杉,它们
看.起.来.并.不.适.合.攀爬。(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
答案:“有点怀疑”“不能确定”“看起来并不适
合”一方面表现时间的久远,“我”对自己爬树的事
记得不是太清,体现了“我”的惊异之情(1分);另一
方面也表现了“我”对儿时爬树能力的肯定和能爬上
大树的自豪感(1分)。
2
3
4
5
6
7
8
9
10
1
(2)我从碧绿的水杉树枝上探下头去,笑得枝叶有点抖.,钓
鱼线有点抖.,线上拴着的五分钱也有点抖.。(2分)
答案:连用三个“抖”,生动表现了“我”看到驼背
的人上当(发现钱)后,内心极度的兴奋与激动。(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
9. “那些诗也使我特别孤独又特别虚荣,看见我的人都会指
着我说:‘看,这就是那个会背诗的小孩。’”请联系上
下文说说“我”感觉“特别孤独”和“特别虚荣”的原
因。(4分)
2
3
4
5
6
7
8
9
10
1
答案:“我”感觉“特别孤独”是因为“我”不能和其他
孩子打成一片,一起去玩耍嬉戏,这种孤独不仅是行为上
的,也是心灵上的(2分);“特别虚荣”是因为“我”背诗
能得到别人的赞扬,内心感到骄傲与荣耀,“我”喜欢并
渴望得到赞扬(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
10. 你觉得树上的童年带给了“我”什么?请结合全文阐
述。(2分)
答案:示例:树上的童年带给了“我”自由的思想、无
限的生活乐趣、和自己相处的自洽等。(2分,言之有理
即可)
2
3
4
5
6
7
8
9
10
1(共19张PPT)
第三单元
10 往事依依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yán伸和补充,它不仅可以让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可以塑.造一个人良好精神气质。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你的生活中,通过阅读占有的位置,可看出你是不是个爱读书的人。“少年正是读书时”,一篇好文章,往往只给你一lǚ春风,就能叫你想象到春天的清新;只给你一朵浪花,就能叫你想象到大海的浩渺.;只给你一颗星星,就能叫你想象到星空的灿烂。
2
3
4
5
6
7
8
1
(1)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它不仅可以让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可以塑.(A. sù
B. suò)造一个人良好的精神气质。 ( A )
②只给你一朵浪花,就能叫你想象到大海的浩渺.(A. shǎo
B. miǎo)。 ( B )
A
B
2
3
4
5
6
7
8
1
(2)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yán伸( 延 ) 一lǚ( 缕 )
(3)选段中画双横线的词语“良好”是褒义词,它的同义词是
“ ”。
延
缕
出众
2
3
4
5
6
7
8
1
2. [2024年1月徐州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
题。
①在人的一生之中,总有些酸楚的过去的往事,让
你泪流满面,令你不忍回首;也总有一些甜蜜的回忆,
让你沉醉不醒。②而那些生离死别的无奈,相聚重逢的
喜悦,放弃与执着,快乐和忧愁,都宛如一首首跌宕起
伏的人生交响乐,( 既 )有千回百转的悱恻惆怅,
( 又 )有情深意浓的悠悠旋律,不时地在你心中回荡。
③在往昔的经.历.中,纵有秀山丽水、旖旎梦境,终究抵
不过此时百感交集的一声轻叹、一脸无奈、一缕清怨。
2
3
4
5
6
7
8
1
(1)请在第②句括号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②而那些生离死别的无奈,相聚重逢的喜悦,放弃与执着,快乐和忧愁,都宛如一首首跌宕起伏的人生交响乐,( 既 )有千回百转的悱恻惆怅,( 又 )有情深意浓的悠悠旋律,不时地在你心中回荡。
既
又
2
3
4
5
6
7
8
1
(2)第①句画横线部分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
下面。
答案:在人的一生之中,总有些酸楚的往事,让你泪
流满面,令你不忍回首。
(3)第③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是 。
名词
①在人的一生之中,总有些酸楚的过去的往事,让
你泪流满面,令你不忍回首;
经.历.
2
3
4
5
6
7
8
1
课文研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3. 《往事依依》中融入了作者的缕缕情思,初读全文,根据
提示填写下表。
时间 事件 对“我”的影响
小时候 ①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
刻的记忆
观画和读
《评注图像水
浒传》
2
3
4
5
6
7
8
1
②
读《千家诗》 ③
老师讲课时 两位国文老师
上课的情景 ④
学生时
代
给“我”带来了生活情
趣,使“我”热爱自然、沉浸
在美的享受中
时间 事件 对“我”的影响
贴近了
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
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
怀,使“我”的心和时代更加
2
3
4
5
6
7
8
1
4. 于漪老师记叙的几件往事,看似平淡,读来却耐人寻味,
尤其是描写国文老师时。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结
合下面的句子简要分析。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
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老师朗诵
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2
3
4
5
6
7
8
1
答案:①记叙平淡事件时,写人物运用了动作、神态描
写,简练传神地写出了国文教师朗诵时“入情入境入理”
的形象和气质。如“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
着”“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②善抓特点,
抓住了两位国文教师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来写,形象传
神地写出了国文教师朗诵时“入情入境入理”的形象和气
质。(写出任一方面即可)
2
3
4
5
6
7
8
1
拓展阅读【真实任务情境】
探究组走进“现代文部落”开展作品阅读活动,小语准
备将下面的叙事散文拍成微电影,参加学校的“书香致
远·魅力语文”活动,现邀请你作为导演,完成下列任务。
2
3
4
5
6
7
8
1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8-39页第5-8题。
5. 【脚本设计】为了让演员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需要你把下面的脚本补充完整。(4分)
脚本 安排 场景描述 师恩解读
第一单
元 场景一:(1)
让“我”明白要将
爱国情感厚植学生
心中
年轻的男老师流
着泪唱歌,告诉“我们”要
有气节
2
3
4
5
6
7
8
1
第二单
元 场景二:赵继武老师生动形
象地教“我们”字形字音 场景三:(3)
(2)
让“我”懂得教育
的智慧来自对学生
的挚爱深情
脚本 安排 场景描述 师恩解读
让“我”体悟
到教学要将育德和
育智相融合
“我”写“檄
文”讨伐同学,赵继武老师
妙笔点评化解矛盾
2
3
4
5
6
7
8
1
脚本安排 场景描述 师恩解读
第三单元 场景四:毛振璿老师要言不烦地讲课 场景五:“我”让同学抄答案,毛振璿老师给“我”打零分,并教育“我”学习、做人都要老老实实 让“我”明白教师要有真才学、真本领
(4)
让“我”体悟到做人
要表里俱澄澈,做事要言
行一致
2
3
4
5
6
7
8
1
6. 【拍摄技巧】第二单元“场景二”拍摄结束后,你先以特
写镜头展示了“我”35年后写的一首诗“草‘檄’何曾两
腿麻,灌夫骂座笔生花。鸡虫得失浑闲事,赢得先生说孟
嘉”,然后再呈现“场景三”的其他内容。请说说这样拍
摄的好处。(2分)
2
3
4
5
6
7
8
1
答案:①以“我”35年后写的一首诗引出接下来的“场景
三”,能勾起观众的好奇心,有先声夺人之效。②就“场
景三”来说,这种拍摄方式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倒叙手
法,制造了悬念,更能引人入胜。③避免了第二单元中两
个场景的衔接过于平淡,使故事有波澜。(第①点1分;第
②③点任答一点即可,1分)
2
3
4
5
6
7
8
1
7. 【细节打磨】电影结尾处,已是鲐背之年的“我”念出了
第⑦段的独白。为了让演员准确揣摩“我”此时的情感,
请你帮其设计表情动作、朗读重音,并阐述理由。(4分)
答案:表情动作:拄着拐杖望着教学楼,脸上显出向往、
感激的神情。理由:既突出已是鲐背之年的“我”的老态
龙钟,又表达出“我”对老师们的感激与怀念,以及对教
育事业的热爱。(2分)
朗读重音:重读“永志不忘”。理由:既突出“我”对
老师教导之恩的难忘,又从侧面反映出老师对“我”的
影响深远,表达出对老师们的感激与怀念。(意思对即
可,2分)
2
3
4
5
6
7
8
1
8. 【细研剧本】标题是文本的眼睛,请你分析文本在内容上
是如何照应标题《浩荡师恩 永志不忘》的。(4分)
答案:①首段与尾段均照应标题。首段回忆师恩,直接点
明“感恩不尽”;尾段“浩荡师恩可亲可触可感,刻骨铭
心,永志不忘”更是直接点题。②主体部分具体讲述了三
位老师对“我”的教育之恩,紧扣标题。③文本在叙事之
中穿插了一些议论,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师恩的“永
志不忘”。(答出任意两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
3
4
5
6
7
8
1(共33张PPT)
第三单元
12 《论语》十二章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
A.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不愠.(yùn) 逝.者(shì)
B. 罔.(wáng) 笃.志(dǔ)
殆.(dài) 焉.(yān)
A
C. 箪.(dān) 好.之者(hǎo)
曲肱.(gōng) 惑.(huò)
D. 三省.(xǐng) 传.不习乎(zhuàn)
逾.(yú) 矩.(jǔ)
wǎng
hào
chuán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思而不学则殆.
(5)吾日三省.吾身
(6)学而不思则罔.
温习
从
生气,恼怒
疑惑
自我检查、反省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7)不逾.矩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博学而笃.志
越过
喜爱,爱好
坚定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3.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说”,同“悦”,愉快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
数之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4. 一词多义。
(1)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2)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担任,充当
替
了解
得到
(3)不亦乐.乎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亦在其中矣
快乐
以……为快乐
乐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5.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传.不习乎
(5)饭.疏食
名词作状语,按时
名词作状语,每天
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名词作动词,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6.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A. 人不知而.不愠 B. 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关系 表顺承关系
C. 学而.时习之 D. 择其善者而.从之
表顺承关系 表顺承关系
A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7. 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点拨:C项应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C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8.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答案: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
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案: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
人的志向却是不可改变的。”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9. 名句默写。
(1)[2024·西安新城区期中] ,好
之者不如乐之者。
(2)人不知而不愠, ?
(3)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不义而富且贵, 。
(5)择其善者而从之,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不亦君子乎
博学而笃志
于我如浮云
其不善者而改之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6)[2024·扬州中考]“ ,思而不学则
殆。”孔子教我们要“学”“思”结合。
(7)[2024·福建中考]《〈论语〉十二章》中“
, ”,大意是说“时光像流水一
样,日夜不停”。
(8)[2024·湖南中考]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坚守气节,不
能改变志向,正如孔子所说:“ ,
。”(《〈论语〉十二章》)
学而不思则罔
逝者如
斯夫
不舍昼夜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课文研读
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下面问题。
10.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个句子能否颠倒位置?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先是“他
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
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能更好地体现曾子先人后
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颠倒后就破坏了这种顺
序,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11. 课文中提到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
许多观点,选择其中一例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示例]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体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揭示了学习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以“知之
者”突出“好之者”,以“好之者”突出“乐之者”,
点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全身心投入地学
习,才能有所成就。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对比阅读
12. 阅读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
容。
【材料一】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材料二】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
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
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
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选自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材料三】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
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选自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
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
”。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
, ”。他们倡导的人生追
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其大而忘
其小焉尔
先天
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024·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期中改编]真友研学组的
同学引经据典,品读古人有关交友原则和交友尺度的文章,
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甲】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
憾。”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论语》)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乙】蔡磷,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
千金寄之,不立券④。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
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
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
语郎君。”卒辇⑤而致之。
(选自《清稗类钞 敬信类》,有删改)
【注释】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
谊。④券:凭证。⑤辇(niǎn):以车载人或运物。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丙】客 至①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②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③。
肯④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注释】①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
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②盘飧:指饭食。③旧醅(pēi):
隔年的陈酒。古人好饮新酒,杜甫因家贫无新酒感到抱
歉。④肯:愿意。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13. 请根据表格中的方法指导,解释加点词。
原文语句 方法指导 举例说明 加点词释义
敝.之而
无憾 字义推导
法 “敝”字左边像“败
巾”之形,右边像手拿木棒的样子。整个字形像是手拿着木棒去击打
“巾”。 (1)
用坏
了,破旧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原文语句 方法指导 举例说明 加点词释义
传.不习
乎 词类活用
法 在文言句中,动词往往可
以活用为名词 (2)
而翁知.我 课内迁移
法 “人不知而不愠”选自
《〈论语〉十二章》 (3)
老师
传授的知
识
了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卒辇而
致.之 字典查询
法 A. 送达。B. 表达。C. 招
引。D. 取得。 (4)
(只填序号)
A
原文语句 方法指导 举例说明 加点词释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14.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无 此 事 也/安 有 寄 千 金 而 无 券 者/且 父 未 尝 语 我 也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15. 阅读完材料,真友研学组针对“‘真’友的标准是什么?”的话题展开讨论,梳理归纳了“真友”的标准,请你帮助他们完善表格内容。
选材 关键语句 品读
方法 品读释义 “真
友”的
标准
【甲】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原文
翻译 (1) 真诚
守信
替别人办事是不
是尽心竭力呢?同朋
友交往是不是真诚
呢?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甲】 愿车马衣 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原文
翻译 (2)
懂得
分享
希望将自己的车马衣
裘与朋友们共享,即使
用坏了也不感到遗憾
选材 关键语句 品读
方法 品读释义 “真
友”的
标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乙】 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语句
朗读 (3)朗读重音: 朗读语气: (4)
选材 关键语句 品读
方法 品读释义 “真
友”的
标准
“心”“知我”重读
坚定、郑重
重
诺守
信、恪
守原
则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丙】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
为君开 情境
想象 扫花径,开蓬门,诗人迎接客人时的那种惊喜、期待之状,跃然眼前,可见情谊深厚 (5)
热
情友
善
选材 关键语句 品读
方法 品读释义 “真
友”的
标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16. 研学组同学对【乙】文中的“其子”很感兴趣,他会与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成为“真友”吗?请你结
合两文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谈谈你的观点。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答案:我认为会。《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失信、无
礼在先,元方据理力争,勇敢地维护父亲的尊严,是一
个聪明、懂礼的孩子。乙文中面对蔡磷要归还千金的行
为,“其子”并没有直接接受,反而坦然提出了自己的
疑惑,可见他也是一个诚实、率真的孩子。两人秉性相
投,质朴纯真,可以成为朋友。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共12张PPT)
第三单元
11 再塑生命的人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下午的阳光穿过阳台上的金银花叶子,照射到我仰着
的脸上。我的手指搓.( cuō )捻着花叶,抚.( fǔ )弄着
那些为迎接春天而绽.( zhàn )开的花朵。我不知道未来
将有什么奇迹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
nǎo( 恼 ),已经pí( 疲 )倦不堪了。
cuō
fǔ
zhàn
恼
疲
2
3
4
5
6
7
1
2. [2024年1月西安期末]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
题目。
①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自己幼小生命的价
值。②成人强调并关注了这种价值,孩子们就会感受到深
深的爱意。③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
复回响着、最终变成巨大的轰鸣。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地
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受到了被爱的幸福。
(1)第①句中“价值”的词性是 。
名词
2
3
4
5
6
7
1
(2)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答案:“强调”与“关注”互换位置。
(3)第③句的标点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答案:将顿号改为逗号。
②成人强调并关注了这种价值,孩子们就会感受到深
深的爱意。
③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最终变成巨大的轰鸣。
2
3
4
5
6
7
1
拓展阅读[2024·西安铁一中月考改编]
2
3
4
5
6
7
1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0-41页第3-7题。
3. 文中写了三个孩子的奶奶,她们分别因什么事而发过脾
气?(3分)
答案:①买菜人把翠生生的蔬菜剥掉一层才肯称重;②练
签名,却写不好自己的名字;③果贩子在地头压低橘子的
收购价。(每点1分)
2
3
4
5
6
7
1
4. 文中写第三个孩子发言后,大家先“哄堂大笑”,接着
“所有的人都静默了”。请揣摩同学们“静默”时的心
理。(3分)
答案:示例:原来奶奶也有自己的追求,只是我们在生活
中很少关注她,忽略了她,甚至把她的追求当成笑话,突
然间觉得自己无地自容,对不住奶奶。(3分)
2
3
4
5
6
7
1
5. 下面方框中的句子都是文老师说的话,它们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不,我要让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奶奶发脾气的时
候……”
“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美的道理。”
“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倔强的心性啊。”
2
3
4
5
6
7
1
答案:内容上:写了文老师引导学生写诗歌以及对学生讲
述的内容进行评价,体现出文老师对孩子们的鼓励和对奶
奶的赞美,也体现了文老师教学有方,善于启发学生思考
和创作,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分);结构上:前后照
应,揭示文章的主旨(2分)。
2
3
4
5
6
7
1
6.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4分)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2分)
答案: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1分),以动词“抓”“拽”生动地写出了奶奶阻止买菜人猛掰菜帮的行为,表现了奶奶的着急和生气(1分)。
奶奶气坏了,会一手抓住顾客的袋子,一手拽着别人猛掰菜帮的手,非要讨个说法,
2
3
4
5
6
7
1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句子。(2分)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的书写声比作
蚕吃桑叶的声音(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在听
完同学分享的故事后,思路打开,纷纷提笔创作的情
景(1分)。
不一会儿,教室里一片蚕吃桑叶般的书写声。
2
3
4
5
6
7
1
7. 阅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答案:示例:诗歌来源于生活,生活之美就在我们的身
边,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3分)
2
3
4
5
6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