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臧好运
单位
诸城市龙城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中的第一课。教材分为三个子目录,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我将教材处理为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追随“理想”的实验;二.新经济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三.“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实验;四.各 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昭现实—说启示—借鉴等四个方面。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工业文明的 向前推进,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社会主义为落后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模式。学习本课,有助于认识从苏 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的艰难历程,感受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为我们今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借鉴。
二、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内容、评价。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思维碰撞、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由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培养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四、教学环境
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R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导 入:利用苏俄大饥荒图、视频《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局势》。让学生观看苏俄大饥荒图、视频《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局势》,体会苏俄当时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实行 新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节历史课的兴趣,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这一教学理念。并且为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提供素 材。
2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提取有效信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并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强化学生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的认识。采用【情景导入法】 【问题导学法】【材料分析法】 【合作探究法】运用“提供材料—指导阅读—提出问题—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着重提高高考提出的“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3通 过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前后对比,做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并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强化学生对新经济政策 是苏俄从国情出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的认识。采用经济政策比较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总结,着重提高高考提出的“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能够理解分析历史史实,做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4通过《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微课程学习任务单,课堂指导学生当堂评价斯大林体制,学生认知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利用苏俄大饥荒图、视频《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局势》
观看苏俄大饥荒图、视频《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局势》,体会苏俄当时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实行新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苏俄大饥荒图、PPT 、视频
讲授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追随“理想”的实验
采用【情景导入法】 【问题导学法】【材料分析法】 【合作探究法】
运用“提供材料—指导阅读—提出问题—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着重提高高考提出的“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提取有效信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并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强化学生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的认识。
?
? PPT,视频《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局势》
讲授二.新经济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
新经济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提供相关史料, 着重提高高考提出的“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
?
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提取有效信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并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强化学生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的认识。
? PPT,视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苏俄危机》
讲授
关于新经济政策作用的表述:通过前面 分析苏维埃俄国国内的形势探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以及课本关于新经济政策作用的表述,引导学生做出历史结论:总结:实践证明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是苏俄从国情出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着重提高高考提出的“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能够理解分析历史史实,做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采用经济政策比较法、材料分析法、合 作探究法,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总结。通过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前后对比,做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 总结,并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强化学生对新经济政策是苏俄从国情出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的认识。
?
PPT,视频《大国崛起之新经济政策》
讲授三.“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实验
?
纵向联系——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横向联系—中国与苏联(苏俄)
1921年春苏俄大饥荒的震撼图片(上图1)
1959年—1961年中国“三年大饥荒”?(上图2)
历史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啊!
让学生看第四单元联系:毛泽东等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后有学者称3年中中国大陆非正常死亡人数在3000万左右。
PPT,视频《大国崛起——列宁与斯大林》《大国崛起之苏联工业成就》
讲授四. 总结、历史启示和感悟,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昭现实—说启示—借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昭现实—说启示—借鉴;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着重提高 “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学生观看视频后,运用所学小组交流,展示成果。让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历史史实,做出正确的历史分析和结论,能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学会分析历史的本质规律。
PPT,视频《斯大林模式》《苏联解体》
小组评价
同学评价,班级评价,选项评价,老师评价
老师和小组长汇总分析
多媒体评价平台
思维训练以及作业练习
教师针对课程重难点和学生的思维难点,制作创新新思维训练
学生完成训练及练习
多媒体平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3.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 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
课件20张PPT。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 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龙城中学 臧好运新课导入1921年春苏俄大饥荒的震撼图片 由于饥饿濒临死亡边缘的苏俄儿童 1921年苏俄大饥荒的震撼图片 饿死的人堆积如山课本内容:...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领到50克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物也得不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但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不过是些“彩色纸片”。...农民认为:“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饥荒?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内容、评价。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思维碰撞、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由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读课标—本课三维目标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1个主题: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建体系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2条主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建体系开始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最终形成——斯大林模式认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认识斯大林体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迫于形势2.理想实验4.实验起火3.挺过危机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追随“理想”的实验背景内容作用问题夯基础—煮教材—论教法1.迫于形势背景夯基础—煮教材—论教法材料一: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把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材料二: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运输瘫痪,40%的工厂停工。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领到50克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物也得不到。
材料三: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后来习惯上称之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该政策的实施,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岳麓版课本外部因素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军事因素主观个人因素(可能性)设计意图:
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提取有效信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并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强化学生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的认识。
采用【情景导入法】 【问题导学法】【材料分析法】 【合作探究法】
运用“提供材料—指导阅读—提出问题—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着重提高高考提出的“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1.一 个勇敢的调整2.付出就有回报二.新经济政策
——面对现实的实验夯基础—煮教材—论教法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背景夯基础—煮教材—论教法材料一: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材料二:农民认为:“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口号。一个红军士兵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叛乱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是苏维埃政权的形势仍然十分危急。
材料三: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材料四: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 ——岳麓版课本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主观个人因素(可能性)设计意图:
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提取有效信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并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强化学生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的认识。
采用【情景导入法】 【问题导学法】【材料分析法】 【合作探究法】
运用“提供材料—指导阅读—提出问题—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着重提高高考提出的“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前面分析苏维埃俄国国内的形势探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以及课本关于新经济政策作用的表述,引导学生做出历史结论:
总结: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是苏俄从国情出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夯基础—煮教材—论教法设计意图:
通过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前后对比,做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并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强化学生对新经济政策是苏俄从国情出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的认识。
采用经济政策比较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总结,着重提高高考提出的“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能够理解分析历史史实,做出正确的历史结论。课本关于新经济政策作用的表述:
材料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岳麓版课本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材料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岳麓版课本
1.斯大林模式的建立2.一 条独特的道路3.一 份骄人的答卷4.一 个冰冷的回应内容特点成就问题三.“斯大林模式”
——回归“理想”的实验纵向联系——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夯基础—煮教材—论教法外部因素通过分析苏维埃俄国国内的形势探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内部因素找规律1—剖难点主观因素(可能性)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内外的危机局势。军事因素:国内反动势力白军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叛乱。经济因素:原料缺乏,铁路瘫痪,工厂大量停工,粮食短缺,人民忍饥挨饿。政治因素: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
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从东西两面围攻苏联。外部因素通过分析苏维埃俄国国内的形势探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内部因素找规律2—剖难点主观因素(可能性)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认识到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度不到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经济因素:经过一战和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政治因素: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不满,暴动不断。
帝国主义国家继续仇视围堵苏联。成功的经验:国家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宏观调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1、调整经济政策,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的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思考:斯大林体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要协调,平衡发展。 找规律3 —剖难点3、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农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切实地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4、经济建设必须立足国情,不能照搬他国模式,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5、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只有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 经济发展的活力。昭现实—启示—借鉴1921年春苏俄大饥荒的震撼图片 由于饥饿濒临死亡边缘的苏俄儿童1959年—1961年中国“三年大饥荒” 由于饥饿而瘦小的中国儿童与第四单元联系:课本内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跃进”期间,中国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后有学者称3年中中国大陆非正常死亡人数在3000万左右。
历史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啊!
横向联系—中国与苏联(苏俄)1.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安排历史教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2.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教学建议3.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建议4.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5.家庭。家庭的历史2.历史教师。历史教师是
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1.以历史教科书为
核心的历史教材。4.历史音像资料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6.社区。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
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
文化宫以及人力资源等。3.图书馆。图书馆
是历史课程资源
7.历史遗存。
8.互联网。
1921年苏联大饥荒图
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解体。
高尔基曾盛赞华盛顿出手挽救了至少900万条生命
从1918年开始的历时3年的武装干涉给苏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各种物品匮乏,公共设施遭受破坏,持续的干旱又使各种作物难以生长。在这一年里,这块土地掀起史无前例的粮荒,波及苏俄的30多个省,受灾人口达到3350万人。在这些地区,每天都能看到有人饿倒在路上。在这次大饥荒中,美国帮助苏联抗过了这场灾难。
苏联出现“人吃人”现象
自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共和国之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立刻视之为洪水猛兽,开始进行疯狂的武装干涉,力图把新生的革命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在英法美等国连续的武装干涉下,苏维埃政府和人民进入历史上最艰难的一段岁月,人们面临着无粮糊口的日子。
在饥饿的威胁下,人们纷纷吃树皮和草根,那些动物们也成了饥民们的口粮,在塔本县等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至于粮荒的原因,苏联官方认为是持续的干旱,因粮荒造成食物短缺已经致使520万人死亡,这是欧洲史无前例的纪录。其实,这次大粮荒从1918年开始就有征兆,后来研究表明,曾有数千万人濒临饿死。
严重的粮荒迫使苏维埃政府向国际社会寻求人道主义援助。1921年7月23日,苏联最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通过西方媒体向世界发出求救信号,他呼吁世界有条件提供援助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来解救千百万面临饥饿威胁的俄国人民。
高尔基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也立刻得到了回应。作为武装干涉苏俄革命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的美国首先对苏俄的求救做出回应。一家美国慈善机构美国救济总署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该家慈善机构成立于1919年,由后来的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主管。它的使命就是向战争受害者提供各种人道主义援助。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救济总署虽然表面上是一个非官方性质的慈善机构,但有着复杂的官方背景。从救济总署提出的援助条件可以看出,它的“无私”援助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比如要求苏维埃政府尽快释放关押在苏维埃俄国的美国人。为了获得境外的粮食援助,苏维埃政府接受了这一条件。
1921年8月20日,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与美国救济总署在里加签订了救助饥民的条约。条约签订不久,美国救济总署向彼得格勒提供了第一批救灾物资。1921年12月美国救济总署又向美国政府请求增加粮食援助。美国国会经过讨论,决定拨款2000万美元用于在美国市场上采购粮食来救济俄国的灾民。
1921年苏联发生旱灾,伏尔加河流域、乌克兰、北高加索和中俄罗斯粮食短缺,波及苏联30多个省,受灾人口达到3350万人。在这些地区,每天都能看到有人饿倒在路上。这次大饥荒持续三年,苏联官方宣称共造成了520万人死亡。
美总统亲自抓救援
为了筹集更多的粮食救济灾民,救济总署负责人胡佛想尽了办法。他的聪明智慧在这场人道主义救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发现巴尔干地区国家和美国的粮食生产比较充足,而俄国国库虽然囤积大量财富,但苦于外国势力的封锁而买不到粮食。因此他萌生了让救济总署做中间人的角色。于是,他积极在美国和苏维埃政府之间奔走。他首先成功劝说苏维埃政府同意动用国库里的资金向国外购买粮食,然后他又跑到美国国务院进行游说,说明美国粮食储备很多,可以借机出售给俄国换得外汇储备。
经过他的努力,美国国务院特许让苏维埃从美国和巴尔干国家进口粮食。这样苏俄的粮荒由于胡佛的巧妙斡旋而得到了缓解。
苏维埃俄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受灾情况不同,援救工作比较复杂。为了让援救的物品都能发挥作用,胡佛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种办法充满了人性化。那就是先向各个灾区发放求助明信片,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个人和团体将困难写在明信片上,标明自己的名字、地址和联系方式,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邮寄到美国救济总署,救济总署通过得到的信件用邮寄包裹的方式向灾区人民派发援救物资。这个办法在先期执行过程中发挥了不错的效果,得到了苏维埃政府的首肯。
1921年10月19日,苏维埃政府与美国救济总署签订了这种专门的派送援助协定。此后,救济总署向全俄发送了150多万张请求救助的邮局明信片,美国救济总署收到这些援助信件后在世界各地的援助机构中散发。事实证明,这种办法很有效果,很多团体和个人在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后逐渐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援助物品,度过了危机。
高尔基曾这样评价美国的救援:“在过去的一年中,你们从死亡中拯救了350万儿童,550万成人……在我所知道的全部人类受难史上,没有任何援助的规模和慷慨程度能和这次援助相提并论。”